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綠色是水瓶時代的一個色彩。水瓶時代其中的一個理想原則就是獨立的人道主義精神,也就是由個體化過程所領導。當我們變得越來越有個性時,無論是大事或小事,我們就愈能開始展現我們的創造力,這就是創造力的本質。一個可以滿足生命的秘密,就是評估在簡單或偉大的事物上,所表達出來的創造力。
這個瓶子告訴我們,需要去認知内在的恐懼或是困惑,因為這些都是會阻擋創造力的流動,或是阻礙我們明白要去做什麼以完成自己的目标。
在繪畫或是繪畫創作中呈現的創造力,可能是非常主觀的。然而,即使是一幅畫,也有可能觸動每個看書人的相同感受。或許應該要有一種客觀的藝術形态,藝術家需要變得更個體化,并觸及他或她的内在集體意識。這個概念在藍綠色之中,和創造力的過程被貫徹下來,經由進入永恒秘境的神秘搜尋,激勵阿南肯達能量中心的覺醒,記錄了進入智慧之心的移動過程。
有一個小學老師正在給一班6歲的孩子上美術課。 教室的後面靜靜地坐着一個小女孩。 課堂上她通常都是心不在焉,但是, 這次美術課上她完全不一樣了。 20多分鐘過去了,小女孩仍然端坐着, 忙着在紙上塗畫,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老師很驚訝,忍不住問她:“你在畫什麼呢?”
小女孩頭也沒有擡,答道:“我在畫上帝。”
老師很疑惑,問她:“但是沒有人知道上帝長什麼樣子啊。”
小女孩說:“過一會兒你們就知道。 ”
我很喜歡這個故事,它說明小孩子對于自己的想象力是非常自信的,但是随着我們的成長,絕大多數人都逐漸喪失了這種自信。 如果你問一年級的小朋友:誰覺得自己富有創造力? 所有人都會舉起手。但當你問一群大學高年級學生同樣的問題時,大多數人都不會舉手了。
我們人類生來都具有超強的潛能,但随着在現實世界中的閱曆逐漸增長,我們漸漸會喪失很多潛能。
許多人都從未開發出他們真正的天賦,也無從知曉自己能實現多大的成功。從這個角度來說,很多人從來不知道真正的自己是什麼樣的。他們不喜歡自己從事的工作,但也不知道什麼才能讓自己真正滿意。
不過也有另一些人,他們在自己熱愛的領域裡取得了極大的成功。
人們常常誤認為,隻有特殊之人才擁有創造力:創造力是一種罕見的才能。 畢加索,愛因斯坦,愛迪生,瑪莎.格萊姆,弗吉尼亞.伍爾夫, 瑪雅.安吉羅等等人的人生故事更加強化了這一觀念。不過其實隻要有可供施展能力的土壤,任何人都擁有創造力,不過我們不能簡單地把創造力理解成為特殊的藝術運動,但是科學和數學在内的其他學科,恐怕與音樂和舞蹈一樣富有創造力。 所以,當我們運用智力時,就有可能會産生創造力。
創造力和自由表達相關,但是它不僅需要我們松開思想的缰繩,更需要我們将之操控得如魚得水。
英國哲學家羅素這樣說:“ 一塊渺小而并不純粹的碳水化合物,無能地在一個渺小而不知名的星球上爬行。這就是天文學家所謂的“人”嗎?”
生活的目的是什麼?生活本質上就是偶然的,無意義的嗎?還是如莎士比亞戲劇裡偉大的悲劇英雄所認為的那樣,是深沉而神秘的?
地球上的其他物種都沒有一個物種像人類這樣的達到如此複雜精妙想象力,細數一下人類的成就和願景,我們創造了羅素所提到的哈姆雷特,莫紮特的C 大調,藍色清真寺,西斯延教堂,文藝複興,拉斯維加斯,絲綢之路,葉芝的詩歌,藍調,搖滾,相對論,量子力學,工業化,數字技術,哈勃望遠鏡, 簡直是一個令人眼花缭亂的寶庫。
其他物種可以交流,但它們不可能發明筆記本電腦;它們會“唱歌”,但不會排練音樂劇;它們身手敏捷,卻無法創立太陽馬戲團;它們會憂慮,但不會發表生命意義的理論,而且,它們也不會研究哈勃望遠鏡拍攝的圖像,并試圖發現這些圖像對自身和其他物種的意義。
是什麼導緻了地球上這個微小星球上人類和其他物種在思考和行動上的巨大差異? 想象力,但事實上,這關系着更加複雜的人類大腦的進化,以及高度動态的工作方式。 智力的動态性解釋了人類思維的非凡創造力,而創造力能讓我們重新思考生活和周遭的環境,以及發現自己的天賦。
現在很多人認為,根據智商測試得分就能判斷人有多聰明或者多不聰明。
利茲.瓦洛是倫敦交響樂團的中提琴演奏家。她出生在英格蘭伯明翰,并于8歲開始演奏小提琴。她曾兩次獲得英國皇家音樂學院的獎學金,赢得過無數獎項。但是沒有人能想到,她有着嚴重的失聰。
“人們是怎麼演奏的?”瓦洛說,“我知道怎麼演奏會發出聲響,也知道我演奏出的是什麼聲響。聽力“正常”的演奏者也是這麼做的,他們演奏出聲響,用聽力去較驗,如果音調不對,懊悔也來不及。而靠着精确的聽覺記憶,紮實的技術和良好的幽默感,我能夠應對一切專業情況。所以,失聰隻不過是個小小的缺憾罷了。”
失聰者怎麼能成為優秀的音樂家呢? 利茲.瓦洛和伊芙蓮.格妮的成就,證明了人類思維的非凡靈活性和無限潛力。
我們生活在一個豐富的感官世界中,各種景象,聲音,氣味,溫度和質地包圍着我們,但我們卻隻能感知其中的一部分。比如說我們擁有至少9種感覺:視覺,味覺,觸覺,聽覺,嗅覺,平衡感,方向感,疼痛感和溫度感。我們的眼睛位于頭部前方,雙眼同時視物。我們可以看到波長在400納米的到900納米之間的光。 我們的耳朵通常能聽到20HZ-15000HZ 範圍内的聲音。
我們的感官是信息在外部世界和人類意識之間往來的通道。但是世界遠比我們看到的,比我們感官察知到要豐富。我們看到的并不是世界本來的樣子,而是特定感官呈現給我們的樣子。感官的性質決定了我們的感知領域:也就是我們能夠感知到些什麼以及怎麼感知。
我們的生理結構決定了我們所能感知的世界,但也有一些其他因素影響着我們實際感知到的事物。人類的智力發展不僅是一個感知的過程,還是一個選擇的過程。如果不加選擇,信息就會一股腦地湧進來,像收音機調到了開放頻率一樣。當你看着房間,景觀和街道時,你并不會對感知範圍裡的每一樣東西都給予同樣的關注。相反,你會注意一些事情,同時忽略另一些事情。站在同一條街道上的兩個人,有可能正以完全不同的方式感知着這條街道:交通督導員可能會看到滿大街都是不遵守交通規則的人;擦玻璃的工人則可能會認為這條街上到處都是工作機會。
感官,身體,大腦的構成方式,深深影響着我們思考對象。
人的智商僅是人的智力的一部分,智力包括了以清晰的方式闡明和表達我們思想的能力。我們可以用文字和數字做到這一點,也可以用形象的方式表現出來:我們可以用聲音,動作和各種不同的模式互動的方式來思考。音樂家或許并不支持最好是訴諸文字的理念,他們另有一套音樂更理念,是用文字可能無法表達的。視覺藝術家用視覺思考,相應的,他們擁有的就是視覺理念。
智力還包括有效參與生活挑戰的能力。它是多方面的,豐富複雜且高度多樣化,這就是世界為什麼會充滿音樂,科技,美術,舞稻,建築,商業,實用科學,情感,人際關系和真正實用發明的原因。
我們的智力也是動态化的,我們的大腦包括左右側,左側主要參與包括語言和數學在内的邏輯程序;而大腦的右側更側重于整體操作,如面部識别和空間定位。兩個半球根本不可以分開運作,而是要一起運作。不交由左腦審查,我們就無法判斷右腦提取的規律是真實的,還是想象出來的。另一方面,沒有創造力和直覺感悟,沒有對新規律的尋找,光是樹立批判性思維也是徒勞無功,注定失敗的。在不斷變化的環境中,為解決複雜的問題,大腦的兩個半球需要同時進行活動。
未來的規律來自連接左右半腦的胼胝體。我們一直在持續地體驗着智力的這種波動。言語通常會伴随着肢體動作,面部表情和姿勢的大合奏。舞蹈似乎是智力典型的動覺形式,但編舞者在設計舞蹈時,會以極大的熱情關注視覺設計和音樂的表現力,很多時候還包括數學般的節奏和精确度。數學似乎完全是抽象的,但數學家又經常應用形象化的思維方式。
上面我們說到失聰的作曲家利茲.瓦洛的非凡成就就說明人類智力的整體性和動态化運作。她的做法是:她光着腳演奏,以超越了普通感官知覺概念的方式,通過身體感知音樂的模式,震動和節律。從這個意義上說,思維本身就可以比作一支交響樂隊--它的整體大于部分之和。 所以對于失聰的作曲家利茲 瓦洛來說,失聰隻是整體性的一個小缺陷。
瑪莎.格萊姆曾說:“活力,生命力,能量和振奮力,通過你變成了行動;而又因為無論何時何地都隻有一個你,所以這種表達是獨一無二的。如果你阻礙它,它不會通過其他媒介延續下來,隻會白白的損失掉。天才的數學家不一定是天才的畫家;而天才的詩人也不一定有舞蹈天賦,人除了學術外還有更多的内涵。”
在我們人類出生時,人類大腦約由1000億個腦細胞構成。在嬰兒期,人的大腦有着巨大的可塑性。随着孩子成大,他們的大腦學會圍繞用途進行定制。如果假如設說語言能力未得到使用,大腦的神經能力就會轉到其他用途上,語言能力也随之退化。音樂,數學或其他能力也是一樣。
每一個人天生都擁有了不起的能力,隻是每個人都有所不同。
許多人都想和自己天生的優勢和創造力建立聯系。每個人天生都是獨特的,他們擁有内在的才能和情感。對自我的認識和對外部世界的認識一樣重要。探索個人感愛和價值觀至關重要,也是人們發揮想象力,表達自我的機會。 由于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所以隻要有足夠的創造力空間,真實的自我就會像蝴蝶那般破繭而出。
一個人如果在與世界和自己的關系中感到分裂,就會形成分裂性人格。分裂性人格無法完整體驗世界,而是會對世界感到絕望。
在對外部世界的認知與對自己的認知之間,我們必須維持健康而積極的關系 。
那麼認知和感受之間的真正聯系是怎麼樣呢?它對創造力又會産生什麼影響呢?
感覺是人類意識的一種持續維度,存在就意味着有感覺。 感覺是感知的形式。我們對某種東西的感覺,就是我們與之關系的表達。從這個意義上說,感覺是一種評估。比如,死亡時悲痛,出生時欣喜,成功時的快樂,失敗時沮喪,落空時失望。 我們之所以能體驗到多種多樣的感受,正是因為我們對事,對人,對自我的感覺是複雜。例如,恐懼與憤怒不同,因為把一種東西視為威脅與把一種視為阻撓是不一樣的。 這些不同的感覺在生理和由之導緻的行為上會産生不同的後果。
情緒是感覺的緊張狀态,它涉及強烈的生理反應。當兩個人同時掉進河裡時,他們可能會體驗到極為不同的情緒:擅長遊泳的人或許會覺得生氣或沮喪,而不會遊泳的人則可能會感到恐慌。
我們的很多情緒反應的根源深藏在人類大腦最初進化的那部分。我們大腦較古老的區域在調控,維持生命的基本身體機能,包括呼吸和其他器官的新陳代謝等方面發揮着基礎性的作用。而我們的理性和抽象思考是在大腦進化較晚階段才發展起來。
較古老的腦區并不會進行通常意義上的思考或學習,它的功能是一套預先設定好的穩壓器,主是維持身體運行,以确保對環境做出反應。但這并不意味着感覺與理性是彼此隔絕。理智與情緒,感覺與理性之間始終相互關聯。所以我們确實擁有兩種認識世界并與之互動的的不同方式,即理性方式與感性方式。
在人的成長過程中,情緒控制力一般會不斷增強。 成長和成熟,并不是壓抑情感,或是無視情感的重要性。 在意識的複雜生态中,“情感導師指引着我們每一刻的決策,手把手地幫我們跟理性思維合作,以促成或打消思考。” 沒有情商,智力就無法有最出色的表現。維持理智與情感的平衡,對人格的平衡至關重要。
我們形容科學與知識,事實和客觀性有關,而藝術與情緒,自我表達,存在和主觀性有關。形容科學家時,我們通常用“講究方法,冷靜客觀,而形容藝術家時,則通常用“表達豐富,充滿激情和創造力。” 然而事實上,兩者都具有客觀和主觀因素,都要依賴知識,情感,直覺和非邏輯因素。
然而不管在任何領域,創造力都不是一件嚴格符合邏輯的事。它不光需要從現有的觀點中取經,也需要從感受和直覺時取經,它不光依賴知識的實踐技能,也依賴于頑皮的想象。我們的最棒的主意有時候根本未經由意識的思考就跳進腦海裡。
科學與藝術都涉及個人激情,都可以非常有創意。我們對世界有着怎樣的感受,感受到的世界是怎麼一回事,科學和藝術在這些方面上都有着相當大的影響力。
科學的主要過程是解釋,它認識的主要方式是“邏輯-演繹”推理,并由此生成命題性的知識。直覺對科學研究同樣很重要。許多偉大的發現都是直覺帶來的結果。
藝術創作的主要過程是描述,藝術的核心是“人的有意而為之。” 藝術家會把物體和事件變成思考的對象。作曲家創作音樂,畫家創造畫作,舞者創造舞蹈,作家創作書籍,戲劇,小說和詩歌。藝術家不光表達感受,也表達有關感受的想法。
藝術家和科學家的區别,不在于他們對什麼東西感興趣,而在于這種東西怎麼讓他們感興趣。
作家福斯特曾說,在創造狀态中,我們會跳出正常的思維方式,當我們朝着自己的潛意識之海放下水桶時,說不定能從中打撈出一些意識觸及不到的東西。藝術家會把這種東西跟自己的正常體驗揉合起來,再根據這一混合物創造出藝術作品。
與藝術作品互動,并嘗試從自己的角度理解它們,這同樣也是創造過程。欣賞戲劇時,觀衆要解讀的内容,不是靠劇本的表面意義就能揭示出來,觀衆也應參與闡釋:一是戲劇本身表達什麼,二是這也戲劇要表達什麼,事實上,隻有當戲劇結束時,人們才能從整體上理解它。
從自己的角度理解,所以我們常說一千個人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情感在各種認知中扮演的角色,比我們通常理解和承認的要多的多。“對自己和他人敏感,是個性發展的重要元素,也是當今企業,社會和個人生活中所迫切需要的。”
尋找自己真正的創造力,不僅要靠理性,也要靠感覺。 正是通過這兩者,我們才實現彼此的連接,創造同了複雜多變的人類文化世界。
把這個瓶子塗抹環繞于胸腔和背部,包括脊椎部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