來源:雲南發布
位于雲南昆明市呈貢區的
昆明動車所
每天淩晨都有一列列特殊的動車
從這裡出發
“12306”平台查不到車票
它們也從不運送旅客
卻總要在每天的首發列車之前開行
車上僅有的四人全是技術精英
都要對這趟車全程“陪護”
這趟“神秘”動車到底是幹啥的?
今天跟小布一起來看
隻有四個人的“神秘”動車
“2021年1月26日,動檢8918次CRH2A2499随車機械師李彥昊出庫複查車下部作業開始……”
昆明動車所,淩晨三點,氣溫接近零度。26歲的機械師李彥昊緊貼着銀白色的龐然大物巡查。他一邊細細地看,一邊口述記錄數據,此刻的他仿佛在與一組動車促膝交談。
機械師李彥昊圍繞動車做檢查
李彥昊自言自語道:“雨刮器外觀狀态良好,标識燈外觀狀态良好,頭罩外觀狀态良好,主排障器外觀狀态良好,輔助排障器外觀狀态良好。”
機械師李彥昊圍繞動車做檢查
但李彥昊并不是一人在這裡。夜色包裹着的車廂裡燈火通明,46歲的動車司機張懷旭也已在駕駛室忙活開了。
動車司機張懷旭
“動檢8918,動檢8918注冊。72道1列位進30道;區段号179,車站号1015,總重376,輛數8輛編組,計長18.3;車速等級:動車組,降級、開車、有權、動本燈亮,參數正确……”
動車司機張懷旭在駕駛室的一系列檢查操作
淩晨四點二十分,經過各項檢查核對後,這趟8節車廂,卻隻載有司機、機械師、線路監測員和供電設備确認員四人的動車啟動,途徑昆明南、昆明站,直奔大理站而去。張懷旭說,這趟車的任務極為特殊。
“這趟車實際上是我們的動檢車,鐵路上叫做‘确認車’,内部人又把它叫做‘排雷車’。因為我們高鐵的線路、信号、接觸網設備都是在夜間沒有動車組運行的‘天窗’點内進行檢修。檢修以後,設備的正常沒有進行驗證。因此我們開行這趟車的目的就是檢查檢修後的設備是否正常。如果發現有什麼問題可以停車及時處理,為确保後面動車組的運行排除故障。”
“觀天”“看地”各司其職
駕駛室裡,張懷旭手比眼看,精細操縱。李彥昊開始檢查動車設備儀表。而在他們身旁,還有兩名技術達人對動車及周邊情況密切“偵查”。從事供電安全專業22年的接觸網工蔡學勇正目不轉睛盯着窗外。
他說:“這趟列車是以每小時200公裡的速度行駛,每秒跑出的距離大概是50米左右。接觸網上的設備和輕飄物等都在眼前一閃而過,這就需要我們集中精力,集中精神觀察設備。”
蔡學勇介紹,這些日常生活中見到的“輕飄物”的确很輕,卻可能給高鐵運行帶來嚴重影響。
蔡學勇密切觀測
蔡學勇說:“輕飄物主要是鐵路沿線兩邊蔬菜大棚的薄膜、塑料袋,還有小孩放的風筝等。發現了正常小的不影響行車的就通知管轄工區出來進行處理。如果碰到危及行車的,就通知司機緊急停車,機械師能處理的機械師處理,機械師不能處理的管轄工區快速出動處理。做這個工作,眼力是一方面,主要是工作責任心。”
蔡學勇認真“觀天”,線路工張佳斌則在“看地”。
他說:“反正就是一切能影響行車線路上的東西,基本上我們的眼裡都要看。因為冬季霧比較大,就要看線路上有沒有障礙物,有的時候會有些小動物,哪怕線路上有一顆小小的螺絲釘,或有一個小小的樹枝。高低啊、水平啊,就算是有兩三毫米的都不能允許。”
從事這項工作多年,張佳斌有了自己的絕活兒。
“兩三毫米的變化我也能感受得到,要集中精力,就是要做到心裡不想什麼,就想着這個線路上有沒有什麼問題,我一定要感受,不能開小差,不能想别的。”
線路工張佳斌盯着線路
至于這麼小的變化會有什麼不同的感受,張佳斌向記者透露:“如果線路上存在幾何尺寸小的東西,像高低啊,感覺那個線路就像開車過了一個小坑一樣,會有點颠簸的感覺。如果用感覺不太明顯,我就把這個裡程在什麼地點記下來,回去把這個信息發給調度這邊的監控人員進行分析。”
“零”的追求和目标
兩個小時過去了,“排雷四人組”并未發現安全隐患。雖然很累,但他們還要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一直檢查确認到大理站。淩晨五點,即将到達昆明站,張懷旭望了望駕駛室外接近滿圓的月亮,笑着告訴記者,其實,這些年,他們都在追求一個“零”。
“雲南通高鐵四年了,這樣‘零’号的動車我們也開行了四年。我們一直在驗證‘零’、确認‘零’,也就保證‘零’的問題。‘零’就是我們目标和最大幸福。”
排雷四人組與第“零”次動車
“零”次動車之後,早上七點十分,當天昆明至大理的首發列車D8657次動車從昆明出發,三個小時後就平安到達大理站。可能沒有旅客知道那趟第“零”次動車,但它早已開過。
撰文 攝影:李健飛 周堯 謝一可 楊森 張古琴 韋濟飛 許丹丹
來源:中央廣播電視總台中國之聲、央視新聞客戶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