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戰,是東漢末年“三大戰役”之一,也是中國曆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役之一。東漢獻帝建安五年(200年),曹操軍與袁紹軍相持于官渡(今河南中牟東北),在此展開戰略決戰。曹操奇襲袁軍在烏巢的糧倉(今河南封丘西),繼而擊潰袁軍主力。此戰奠定了曹操統一中國北方的基礎。
官渡,位于許昌(今河南省許昌市)之北,黃河之南,離許昌不到200裡,是從河北進軍河南地界的軍事要沖之地,因為發生了震驚天下的官渡大戰而聞名。現在在河南鄭州市中牟縣城東北2.5公裡官渡橋村一帶。
東漢末年轟轟烈烈的黃巾農民大起義雖然被鎮壓下去了,但它卻沉重地打擊了漢朝地主階級的統治,使早已腐朽不堪的東漢政權分崩離析,名存實亡。在鎮壓黃巾起義的過程中,各地州郡大吏獨攬軍政大權,地主豪強也紛紛組織“部曲”(私人武裝),占據地盤,形成大大小小的割據勢力,轉入争權奪利、互相兼并的長期戰争,造成中原地區“白骨露于野,千裡無雞鳴”的凄慘景象。當時的割據勢力,主要有河北的袁紹、河内的張楊、兖豫的曹操、徐州的呂布、揚州的袁術、江東的孫策、荊州的劉表、幽州的公孫瓒、南陽的張繡等。形成群雄并起的局面,在這些割據勢力的連年征戰中,袁紹、曹操兩大集團逐步發展壯大起來。
建安三年(198年),袁紹擊敗公孫瓒,占有青、幽、冀、并四州之地。建安元年,曹操把漢獻帝挾持到許昌,形成“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局面,取得政治上的優勢。建安二年(197年)春,袁術在壽春(今安徽壽縣)稱帝。曹操即以“奉天子以令不臣”為名,進讨袁術并将其消滅。接着又消滅了呂布,利用張楊部内讧取得河内郡。從此曹操勢力西達關中,東到兖、豫、徐州,控制了黃河以南,淮、漢以北大部地區,從而與袁紹形成沿黃河下遊南北對峙的局面。袁紹的兵力在當時遠遠勝過曹操,自然不甘屈居于曹操之下,他決心同曹操一決雌雄。建安四年(199年)六月,袁紹挑選精兵10萬,戰馬萬匹,企圖南下進攻許昌,官渡之戰的序幕由此拉開。
漢建安五年(200),曹操統軍在官渡(今河南中牟境)地區擊敗袁紹軍隊進攻的一次決戰。東漢末年,豪強擁兵割據,逐鹿中原。時袁紹擁有冀、青、幽、并四州,自恃兵多糧足,圖謀相機消滅僅據兖、豫二州的曹操。建安五年一月,袁紹率精兵10萬南下。在此之前,曹操為避免腹背受敵,已先擊潰與袁紹聯合的劉備,并進駐易守難攻的官渡。四月,曹操以聲東擊西之計,于白馬(今河南滑縣境)擊斬袁将顔良,敗袁軍。
袁紹初戰失利,銳氣受挫,改分兵進擊為結營緊逼。兩軍對壘于官渡,相持數月。其間曹操因兵疲糧缺,一度欲回守許昌(今河南許昌東)。謀士荀彧認為,曹軍以弱敵強,此時退兵必為所乘;反之,袁軍輕敵,内部不和,相持既久必将有變,正可出奇制勝。曹操納其言,派兵襲燒袁軍糧車;又親率精銳5000奔襲袁軍烏巢(今河南境)糧屯,全殲袁軍,燒毀全部囤糧。消息傳來,袁紹所部軍心動搖,紛紛潰散投降。曹操乘機全線出擊,殲敵7萬餘,袁紹父子僅率800餘騎北逃。官渡之戰,奠定了曹操統一北方的基礎,袁紹則從此一蹶不振。官渡之戰是中國古代戰争史上以少勝多的有名戰例。
官渡之戰是袁曹雙方力量轉變、當時中國北部由分裂走向統一的一次關鍵性戰役,對于三國曆史的發展有着極其重要的影響。此戰曹軍的勝利不是偶然的,袁曹間的兼并争,雖屬于封建割據勢力之間的争鬥,但實現地區性的統一,客觀上符合人民的願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