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山堰側視圖
縣令王元暐塑像
它字的甲骨文
它山堰,中國四大古水利工程之一。且是四大工程中功能最多,唯一建造至今,從未維修而至今仍具備所有功能。
它山堰位于浙江省甯波市鄞州區的它山側,樟溪的出口處,屬于甬江支流鄞江上修建的禦鹹蓄淡引水灌溉樞紐工程。唐代太和七年(833年)由縣令王元暐領導建造。踏勘、謀劃、集資、興建,他都親力親為,全程參與。據水利專家分析,其中有許多原理是20世紀才發現的,堪稱水利建築史上的奇迹。甬人念其功德,修建它山廟紀念他。後來幾經擴建,并在旁邊建小廟紀念為建堰獻身的民工“十兄弟”。王元偉領導築建它山堰那年是33歲,生日是十月初十,後來每年農曆三月初三與十月初十,都有規模很大的它山廟會。至今仍有。
這個它,不讀tā,讀tuō。去甯波,你要問:tuō山堰怎麼走?甯波人都知道。你問tā山堰,可能會瞪大眼睛看你。
它山堰因一側的它山而得名。它山,就是有很多蛇的山。漢字“它”,本義是蛇。見上面的甲骨文字形。
《說文解字》:它,蟲也。從蟲而長,象冤曲垂尾形,上古草居患它,故相問“無它乎?”。翻譯過來:它,是一種蟲(古代把走獸統稱為蟲,如老虎是大蟲,蛇是長蟲。)。身子彎曲尾巴下垂。上古時代,人們結草而居,最怕的就是蛇。現在北京人見面互道:吃了沒?上古人見面問:沒有蛇吧?
後來,漢字規範化,在左邊加了蟲旁,變成蛇,沿用至今。原來那個它,改讀tā,用作代詞。
古代的甯波官員多愛興修水利,造福桑梓。下次說說梁山伯。對,就是《梁山伯與祝英台》裡的梁山伯。鄞縣令梁山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