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調查,有将近8成的兒童青少年都在生活中面臨各式各樣的煩惱,其中有4成的孩子認為家人無法理解自己,遇到問題完全無法與家人讨論。
在兒童和青少年成長過程中,可看見明顯的身體成長,能掌控與操作的事物變多,也讓孩子們感受到自己長大了。進入青少年時期,也更加覺得自己已經是個大人了。
但孩子們的内心往往不如外表樣貌一般的成熟,許多事情仍須依賴大人的協助才能解決,這個現實與理想的落差也會使孩子感到挫折。而這些内在的矛盾,因為大腦還未完全成熟,也很難使用父母能理解的語言來清楚地表達。
與兒童青少年交流時,常發現孩子無法完全信任周遭的大人,可能的原因有:1.曾經求助但沒有得到積極的回應;2.在校園、醫療體系或其他專業資源有不好的經驗;3.難以清楚表達問題,故問題被忽視或反而被責怪。
此時專業心理師的介入是一個很好的媒介與調和劑,可以讓小孩與父母先拉開距離,看清楚彼此的位置與狀況,并擔任翻譯員的角色,使親子之間能更理解彼此的想法及感受。
而心理師也能協助孩子的社交技巧、溝通能力、情緒的辨識與控制等等,在孩子成長蛻變的開端,協助他們如何更有效與環境互動,并确立自己未來的目标。常處理的兒童青少年咨詢議題包括:管教難題、關系緊張、孩子生氣控制、對立反抗、霸淩、網絡成瘾、學習适應、孩子情緒抑郁低落、創傷複原等議題。
兒童青少年的咨詢成效,可以由孩子本人、父母、其他主要照顧者、學校老師、心理師等孩子周圍的人來共同觀察評估,除了用主觀的經驗或評價來呈現成效,孩子本人要有感外,周圍的重要他人也需要感受到孩子的改變,才算是有較好的成效。
根據心理專家榮新奇教授20餘年來的咨詢經驗可以發現,來訪的孩子在經過一段時間共同的努力後,孩子與父母都能有所成長與收獲,在日常生活、親子關系、疾病困擾上都能發展出更好的調适與适應方式。
若決定做心理咨詢,需有一定的心理準備。若孩子較為年幼,通常心理咨詢師會與家長會談一些時間,以了解咨詢目的與親子各自的期待。這個過程不僅是家長提供資訊而已,心理師也能在這過程中初步評估教養風格、困擾與危急程度、可支持或介入的資源系統等,并賦能與鼓勵家長的嘗試。在您願意為親子的困擾前來時,咨詢的效能也已開始發生。
比如青少年多會用獨立會談的方式進行,目的是建立心理師與青少年之間的信任感,也陪伴孩子在這個曆程中建立獨立與依賴大人之間的平衡,另外再約時間與照顧者談親職咨詢的部分。
而較年幼的孩子,可能較适合用遊戲治療的方式進行,因為越年幼的孩子要通過語言陳述自己的需求是困難的,可能會用行為表面問題,比如惡夢、尿床、分離焦慮、哭鬧不休等來向照顧者表達自己需要協助。
而問題越複雜,所需的咨詢曆程就會拉得更長,往往四至六次就可以有一些小改變。心理師也會根據孩子的個别差異,以調整咨詢曆程的介入方式及曆程長短,這些也都需要時間與耐心和心理師不斷雙向來回溝通、一起努力。
原文原創自榮新奇教授心理堂,如需轉載,請取得許可并标明出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