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少年”都是藝術家們鐘愛的主題。王維寫過:“相逢意氣為君飲,系馬高樓垂柳邊”,這是天不怕地不怕的遊俠少年;蔣捷寫過:“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這是不識愁滋味的豪爽少年;還有涅槃樂隊柯本老師唱的:“我越努力事情就越糟,對這個天賦我感覺良好”,這是又狂躁又頹廢的憤怒少年。這兩年,“少年感”這個詞兒備受追捧,接下來咱們就聊聊,“少年感”,到底是什麼樣的感覺。
什麼是“少年感”?
什麼是“少年感”?怎樣的人才叫擁有“少年感”?據說,效果可以參照劉昊然吹花和雷佳音吹雪的視頻對比。
完全敗下陣來的雷佳音表示,我這種的,應該可以勉強叫“老少年”吧!最後,調皮的劉昊然又來了“雷佳音吹雪2.0版本”。
嗯,昊然弟弟這是在用生命模仿啊!電視機前的觀衆朋友們,相信你們看了這兩個視頻之後,瞬間就能明白什麼叫做“少年感”吧?所以,當提到“少年感”時,你的腦海裡很有可能會出現這些畫面。
經典台灣電影《藍色大門》裡的陳柏霖,渾身上下似乎是透明的,感覺陽光都能穿過他的身體。
《重慶森林》裡的金城武,倔強又認真。
以及在日本影片《情書》中,被稱為20世紀末最後一個美少年的柏原崇。
從這些畫面中,我們可以大緻看出人們對于“少年感”的印象和理解,他不一定擁有超高顔值,但清新氣質一定是撲面而來,給人以青春不老的感覺;他可以沒有健碩的肌肉,但一定要特别精神;還有,笑起來要燦爛,眼神要清澈。
曆史悠久的青春崇拜
其實,人們對于“少年感”的追求,并不是近幾年才出現的。你一定聽說過希臘神話中關于“水仙花”的故事吧。美少年納喀索斯(Narkissos)不可自拔地愛上了水中自己的倒影,最後卻在赴水求歡時溺亡。
而對于時尚圈的設計師們來說,對少年感不僅僅是崇拜,還将其當成了靈感來源。比利時著名設計師Raf Simons從始至終都隻為少年們設計、打造服裝,其品牌發布會也大都采用安特衛普的街頭少年。而在設計師Hedi Slimane的職業生涯中,也隻對少年心存執念。他不僅制訂了21世紀男裝的廓形标準,還專注于用鏡頭記錄形形色色的美國青少年。
并非隻有少年,才能擁有“少年感”
但是,“少年感”僅僅隻是少年的專屬嗎?在今年年初,清華才女劉慧凝一段關于“少年感”的演講視頻,在網絡上火速走紅。
有人說,少年感,和你把襯衣漂得多白、胡子刮得多幹淨、努力維持近似青春期的體重都無關。它是一種由内而外散發的精神狀态,是始終對生活保持熱情和好奇。所以,它不等同于高顔值花美男,赤誠、活力、勇敢,就是少年感。
所以,即使身材嚴重走形,卻也能開開心心光着膀子玩水槍的小李子,有少年感;今年已經四十五歲,和人說話時眼裡還閃爍着羞澀、天真的樸樹,有少年感;經曆了人生的潮起潮落再度回歸大衆視野,卻仍然“萌”而不自知的潘粵明,也有少年感。
陳凱歌曾說:在我的電影中間,永遠有一個我自己心向往之的形象。自古英雄出少年,這個形象就是不畏強權的,不與社會妥協的,不苟同于其他的污濁泥水的這樣一個清純少年。逝去的青春固然無法重來,但咱們還能努力擁有純真無邪的少年感,不管你是18,還是80,隻要能活出自我,就是“鮮衣怒馬少年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