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笃學習網小編整理了相關信息如下,歡迎大家點擊查看!更多複習資料|曆年真題|模拟試題|視頻課程,請搜索勤笃學習網官網。
第一部分 名校考研真題第12章 宏觀經濟的基本指标及其衡量
一、名詞解釋
1GDP折算(平減)指數(中南财經政法大學2004研;武漢大學2008研;華中科技大學2008研;北京郵電大學2013研;南京大學2018研)
答:GDP折算(平減)指數是名義GDP和實際GDP的比率。名義GDP是用生産物品和勞務按當年價格計算的全部最終産品的市場價值。實際GDP是按從前某一年的價格作為基期價格計算出來的當年全部最終産品的市場價值。GDP折算(平減)指數公式為:
GDP折算(平減)指數用來衡量在基期年和所考察的年度之間發生的價格變化,這個指數與消費價格指數不同,因為它的權數随不同商品所占的份額的改變而改變。因為GDP折算(平減)指數是以涉及經濟中所生産的全部産品的計算為基礎的,所以它是一個用來衡量通貨膨脹狀況的具有廣泛基礎的價格指數。
GDP折算(平減)指數的優點是範圍廣泛,能比較準确地反映一般物價水平的變動趨向。缺點是資料較難搜集,需要對未在市場上發生交易的商品和勞務進行換算,并且可能受到價格結構因素的影響。
2宏觀經濟學(中南财經政法大學2003研)
答:相對“微觀經濟學”而言,宏觀經濟學是一種現代的經濟分析方法。它以國民經濟總體作為考察對象,研究經濟生活中有關總量的決定與變動,解釋失業、通貨膨脹、經濟增長與波動、國際收支與彙率的決定和變動等經濟中的宏觀整體問題,所以又稱之為總量經濟學。
宏觀經濟學的中心和基礎是總需求-總供給模型。具體來說,宏觀經濟學主要包括總需求理論、總供給理論、失業與通貨膨脹理論、經濟增長和經濟波動理論、開放經濟理論以及宏觀經濟政策等内容。
對宏觀經濟問題進行分析與研究的曆史十分悠久,但現代意義上的宏觀經濟學直到20世紀30年代才得以形成和發展起來。宏觀經濟學誕生的标志是凱恩斯于1936年出版的《就業、利息和貨币通論》。宏觀經濟學在20世紀30年代奠定基礎,二戰後逐步走向成熟并得到廣泛應用,20世紀60年代後的“滞脹”問題使凱恩斯主義的統治地位受到嚴重挑戰并形成了貨币主義、供給學派、理性預期學派對立争論的局面,20世紀80年代新凱恩斯主義的形成又使國家幹預思想占據主流。宏觀經濟學是當代發展最為迅猛,應用最為廣泛,因而也是最為重要的經濟學學科。
3國内生産總值(東北大學2003研;江西财經大學2004研;華中科技大學2005研;财政部财政科學研究所2006研;對外經濟貿易大學2007研;北京大學2011研;廈門大學2008、2014研)
答:國内生産總值(GDP)是指經濟社會(即一國或一地區)在一定時期内運用生産要素所生産的全部最終産品(物品和勞務)的市場價值。GDP是一國範圍内生産的最終産品的市場價值,因此是一個地域概念,而與此相聯系的國民生産總值(GNP)則是一個國民概念,指某國國民所擁有的全部生産要素在一定時期内所生産的最終産品的市場價值。
GDP一般通過支出法和收入法兩種方法進行核算。用支出法計算的國内生産總值等于消費、投資、政府購買和淨出口之和;用收入法計算的國内生産總值等于工資、利息、租金、利潤、間接稅、企業轉移支付和折舊之和。
目前我國計算GDP是用第一産業增加值、第二産業增加值和第三産業增加值三者之和求得。在1991年11月之前,美國均是用GNP作為對經濟總産出的基本測量指标。後來改用GDP,原因是大多數國家都用GDP。同時,由于國外淨收入數據不足,GDP則較易測量,再加上GDP相對于GNP來說是國内就業潛力的更好衡量指标(本國使用外資時解決的是本國就業問題)。當然,對美國來說,GDP和GNP的差異較小,二者使用差别并不大。
4GDP與GNP(東北财經大學2003研;遼甯大學2004研;山東大學2005、2011研)
答:國内生産總值(GDP)是指經濟社會(即一國或一地區)在一定時期内運用生産要素所生産的全部最終産品(物品和勞務)的市場價值。國民生産總值(GNP)是指一國或一地區的國民所擁有的全部生産要素在一定時期内所生産的全部最終産品(物品和勞務)的市場價值。
GDP與GNP這兩個統計指标在統計思想上反映了是按國土原則還是國民原則進行統計的區分。GDP按國土原則進行統計,凡是在本國領土上創造的收入,不管是否由本國國民所創造,都被計入國内生産總值。GNP按國民原則進行統計,凡是本國國民收入,不管生産要素是否在國内,都被計入國民生産總值。
國外要素支付淨額(NFP)是指本國生産要素在世界其他國家獲得的收入減去本國付給外國生産要素在本國獲得的收入。因此,國内生産總值就可以通過國民生産總值減去國外要素支付淨額獲得,即GDP=GNP-NFP。
5國内生産淨值(武漢大學2001研;北京郵電大學2010研)
答:國内生産淨值(Net Domestic Product)簡稱NDP,指在一個國家或地區裡,在一定時期内所生産的最終産品和勞務按市場價格計算的淨值。國内生産淨值等于國内生産總值減去所有常住單位的固定資産折舊,即:NDP=GDP-資本折舊。
從經濟學和社會學的雙重角度來看,NDP的價值要遠遠大于GDP,也即衡量一國經濟總量用國内生産淨值指标要比國内生産總值指标優越得多。相對于GDP,NDP考慮到了“消耗”或者說“折舊”在經濟增長中的重要作用,真正诠釋了生産、增長及總價值與消耗、效率、淨價值之間的關系。
6轉移支付(東北大學2004研;北京郵電大學2010研;北京師範大學2013研)
答:轉移支付是指政府或企業的一種并非購買本年的商品和勞務而作的支付。它包括對非營利組織的慈善捐款、消費者呆賬、農産品價格補貼、公債利息等政府與企業支出款項。這筆款項不計算在國内生産總值中,其原因在于這筆款項的支付不是為了購買商品和勞務,所以将其稱作轉移支付,有時也稱作轉讓性支付。轉移支付是政府财政預算的一個組成部分。财政盈餘等于稅收減去政府在物品與勞務上的開支與轉移支付之和後的餘額。
轉移支付分為政府的轉移支付和企業的轉移支付。其中,政府的轉移支付大多數帶有福利支出性質,等于把政府的财政收入又通過上述支付還給本人,因而也有人認為政府的轉移支付是負稅收。政府轉移支付的作用是重新分配收入,即把收入的一部分由就業者轉向失業者,從城市居民轉向農民;企業的轉移支付通常是通過捐款與贈款進行的,如公司對于下屬非營利組織的贈款。由于它也不是直接用來購買當年的商品和勞務,因此,這種款項也被認為是轉移支付。
有時,政府的某些支付不是從一些居民收入中征收上來的,如用增發貨币、出賣債券所得來支付福利、救濟金,它顯然不帶有從一些居民轉移到另一些居民手中的特點。但在經濟學家看來,盡管它與前述支付款項的來源不同,但有一點是相同的,即它同樣不是政府直接用來購買商品和勞務,這種支付仍然被看作是轉移支付。
7個人可支配收入(武漢大學2002研;東北大學2004研)
答:個人可支配收入(簡稱為PDI)是一個國家所有個人(包括私人非盈利性機構)在一定時期(通常為一年)内實際得到的可用于個人消費或儲蓄的那一部分收入。
個人收入不能全歸個人支配,因為還要繳納個人所得稅,因此,稅後的個人收入才是個人可支配收入,即人們可随意用來消費和儲蓄的收入。個人可支配收入被認為是消費開支的最重要的決定性因素。因而,個人可支配收入常被用來衡量一國的生活水平。
8儲蓄-投資恒等式(北京師範大學2001研)
答:儲蓄-投資恒等式是分析宏觀經濟行為十分重要的一個命題。根據國民收入構成的基本公式可得出兩部門、三部門和四部門經濟的儲蓄-投資恒等式分别為I=S、I=S+(T-G)和I=S+(T-G)+(M-X+Kr)。
需要注意的是,儲蓄-投資恒等式是定義恒等,沒有實際意義。這裡的恒等是從國民收入會計的角度,就整個經濟而言,事後的儲蓄(私人儲蓄、政府儲蓄以及外國對本國的儲蓄)和事後的投資總量相等,而後面分析宏觀經濟均衡時投資等于儲蓄,是指計劃投資(事前投資)等于計劃儲蓄(事前儲蓄)所形成的經濟均衡狀态。
9綠色GDP(北京師範大學2007研)
答:綠色GDP也稱綠色國内生産淨值,是指在名義GDP中扣除了各種自然資源消耗之後,經過環境調整的國内生産淨值。
大體上,綠色GDP=GDP-自然資源消耗和環境退化損失-(預防環境損害的支出+資源環境恢複費用的支出+由于優化利用資源而進行調整計算的部分)。綠色GDP這個指标,實質上代表了國民經濟增長的淨的正效應。綠色GDP占GDP的比重越高,表明國民經濟增長的正面效應越高,負面效應越低,反之亦然。綠色GDP揭示了經濟增長過程中的資源環境成本,成為新的發展觀指引下經濟增長模式轉變的一個重要概念和指标。
以GDP作為核算國民經濟活動的核心指标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它不能反映經濟增長過程中付出的代價、不能反映居民的福利水平等。正因為GDP指标有這些局限性,在關于GDP的争論中,國際組織引入綠色GDP的新概念。世界銀行1997年開始利用綠色GDP國民經濟核算體系來衡量一國(地區)的真實财富。盡管綠色GDP目前在核算上還存在不少技術難題,但這一設想的方向是正确的,也符合科學發展觀。
點擊文末了解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