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采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
——《詩經·采葛》
那天偶然看到《詩經》這句話,“一日不見,如隔三秋”出處源于這裡。。。
哎呀,開頭開片了,今天的主題是“艾”才對。
原以為這相對基礎的理論知識不需要再提了,結果發現,我錯了。。。
很多朋友都知道艾灸好(尤其在這寒冷的冬天了,艾灸就像個小火爐一樣,溫暖你的身體),卻不知道要怎麼灸,所以決定普及一下。
李時珍是這樣評價艾的:
艾葉生則微苦太辛,熟則微辛太苦,生溫熟熱,純陽也。可以取太陽真火,可以回垂絕元陽。服之則走三陰,而逐一切寒濕,轉肅殺之氣為融和。灸之則透諸經,而治百種病邪,起沉疴之人為康泰,其功亦大矣。老人丹田氣弱,臍腹畏冷者,以熟艾入布袋兜其臍腹,妙不可言。寒濕腳氣人亦宜以此夾入襪内。
灸,“久 火”,通過持續火的力量,作用于人體溫熱驅寒。
《說文》裡說:“以後灸之,象人兩胫後有距也。”
說象在人雙腿後,用物灼灸治病的形狀。人受了寒邪,拿一個點燃的條棍,熏灼,寒則熱之,自然會感到舒适。
灸分為艾灸和非艾灸,非艾灸,比如黃蠟灸、線香灸、火柴頭灸等。
我們就講講艾灸,其他的暫時不講。
①艾柱灸(用艾絨)
艾絨就是艾條的前身,将艾絨卷起就是艾條了,有朋友問過,就順便提一下。
将艾絨做成圓錐形,可以用手捏,或者利用一張紙(具體看圖吧)。一個圓錐形稱為“一柱”。
▲圖中尖尖的那種形狀
這時可能有人就會問:做多大?
一般可以分為大中小三種。大者如蠶豆,中者如黃豆,小者為麥粒。一般是使用大的、中的,小孩子可以使用小的。
但這也不是固定不變的,還看醫生的使用習慣,有的壯是特别大,也有人使用麥粒灸。。。
法無定法,随證,随時,随地變化吧。。。
·直接灸(直接放在皮膚上艾灸)
瘢痕灸,無瘢痕灸
瘢痕灸就是灸完後會留下瘢痕的灸法。
無瘢痕灸就是不留下瘢痕了。
·間接灸(在艾柱和皮膚之間放一個藥物)
如隔姜灸、隔鹽灸、隔黃土灸、隔面灸、隔蒜灸、隔蔥灸等等。
使用最多的是隔姜灸,将姜切成厚片(約1.5個硬币的厚度,其實也不必太過糾結,差不多就行),然後在姜切面傷戳些洞,就行了。
艾柱灸時,如果被灸的人感到燙的時候,就應該把艾柱撤走,後拿高,避免燙傷皮膚。
②艾條灸明代是針灸的全盛時期,艾條灸法最早見于明初《壽域神方》
懸起灸:溫和灸、回旋灸、雀啄灸。
實按灸:如雷火神針。
隔物灸:如隔核桃殼灸、隔蟾蜍皮灸。
各種手法就不一一寫了,那是寫到天荒地老的節奏,而且大家也看不下去,太枯燥了。
★最常用的方法——懸起灸中的溫和灸,就是離某個穴位或部位一定距離,持續地灸灸。。。(各種手法,補瀉,大家如果有興趣的,再寫寫吧。。)
③溫灸:灸盒灸;灸箱灸;灸筒灸。
這種如果是沒有别人幫忙就的話是挺方便的,但我個人不太喜歡。因為,這個用了之後,很容易開始幹别的事,不是專心在艾灸的事上。。。
艾灸是要專心,守神的。。。
④溫針灸:在針柄上捏以撮艾絨或套一小端艾條,是針與艾灸結合使用的一種。
❤操作の注意和禁忌❤
(主要是艾條灸)
ⅰ距離:2到4厘米,有溫熱感,以不灼熱為度。
ⅱ時間:可以在不同的穴位之間移動,每次不少于半小時,甚至更長時間。
ⅲ意念:心情要平靜,手持艾條,專指精神,體察艾條熱力的輻射,體察穴位和身體内部的氣機變化。(這點大家一定要關注,精神集不集中,很影響效果的)
ⅳ護理:灸後,如果有水泡,一般不須處理或塗龍膽紫;較大水泡應消毒後用無菌針頭刺破,塗上龍膽紫或金萬紅軟膏。
ⅴ艾灸後:将剩下的艾條(艾柱)放入套管隔絕空氣,或将燃頭浸入水中,以徹底熄滅,防止再燃。如有絨灰脫落床上,清掃幹淨,以免複燃燒壞被褥。
ⅵ注意保暖,勿吹涼風:灸畢,開窗通風,保持室内空氣新鮮。
ⅵ不宜灸:凡顔面、五官區域、大血管、粘膜處及熱證,一般不宜艾灸。
ⅷ危急病人,實火熾盛或陰虛陽亢,不能斷症,請求醫生診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