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日,印度阿姆利則,人們在遊泳池裡納涼。
綜合編譯袁野
45℃的高溫正在吞噬南亞地區。
據英國《衛報》報道,3月至5月,酷暑考驗着印度和鄰國巴基斯坦的大部分地區,超過10億人暴露在超過40℃的高溫中,而一年中最熱的月份還沒有到來。
提前到來的熱浪使印度遭遇了122年來的同期最高氣溫,但氣候學家擔心,麻煩不止于此。
5月8日,印度孟買,在持續的炎熱潮濕中,大量民衆在海灘聚集。
《衛報》稱,熱浪是最緻命的自然災害形式,它們導緻社會弱勢群體處于不成比例的風險中。在社會安全網脆弱的南亞地區,情況尤為嚴重。在印度,25%的人還用不上電。
随着極端高溫天氣出現得越來越頻繁,濕球溫度可能對印度造成更加緻命的影響。
5月7日,巴基斯坦拉合爾,當地遭遇高溫天氣,民衆在運河裡納涼。
濕球溫度是同時表示熱量和濕度的指标,它很容易測量:用浸濕的布覆蓋溫度計後,顯示的讀數就是濕球溫度。它可以直觀地測量人體通過出汗散熱的效率。
5月2日,印度新德裡,一個男孩跑過亞穆納河幹涸的河床。
通常而言,幹熱被認為比濕熱的“桑拿天”更容易忍受,這是因為,當空氣中含有的水分過多時,人體無法執行最主要的冷卻功能之一:出汗。我們的身體依靠水帶走熱量、調節體溫,要做到這一點,水必須在皮膚表面蒸發,分泌汗液本身并不能使身體降溫。當大氣中富含水分時,人體内部和空氣中的蒸汽壓梯度差不複存在,汗水無法蒸發,滞留在身體上,導緻人體持續升溫,中暑等症狀随之而來。
根據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氣候學家拉德裡·霍頓2020年發表在美國同行評議期刊《科學進展》上的研究,足以使梯度差消失的濕球溫度隻有35℃。濕球溫度超過35℃,就會緻命。
5月8日,印度新德裡舊城區的小巷裡,小販打算敲碎一塊冰出售。
“即使人們身體非常健康,即使坐在陰涼處,穿着容易透汗的衣服,有源源不斷的水供應……隻要空氣中有足夠的水分,從熱力學角度看,防止身體過熱就是不可能的。”霍頓告訴北美青年文化平台“VICE”。
霍頓的論文稱,氣候模型曾預計,緻命的高溫會在21世紀中葉出現,但事實是,它已經在南亞、中東沿海和北美西南沿海出現了。霍頓認為,按照如今的碳排放速度,到2050年至2075年,南亞地區的濕球溫度會經常超過35℃。
在這種情況下,出門就意味着有生命危險。
5月8日,印度金奈,動物園裡的一匹斑馬在熱浪中暈倒。
“VICE”援引2021年發表在美國同行評議期刊《地球物理研究快報》上的一項研究稱,南亞約60%的工作人口從事戶外農業勞動,極端高溫給他們帶來的風險格外高。“這是由于當地自然和人類壓力因素并存,比如人口密度高、貧困導緻承壓能力不足,以及濕熱的氣候條件”。
“在目前的全球變暖水平上再增加0.5℃,将使南亞更多地區的大量人口進一步暴露在普遍的緻命極端天氣中。”該論文警告稱。
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