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風呼嘯,秋葉盤旋。
在現實生活當中,風是多樣的,有萬種風情。可以是春分和煦,趁着東風放紙鸢的悠閑;也可以是一川煙柳滿城風絮,紛紛然飄落大地的随性;更可以是月夜梧桐,斜風細雨的悄無聲息。
不過,在氣象人的眼裡,風卻是實實在在的。它是空氣中的水平流動現象,用風向和風速來表示。
或許,十二風級順口溜是許多非氣象人對風速的全面感知。
一級輕煙随風偏;二級清風吹臉面;三級葉動紅旗展;四級枝搖飛紙片;五級小樹随風搖;六級舉傘有困難;七級迎風走不便;八級風吹樹枝斷;九級屋頂飛瓦片;十級拔樹又倒屋;十一二級少有見。
風速的測量
1957年6月1日,中央氣象局(現中國氣象局)開始每日公布各地天氣預報。
這是高空觀測員在測量高空風速和風向↓
圖片來源:新華社
如今,風速的測量已經不再依靠單一器械,小小的自動氣象站便可以一次集齊氣溫、風向、風速等衆多氣象要素。
便攜式自動氣象站
圖片來源:中國氣象網
而探空氣球在被釋放後,也可自下而上測量氣壓、氣溫、濕度和風向風速等參數。
圖片來源:中國氣象局當然,盡管監測網不斷加密,但小尺度的極端天氣還是很難被氣象觀測儀器直觀記錄。
比如2016年“6·23”鹽城龍卷風事件,阜甯縣新溝鎮測得34.6米/秒(12級)大風,射陽海河鎮測得27.9米/秒(10級)大風。
但事實上,大風事件之後被判定為風力超過17級,由此可知儀器并沒有直接記錄到17級風,而是通過受災情況和雷達等觀測手段推算得到。
總而言之,通過儀器、雷達等,我們可以對風速進行測量、判定。
神操作:用臉測風速日常生活中,普通人對風速的感知大概可分為微風、大風、狂風即可,而對于空降兵、海軍陸戰隊隊員們來說可沒有這麼簡單,常常是失之毫厘,差之千裡。
有儀器還好說,但萬一沒有呢?這個時候又該怎麼辦呢?空降兵研究所高級工程師李振波給出了答案。
在近日播出的《開講啦》節目當中,李振波站在原地不借助工具,用臉就能感知風速。
是的,你沒有看錯,就是用臉!不是查看樹木,也不是随手揚沙,就是用臉,網友得知後一通狂贊。
節目中,李振波和氣象兵同時被考驗不借助工具測風速。氣象兵表示“用手就可以感知風速的大小”,李振波笑着說,“我不用手,用臉就能感覺出來。”最終兩人得出了相同的答案,是“1米風”。
看後小據也不由得感慨,真的是神操作呀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