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
隋唐洛陽城遺址,是十三朝古都洛陽極具代表性、極有影響力的文化遺産。近年來,洛陽市大力推進古都文化保護傳承,加快打造沉浸式文旅産業,在隋唐洛陽城遺址考古發掘、複原建設、保護展示領域成果頗豐。隋唐洛陽城通過【探“坊”隋唐】專欄,帶您深入了解隋唐裡坊的前世今生,與您攜手共賞古都新風貌,敬請關注!您可通過文章頂部話題标簽進入專欄,查看更多相關内容。
近日,朋友圈都在發洛陽隋唐裡坊夏日星光夜市,不知你去打卡了嘛?這個夜市位于洛河南岸的隋唐洛陽城裡坊區遺址中心地帶。
而我們今天要說的仁和坊,位于隋唐洛陽城南部,舊址在今洛龍區安樂鎮鄭村一帶。
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仁和坊挨着長夏門——隋唐洛陽城外郭城東南門,出了門就是郊區,遠離鬧市,偏僻幽靜。
坊内住過兵部侍郎,住過禮部尚書,不過在後世的曆史書裡,這些高官政要的名氣加起來也比不上一個科考失意的小青年——“詩鬼”李賀。
本期【探“坊”隋唐】專欄,帶你走進仁和坊……
李賀,字長吉,乃唐朝中期的浪漫主義詩人,公元790年生在河南府福昌縣昌谷鄉(今宜陽縣),是咱洛陽老鄉。宜陽三鄉的連昌河畔有李賀故裡碑,當地人皆知李賀名号。
盡管這個已故去一千多年的洛陽老鄉生前并未有甚功名,而且隻活了二十來歲,但他寫的詩好啊,譬如“天若有情天亦老”“雄雞一聲天下白”。
史書裡說,李賀是李唐宗室的後裔,算得上是皇室宗親,他亦引以為榮。可惜他家是皇室的窮親戚,日子過得緊緊巴巴,比人們想象中的皇親國戚差遠了。
洛陽城裡貴人多、機會多,李家人想進城發展,無奈洛陽物價高昂、寸土寸金,頗難立足。李家人買不起城裡的好房子,隻能厚着臉皮拜托親戚把仁和坊的房子暫借給他們住。
還好,李賀有才。
據《新唐書·李賀傳》記載,李賀才思敏捷,7歲便能寫詩文,擅長“疾書”,寫得又快又好,令人驚歎。洛陽隋唐史學者王恺在《隋唐裡坊春秋》一書中提到,當時的文壇大腕韓愈聽聞洛南有個神童,便在得意門生皇甫湜(音同十)的陪同下去了仁和坊,專程到李家拜訪,讓小李現場賦詩。
小李身材細瘦,“通眉長爪”,連心眉,胳膊長手長,看起來弱不禁風,筆下卻氣勢如虹。他以貴客來訪為題,“援筆辄就”,寫了一首《高軒過》,什麼“馬蹄隐耳聲隆隆,入門下馬氣如虹”,什麼“我今垂翅附冥鴻,他日不差蛇作龍”,既巧妙地恭維了韓愈一番,又自信地表揚了自己一下。
韓愈乃“唐宋八大家”之一,識才,愛才。他讀罷此詩,驚喜不已,直誇小李了不得。坊間小道消息,後來,韓愈曾把李賀帶到自己府上住了一陣子,還親自給李賀梳頭,教他作詩。得到大腕點撥,李賀進步神速,15歲時便已名揚京洛。
△洛龍區安樂鎮鄭村曾是隋唐洛陽城裡坊區仁和坊的所在地
△洛龍區安樂鎮鄭村曾是隋唐洛陽城裡坊區仁和坊的所在地
△洛龍區安樂鎮鄭村曾是隋唐洛陽城裡坊區仁和坊的所在地
韓愈是唐代高官,曾以國子監博士身份分司東都,掌管洛陽。他比李賀大二十多歲,但這倆人都是文學愛好者,挺能聊得來,并時常走動。
18歲那年,李賀騎着小毛驢,揣着詩集去找韓愈,想請韓愈幫他宣傳宣傳。
韓愈忙了一天,本已累癱在了床上,一讀小李的詩,他立馬精神起來。這首詩叫《雁門太守行》,詩中寫道:“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角聲滿天秋色裡,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報君黃金台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
描寫将士上陣殺敵、保家衛國的畫面,本來是灰色寫實片,卻被李賀描寫成了絢麗魔幻片:敵兵滾滾而來,猶如黑雲翻卷,意欲摧倒城牆;将士們保家衛國奔赴沙場,铠甲在陽光的照射下閃爍金光……
韓愈拍案贊歎:老天爺呀,小李寫得真美!
△韓園裡韓愈塑像
李賀并沒上過戰場,咋能寫得這麼好呢?晚唐詩人李商隐對此專門做過研究。
李賀有個姐姐嫁到了王家。李商隐娶了王家的閨女,也算是李賀的遠房親戚。
據李商隐回憶,李賀自打搬到洛陽仁和坊,每天一大早就騎驢出遊,尋覓寫詩的靈感,有個小書童背着一個舊錦囊随行。李賀騎着驢,一邊看風景一邊冥思苦想,琢磨出一兩句好詩,就随手記下來投入囊中,晚上回家集中整理,焚膏繼晷,十分刻苦。
李賀他娘晚上叫婢女幫兒子收拾錦囊,見滿袋子都是詩文,心疼不已:“我兒這是要嘔出心血才算完呀!”别人家的父母是逼着兒子寫作業,李賀這種學霸無須揚鞭自奮蹄,自我加壓做功課,真讓家長們羨慕。
可惜的是,如此勤奮有才華的李賀,後來因為資格審查沒過關,不能參加科舉考試。
詩人的不幸乃後人之幸。正如咱的另一位洛陽老鄉“詩聖”杜甫所說,“文章憎命達”,磨難催發詩情,李賀若是中了狀元當了官,高高在上,政務纏身,缺少生活體驗,恐怕也寫不出這麼多流傳千古的好詩了。
圖片丨劉冰、張光輝、張寶峰、張曉星
審核丨張娴 梁楠楠
監制丨薛善民
文字來源丨洛報融媒·洛陽網記者 張麗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