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極是清朝第二位皇帝,實際上的開國皇帝,廟号為“太宗”。康熙帝為清朝第四位皇帝,入關以後的第二位皇帝,廟号為“聖祖”。
按照中國古代的廟号來說,一般來說開國皇帝為“高祖”或者“太祖”,第二代皇帝則為“太宗”,之後皇帝無論好與壞,一般來說都是“宗”的廟号。可為什麼康熙偏偏是“聖祖”廟号,而皇太極隻是“太宗”廟号呢,今天宋安之來具體說說這個問題。
首先來說說為什麼皇太極是清朝實際上的開國皇帝
其實認真來說的話,清朝的開國皇帝的确是皇太極。因為清太祖努爾哈赤建立的後金汗國,其執政理念是“八家分權”,認為一家集權不是好事,所以努爾哈赤病逝之際,連個繼承人都沒有指定,也就是留下四大貝勒當國的分權局面。
所以嚴格來說努爾哈赤建立了後金汗國,隻是清朝的奠基人。
而皇太極在努爾哈赤死後,經過一年的權力鬥争,成為後金大汗以後,開始了一系列中央集權,諸如模仿明制設六部等,并且降服蒙古諸部和朝鮮。
到了天聰十年,皇太極正式改國号為“大清”,并且稱帝改元,所以以此來看,皇太極的确可以說是清朝的開國皇帝。
至于皇太極的廟号為什麼是太宗呢,因為他前有努爾哈赤這個奠基人,并且努爾哈赤的廟号是太祖,他不能再稱祖。更關鍵的是,皇太極于1643年猝死于清朝入關前夕,并沒有帶領清朝入關,使清朝由割據政權過渡成為大一統政權,所以皇太極的地位有些尴尬,隻能是太宗廟号。
其實努爾哈赤為什麼被定義為清朝開國皇帝,并且享受了廟号“太祖”和谥号“高”的大一統開國皇帝待遇呢,是因為清初的政治鬥争使然。
努爾哈赤最初的廟号為“太祖”,谥号為“武”。
清朝在順治帝時期開始入關,并且由割據政權過渡成為大一統政權。順治十八年順治帝英年早逝,當時的漢人吏部尚書孫廷铨提議“大行皇帝龍興中土,混一六合,功業同于開創,宜谥為高皇帝”。這個谥号為“高”是開國皇帝才可以享受的谥号,意思是順治帝使清朝從割據政權過渡成為大一統王朝,等同于開國皇帝,所以上谥号為“高”。
但滿洲四輔政大臣之一的鳌拜這時候不同意了,堅持将順治帝的谥号定為“章”。并且改努爾哈赤的谥号“武”為“高”,使努爾哈赤的地位進一步提高。
鳌拜為什麼要這樣做呢?
是因為鳌拜身為滿洲大臣,以自身角度來看,認為清朝在關外的努爾哈赤時期,就是當時正統,所以要将努爾哈赤的地位提高。
而以孫廷铨為首的漢人官員按照傳統思維來看,清朝在關外時期明朝并沒有亡國,是當時的正統所在。而後金(大清)當時隻是割據政權,所以才提議順治帝谥号為開國皇帝的“高”,但因為鳌拜出于政治鬥争的決定,這件事隻能不了了之。
再來說說康熙為什麼廟号為聖祖
康熙被上廟号聖祖,是雍正堅持所為的。
在雍正繼位後,關于康熙廟号問題,雍正是這樣說的“聖祖仁孝性成,智勇天錫。早承大業,勤政愛民。經文緯武,寰宇一統,雖曰守成,實同開創焉”。意思是康熙看似是守成之君,但功勞實則跟開創一個王朝沒什麼區别,所以稱之為祖。
雍正為什麼這樣做呢?
因為雍正繼位之初,皇位極其不穩固,所以借此提高康熙的地位,來顯示自己的孝心,以達到穩固皇位的作用。
但究其根本原因在于清朝是中國最後一個大一統王朝,更是一個君權高度集中的朝代,皇帝的權力達到前所未有的強大,所以很多事情一言而定之,全然不顧傳統制度。
諸如說康熙的廟号為聖祖,就是清朝君權高度集中的一個縮影,在其他君權不高度集中的朝代,根本不會出現這種情況。
為什麼這樣說呢,接下來宋安之來大概說說中國的廟号制度。
文章開頭說過開國皇帝是太祖或者高祖廟号,第二代皇帝一般是太宗。至于再往後,一般都是宗,不能稱之為為祖了。
那麼有沒有不一般的情況呢,還真的有,不是開國皇帝可以稱祖的,一般是世祖。
何為世祖呢?
字面意思就是世祖這個廟号一般是作為斷代史開創者,或者該王朝承上啟下的有為君主的特定廟号。
諸如漢世祖劉秀,在西漢滅亡短暫斷代以後,再興漢家江山,建立了東漢,所以廟号為世祖。還有元世祖忽必烈和清世祖順治帝,使所在政權由割據政權過渡成為大一統政權,起到了承上啟下的巨大作用,所以才稱之為“世祖”。
我們以這個規則來看,清朝承上啟下的順治帝已經是“世祖”廟号,雍正帝雖然說父親康熙帝是實同于開創,但認真來說,康熙帝這一生雖然平三藩、收台灣、三征噶爾丹等等,但并不能因此否定他之前三代人的努力,清朝并沒有大規模開疆拓土,康熙帝隻是大緻在順治時期的疆域上鞏固皇權而已,何來開創呢?
很明顯雍正是誇大了父親康熙帝,康熙帝根本沒有稱祖的資格。
再對比一下漢武帝劉徹,大家看看漢初疆域,再看看漢武帝開疆拓土以後的疆域,是大大的開疆拓土了一番。諸如将之前曆朝曆代沒有統治過的西域開拓性的納入進西漢疆域,由此奠定傳統漢地的範圍,可以說是真正的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結果呢,廟号隻是“世宗”而已。
這麼一看,雍正給康熙上的廟号“聖祖”可謂是水分很大。
當然這也不能怪雍正,因為中國封建王朝是越往後越是君權集中,到了明清時期更是達到了君權高度集中,而君權高度集中之下,很多傳統隻能讓步君權。
以廟号來解釋這個君權越來越集中的曆程來看,其實是還是很有意思的。
像廟号的評定在最初是很嚴格的,西漢十二帝,僅僅有四帝有廟号而已。之後朝代雖然廟号使用混亂,但是還有一定底線。
到了唐朝君權相對來說集中一些以後,皇帝開始會享受了,之前皇帝的谥号,以西漢來說,比如說漢武帝谥号是“孝武”,字數何其之少。到了唐高宗時期,就開始對父親唐太宗的谥号字數增加,由此形成後來皇帝谥号越加越多的情況。而廟号呢,之前有的皇帝都評不上的,到了唐朝開始,是個皇帝都有廟号了。
到了明清時代,皇帝人人都有廟号不說,谥号都加到二十幾個了。也就是随着君權的集中,廟号和谥号這種嚴格評定,是要求越來越低,甚至是沒有要求了。
正是在這種君權高度集中,傳統不得不讓步的背景下,明朝出了一個成祖,清朝出了一個聖祖。
隻不過明朝還有點底線,是第二代皇帝(朱棣雖然是明朝第三位皇帝,但按照代數來說屬于第二代)皇帝朱棣的太宗廟号被嘉靖帝升為成祖廟号。
而清朝的康熙帝則是身為第四代皇帝成為“聖祖”,而且關鍵是“聖祖”這個廟号還不是一般的祖字廟号,像唐朝李氏皇族認老子為始祖,追封其為聖祖,宋朝則是追封财神爺趙公明為聖祖。
再看看清朝雍正給父親康熙定“聖祖”廟号,簡直是水分很大。不過沒辦法,當時屬于是君權高度集中社會,傳統讓步于皇權,出現這種事情,也是不足為奇的。
謝謝觀看宋安之獨家原創文章,專注于明清史及其中國大曆史,喜歡以不一樣的角度來說說那些一成不變的曆史,覺得可以的朋友記得點贊關注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