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典《法華經》雲:“善男子!于此南方有山,名補怛洛迦,彼有菩薩名觀自在。” 其中的觀自在菩薩即為觀世音菩薩(唐時避諱‘李世民’,簡稱為觀音),山名又被音譯為普陀洛迦,古時便有信徒們把它指向了浙江舟山群島中的普陀山和洛迦山,加上普陀山上猶如海上仙境一般的自然環境、唐時日本僧人慧锷大師留下‘不肯去觀音’之類的種種神奇傳說、以及曆代官民的推波助瀾,普陀山便漸漸地被傳說成是觀音菩薩的道場,并因此成為了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
普陀山上的觀音雕像
不過普陀山上卻隻有普濟、法雨、慧濟等傳統著名寺院,并無‘普陀寺’之名。倒是上海、重慶、珠海、廈門等地,有着衆多取名為‘普陀寺’的寺院。當然這些普陀寺都與普陀山有點關聯,那就是它們的寺院裡都供奉着觀音菩薩,并自視為普陀山觀音菩薩的分道場。其中最著名的便是位于福建廈門島的南普陀寺,一般人提及普陀寺,首先想到的就是這座南普陀寺。
廈門南普陀寺
據說南普陀寺始建于唐末,後屢毀屢建,1684年施琅收複台灣後駐兵廈門島時,增建大悲殿供奉觀音菩薩,成為普陀山觀音菩薩的又一個道場。因其處于普陀山之南,故正式将普照寺的原名變更為‘南普陀寺’。
因此,可以這樣認為,普陀山是觀音菩薩的道場,但山上所有的寺院都沒有一座取名為普陀寺,反而其它地方供奉觀音的寺院,有不少被取名為普陀寺,而廈門位于普陀山的南邊,所以廈門島的普陀寺便被稱為南普陀寺。
南普陀寺的大悲殿
近年來,前鄰廈門灣、背靠五老峰、與廈門大學比鄰而居的南普陀寺,不僅發展成為一座在福建頗有名氣的大寺,而且還演變為廈門島的一個著名旅遊景點,一年四季免費對外開放。從早到晚,來此參訪的各式各樣的遊客,絡繹不絕,寺内寺外都頗為熱鬧。
南普陀的放生池
至于其中有多少人為正信佛教而來、有多少人曉得它為何被取名為南普陀寺、又有多少人隻為了更好地觀賞海島風光而到此一遊、或是純粹慕名前來湊湊熱鬧而已,那就無從知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