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文人士子一直是我國古代封建社會不可獲取的一部分,所謂士農工商,皆是構成封建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古代是以農業為基礎的農業社會,因此農民和工商業者構成了最基本的經濟基礎,而文人士子則構成了上層建築。對于統治者來說,戰争時期武将所起的作用是帶兵打仗,文人則是出謀劃策,運籌帷幄之中;當天下一統之後,文人士子便成立國家建設的主要中堅力量,負責規劃國家各個方面的政策,保證國家的繁榮強盛。
但是對于對于文人士子來說,動蕩了社會給予了他們更多的建功立業的機會,就像戰國時期奔走于各個諸侯國的縱橫家一般,因此這個時期文人士子所創作的作品往往政治傾向嚴重,缺乏文學氣息。但是一旦社會安定下來之後,文人士子缺少了建功立業的機會,便會将精力用在琢磨文學創作之上。例如漢初的文人士子,因為确實了戰國或者楚漢時期的環境,使得他們得以安心進行文學創作,我們可以看到在春戰國時期的文學雖然也非常繁榮,并且基本奠定了中國古代的大部分文學形式,但是卻沒有相較于哪一個文學形式較為突出,而到了漢代,經過漢初的修養生息,社會繁榮。而賦這種文學體裁經過發展已經趨于成熟,非常适合漢朝文人的審美形态以及創作意向。
文學的流轉如果要品讀漢朝文學,那一定離不開秦朝時期相應的政治文化制度,雖然秦朝曆史短暫,曆經二世而亡,但是其确實中國第一個大一統的封建王朝,為兩漢時期政治與文化的大一統奠定了基礎。秦朝所推行制度中,其中書同文一項,将小篆作為标準字體,推行全國通用,之後又出現了隸書,這使得秦朝時期的文化流通障礙減少,促進了文化的交流與傳播。但是呢由于秦朝施行高度的文化專制,企圖加強對民衆的思想控制,甚至焚書坑儒。這使得當時的文學氛圍枯萎,好的文學作品鮮有出現。
隸書
但是到了漢代雖然漢朝承襲了秦朝的大部分制度,但是卻沒有施行像秦朝那樣的文化制度,對文化發展加以限制。即便漢朝所奉行的是黃老思想,但是卻沒有過分打壓其他的文學流派,所以漢代的文化發展是比較繁榮的,并且取得了較高的文化成就。國力的增強社會的繁榮,這些是漢代文學蓬勃發展的重要原因。同時因為在借鑒吸收了前代的教訓以及優秀之處,漢代文學家的素養普遍較高,文學作品的數量和種類都非常多,思想内容深刻,對前代的文學有着系統的總結。
《洛神賦》
而漢代文學作家群體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當時大規模興辦的官學和私學的影響。漢代相對于前代來說,官學數量和私學數量大增,同時重新整理了前代所遺留下來的經書等,這些為文人士子提供了良好的學習環境。同時漢代設立了樂府等文化機構,保證了新興出現的文學作家群體得到了穩定的安排,也有了專門進行保存的地點,促進了文學的繁榮。其中較為影響巨大的就是漢代不論是官學還是私學,都有着解讀辭賦的習慣,尤其是先秦楚國宋玉為代表的辭賦等受到當時文人的誦讀追捧,這極大的影響了之後漢賦的形成與發展。
漢武帝
另外一方面就是當時統治者對于文人士子的重視,漢朝以文才取士,非常看重士子的文學功底,這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士子的文學創作,同時也保證了作品質量。尤其從漢武帝開始,不僅僅是統治者包括朝堂上下都非常重視辭賦的創作,蔚然成風,人人皆可作辭賦。而且漢代的辭賦等文學不僅僅是在歌功頌德,其中許多作品具有較強的批判性,對漢代之前的曆史加以批判,借古警今。
西漢辭賦的誕生漢代較為突出的文學體裁主要是辭賦,一舉壓下了當時的散文和詩歌,受到了文人士子乃至統治者的推崇。漢賦一般以主客對問、鋪陳排比的方式來對全文進行架構,通過華麗的辭藻,誇張的語言以及生動的形象塑造,來達到對統治者諷谏的目的,進而表達自己的政治理想以及抱負。賦這種文體在先秦時期就已經出現了,主要散落與先秦諸子的散文之中,其後經過宋玉等人的創作之後,賦這種文體基本趨于成熟,在文本布局、辭藻使用方面确立了範本。同時賦這種文體很适合漢代文人的審美特點,因此在漢代賦得到快速發展。
先秦辭賦代表宋玉
漢賦分為騷體賦、漢大賦和抒情小賦,前兩者主要流行于西漢,後者流行于東漢。其實我們要注意到,漢賦一方面具有美麗博大宏偉的體式,同時也具有諷谏的作用,這個主要是受到了儒家學說的影響,尤其受到孔子建立的儒學體系下批判現實的文風。這樣的風格對于當時處于太平盛世的漢朝具有着重要的意義,他們透過了繁榮、華麗的表象,看到了内在可能出現的危機,繼而對統治者提出建議,起到了防微杜漸的作用。尤其對于經過漢朝平淡的休養生息之後,看似國家繁榮,實際有着很多的頑疾急需解決,例如各個諸侯國權力過大、社會的鹽鐵等被大商人把控等。
梁孝王之墓
在漢初主要以騷體賦為主,代表作有賈誼的《吊屈原賦》、《鵩(鳥賦》等,其中《吊屈原賦》以悼念屈原為主題,通過對屈原所經曆過的不平之事,借此來抒發自己的失意人生。而且這個時期的文學中心主要在地方,例如以梁孝王劉武的梁園為中心形成的文學團體,在當時有着重要的影響,其中主要的文人有枚乘、嚴忌等人。
司馬相如
而标志着以地方文學中心的時代終結和以中央為文學中心的則是枚乘的《七發》。在《七發》中,作者假裝楚太子有病,吳客前去探望,因此引發之後所發生的談話,在談話中吳客分别和太子談論了音樂、飲食、乘車、遊宴、田獵、觀濤等主要六件事。因為吳客認為太子是因為縱欲無度、貪圖享樂造成的生病,通過談話吳客一步步的引導太子改變自己的生活習慣,最終使太子豁然開朗。《七發》主要是勸誡貴族子弟不要過度放縱自己,要進取有度,切勿驕奢淫欲,同時也表達了對貴族統治集團腐朽縱欲的生活的極度不滿。而伴随着《七發》的問世,漢賦開始了以京都為中心的創作時代。
楊雄
從漢武帝開始,漢代文學活動的中心由地方轉移到了中央,這一時期伴随的漢朝國力達到鼎盛,相應的也影響了當時的文學創作,而極具代表性的人物便是司馬相如。司馬相如因為《子虛賦》被漢武帝召見,而得到賞識,其後又創作了其内容相連的《上林賦》,與《子虛賦》合稱為《天子遊獵賦》,是極具标志性的漢賦。描繪了漢朝了盛世景象,社會的繁華,同時也對繁華奢侈的社會進行了生動的描述,同時也在其中暗藏了諷刺進谏之意,可以說包含了漢賦所以的特點。而在司馬相如之後,對漢代文學産生巨大影響的人是楊雄,其創作的《蜀都賦》是第一篇京都賦,自此打開了創作京都賦的大門,對之後的漢賦的創作有着巨大的影響。
東漢抒情小賦的特點而到了東漢時期,因為經過了兩漢交替,受到了戰争影響,東漢遠遠比不上西漢的繁榮以及大氣,這也就間接導緻東漢時期的賦不再像漢大賦那樣氣勢磅礴,描繪了盛世景象,這一時期這樣的賦減少了,主要是抒情小賦。但是東漢時期鞥多京都賦卻還是有着較大的成就的,班固所創作的《兩都賦》便是代表之作,《兩都賦》包括《西都賦》、《東都賦》,主要是為了反駁但是那些認為東漢建都洛陽是不可取的觀點。因為在東漢建國之後,定都洛陽,但是受到了很多朝堂元老的反對,認為應該依舊建都長安,《兩都賦》便是為此而作。《兩都賦》對之後張衡的《二京賦》、左思的《三都賦》産生了巨大的影響。
班固
其後張衡所作的《二京賦》便是在很大程度上模仿《兩都賦》所作,《二京賦》包括《西京賦》、《東京賦》兩篇,分别指西京長安與東京洛陽。分别描寫了長安人生活奢靡無度、肆意揮霍之景,同時也贊頌了洛陽地區人生活節儉、尊崇禮制之景。其主要目的是為了告誡統統治者要注意吸取西漢滅亡教訓,不能夠過分放縱自己。
張衡
張衡《歸田賦》的出現,宣告抒情小賦的誕生,抒情小賦與西漢大賦完全不同,沒有了鋪采缛文、繁重的辭藻堆砌,别具一格,獨具意味。張衡《歸田賦》文句平淡清麗、結構短小靈活,主要描繪了他在退隐之後的閑适生活場景,追求人生的自由自在與抒情,與大自然融為一體。全文僅僅隻有221個字,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次描繪了田園隐居之境的文學作品,影響之後數千年的文學創作意境。
《歸田賦》
張衡抒情小賦的出現,為之後的文學創作打開了新的天地,在其中抒發了自己理想為實現之情,感到遺憾。在這之後出現了大量的抒情小賦,例如趙壹的《刺世疾邪賦》和祢衡的《鹦鹉賦》,都是有名的抒情小賦。直到魏晉時期,依舊沒有斷絕,産生了大量優秀之作,王粲的《登樓賦》、曹植的《洛神賦》、劉伶的《酒德頌》等。而影響最大的、最直接的就是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歸去來兮辭》不論是構思、命意、手法都受到了《歸田賦》的深遠影響。
總結:漢賦同唐詩宋詞一樣,是中國古代衆多優秀文學體裁的一種,漢賦不僅僅繼承了先秦時期的文學精髓,同時也對先秦賦這種文體重新發揚,結合漢代恢弘的氣勢進行創作,為我們描述了那個時代的繁華。而且同時也對後世的文學創作産生了巨大的影響,首先賦這種文體創作時的方式,尤其是東漢的抒情小賦,不僅僅對賦的文體形式産生影響,而且那種向往歸隐之意也對之後田園隐逸詩歌的誕生産生了重要的影響。
文化是一脈相承的,漢賦對中國國古代文學起到了引渡作用先秦時期的文學種類複雜,不論是詩歌、散文、辭賦等都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如何繼承這些寶貴的文學,是需要慎重考慮的。而漢賦對先秦文學的繼承恰好起到了緩慢過度的作用,使得先秦文化沒有被遺失。其實文學作品一直都是時代的鏡子,漢賦亦是如此,西漢的盛世景象,催生了漢大賦的出現,辭藻華美。描繪了盛世景象,而到了東漢,因為西漢的滅亡,更多文人士子看到了社會的危機,因此出現很多諷谏辭賦。社會和文學永遠都是相輔相成的,社會的發展影響文學的創作與發展,文學也可以反過來作用于社會的進步。
參考資料
《歸田賦》
《七發》
《漢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