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日一早,#首次在地球外确認生命之源存在#登上微博熱搜榜第一,并成為“爆”。
據科技日報消息,日本文部科學省稱,科學家在小行星探測器“隼鳥2号”采集的樣本中檢測到20多種氨基酸。這是首個在地球外存在氨基酸的證據,對理解這些至關重要的有機分子如何到達地球具有重要意義。
2020年12月,由探測器“隼鳥2号”搭載的為期6年的回收艙從3億多公裡外的小行星“龍宮”(Ryugu)返回地球,并帶回約5.4克行星表面樣本。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等團隊分析了樣本後,從中檢測到20多種氨基酸。
日本橫濱國立大學天體生物學名譽教授小林憲正表示,在地球以外天體上發現多種氨基酸是“史無前例”的,甚至可能暗示地球以外存在生命,“證明氨基酸存在于小行星的地下,增加了這些化合物從太空到達地球的可能性”。這也意味着氨基酸可能存在于其他行星和天然衛星上,暗示“生命可能誕生在宇宙中比以前認為的更多的地方”。
氨基酸是蛋白質的組成部分,是形成生命不可或缺的有機分子。雖然還不知道氨基酸是如何到達古代地球的,但有一種理論認為,46億年前地球形成時氨基酸就已大量存在,但在地球被岩漿覆蓋變得極其炎熱後便不複存在,但随後又被流星從外太空重新引入。也有理論認為,氨基酸本身就存在于地球表面。
此次,“隼鳥2号”采集樣本來自不受陽光或宇宙射線侵蝕的小行星地下物質,對其分析是在沒有将其暴露于地球空氣中的情況下進行的,這意味着研究人員首次證實了外層空間中也存在生命的組成部分。
随着對來自“龍宮”樣本數據的更多分析,科學家将獲得關于這顆小行星的組成和如何形成的更多信息。通過将“龍宮”樣本物質的結果與從小行星“本努”(Bennu)收集的樣本進行比較,科學家将更好地了解宇宙中的各種化學混合物,以及生命是如何産生的。
“生命之源”更多來自地外的證據
從地球之外的天體上采集樣本,人類曆史上到目前為止一共有過13次,其中6次是阿波羅載人登月期間采集的月球樣本、3次是前蘇聯的無人探測器月球上采集樣本、1次是中國的嫦娥五号探測器月球上采集樣本。而在小行星上采集樣本一共是三次,日本的隼鳥一号和隼鳥二号,這兩個探測器已經返回,而NASA的小行星探測器目标是本努,目前正在返程中。
2020年3月美國的一個科研團隊,曾在隕石中發現一種外星蛋白質“血石蛋白(hemolithin)”,這個隕石是1990年在阿爾及利亞發現的,并命名為Acfer 086,在這種蛋白質中富含鐵和锂。
科學家認為構成地球生命的“資源”,很可能是由彗星或者小行星等帶到地球之上。
而在另一項科研中,科學家針對1969年墜落在澳大利亞默奇森附近的默奇森隕石,和2001年在摩洛哥發現的NWA 801隕石進行研究,發現這兩塊隕石的年齡很大,甚至比地球還要古老,超過45億年。科學家在這兩個隕石中都發現了核糖以及微量的木糖和阿拉伯糖的存在。
核糖是RNA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生命來說是一類非常重要的生物分子,除了在一些病毒中擔任遺傳物質,幾乎在所有的生命中它們都充當着信使的作用,幫助DNA表達遺傳信息,最終合成身體所需的蛋白質。
目前來看,地球生命所需要的基本物質有一定可能是由小行星或者彗星帶到地球上,最終在原始海洋中形成生命。
半島新聞客戶端綜合整理,素材來源:科技日報、新華社、央視新聞、中新視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