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亦勞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國,以綏四方。”(《詩經·大雅·民勞》)中國人民自古以來追求小康的樸素夢想,在今天的中國大地,變為現實。在華夏大好河山的壯麗風景中,在全面小康照耀的每一個角落,無數人的命運因此而改變,無數人的幸福因此而成就。這些脫貧攻堅戰中的動人故事,創造了了不起的人間奇迹,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邁出了關鍵的一步。在長江文藝出版社出版的新書《中國十二時辰》中,魯迅文學獎獲獎作家李舫以散文為體裁,圍繞脫貧攻堅這條主線,将飛馳的中國濃縮在一天的十二個片段中,縷述十二個城市下轄鄉村的脫貧故事。
李舫是學者、作家、文藝評論家,數十年來,筆耕不辍,作品數百萬字,已出版作品《大春秋》《不安的缪斯》《在響雷中炸響》《紙上乾坤》《魔鬼的契約》《風笛中的城堡——愛丁堡紀行》等;常年在《國家人文曆史》雜志開設專欄;2017年主編大型文學書系“絲綢之路名家精選文庫”。值得一提的是,曆史文化散文集《大春秋》獲得第八屆魯迅文學獎散文雜文獎。
從2018年開始,李舫受命牽頭寫作編輯《扶貧故事》。寫作編輯這本書的兩年零八個月時間裡,她翻閱了大量以扶貧思想的發展為線索的書籍,也閱讀了大量有關人類貧困和反貧困的書籍。同時,身為媒體人的她還沿着考察調研的軌迹,重訪了許多連片貧困區,這些地方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些變化令我震撼,也深深鼓舞着我,要把所見所想所感真實地記下來、寫出來。每一個地方給我留下的記憶都不同,不同的人和事,不同的脫貧方式,不同的緻富路徑,都有可以書寫的地方。”在談到《中國十二時辰》的創作初衷時,李舫動情地說,“中國的脫貧攻堅力度之大、規模之廣、成效之顯著,前所未有、世所罕見。今天中國的脫貧攻堅,不僅書寫了最成功的中國故事,而且為全球減貧事業提供了中國智慧。”
▲俯瞰四川昭覺縣易地扶貧搬遷縣城集中安置點沐恩邸社區衛生院、中心校、便民服務中心等配套設施。
在四川,懸崖村的峭壁上,17條藤梯、2556級鋼梯的痕迹還清晰可見。然而,這裡不是過去那樣閉塞的小山村,而是一個面向世界、擁抱世界的彜族村寨。
在湖南,十八洞村村民用“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精準扶貧”的十六字方針徹底擺脫了貧困,迎來了山鄉巨變。
在廣西,白褲瑤從深山走出來,開始建設新的家園。在這裡,他們一邊傳承白褲瑤古樸、獨特的文化,一邊擁抱新時代的新生活,嶄新的日子正如同山裡的朝陽。
在浙江,曾經頻繁遷徙的畲民“山哈”,早已擺脫了身份認同的尴尬,他們在景甯這片山地中紮下根來,心中是滿滿的幸福。
在貴州,現代天文學讓平塘知道了大山外面的世界,也讓大山外面的世界越來越了解平塘,知道平塘不僅僅有“中國天眼”,還有“中國天坑”和“中國天書”。
……
在《中國十二時辰》中,《壤塘,壤巴拉居住之所》《西海固,我的土地我的母親》《高山之上的涼山彜族》《吉林和她的七種顔色》《南丹白褲瑤,從深山走進新寨》《來自十八洞村的答卷》《兩個襄陽村莊的前世今生》《景甯畲族,與神同歡的山裡客人》《雲浮新城的故事》《昌都,以水彙合的神奇地方》《風起八閩大地》《黔南少年追夢記》等十二個鄉村振興故事,以十二地支一一對應。李舫坦言,時間之河浩瀚奔湧,一往無前。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在書中,我将時間壓縮為一天——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用這十二時辰來講述虛拟的中國一天的故事。這一天,是中國無比豐盈的一天。在這中國十二時辰裡,有着數不清的人間奇迹:不論是雪域高原的西昌、懸崖峭壁的涼山,還是苦瘠天下的固原、武陵河畔的湘西;不論是中國天眼的平塘、七省通衢的襄陽,還是洞宮山間的景甯、紅水河沿岸的南丹……全面小康照耀的每一個角落,無數人的命運因此而改變,無數人的夢想因此而實現,無數人的幸福因此而成就。”李舫說,“這裡的12個地方我都去過且認真采訪過,有着很多心得和體會的地方。與此同時,也是最能夠代表我們整體脫貧全面小康的地方。”
在脫貧攻堅題材的文學作品中,報告文學是比較常見的體裁。而《中國十二時辰》卻巧妙地将故事鑲嵌在抒情、真誠的散文語言中。對此,擔任中國散文學會副會長的李舫認為,對她而言,與報告文學不同,散文更加放松、更加抒情、更加真誠,也可以更好體現作者個人喜好和氣質。“縱觀我國脫貧攻堅的偉大事業,一直延續着一種紮根生活、關注現實的文化氣質,這其實就是一篇舒緩而精緻的散文,在起承轉合中,漸次打開對生活的憧憬,漸次完成人們的持久渴望。這充滿熱情和煙火氣的故事,本身不就是一篇宏大的散文嗎?”
散文是側重抒發心靈感受和體驗、體現人格力量的一種文體,它以真摯的情感、平實的文風、自由的心态、自律地表達反映外在世界和映照内心,在書寫真善美愛的同時,塑造自我人格和提升精神境界。李舫散文詞語的選用極具穿透力,以大量湧入的細節、密集的意象穿插叙事,顯示出其深厚的語言修養。比如,“戈登特俯身在碩大的繡架上,穿針引線,飛針走線。遠遠望去,他像是在用銀針舞蹈,頃刻之間,一枝散發着千年古韻的鸢尾蘭從空曠之中,漸漸地開枝散葉,又漸漸地開出紫色的花朵。這種鸢尾蘭,傳說源自南美洲,花期極短,刹那間盛開,刹那間謝幕,為便于沙漠中的昆蟲在極短的時間授粉,鸢尾蘭嬌嫩的花朵僅僅在夜幕四合之後得以怒放,因此世人很難一窺其真容。此時,戈登特用他的繡針,将美麗凝固在他的繡架上。很多時候,繡針下的人物、花朵、樹木、飛蟲常常走進戈登特的夢裡,他好像就生活在他們和它們中間,生活在那個遙遠的世界。”(《壤塘,壤巴拉居住之所》)還有,“剛剛過了立春,南方已經滿眼翠綠,北方卻還是春寒料峭。然而,北京人民大會堂,卻溫暖如春。施金通站在金碧輝煌的大柱子旁邊,緊張地整理着包頭帕,汗水從他的額頭和兩頰流下來。從得知要來北京的那天開始,他就激動不已,今天,重要的時刻即将到來,他更加激動。施金通有一張典型湘西苗家阿哥的圓圓臉龐,細眯眯的笑眼、黑黝黝的皮膚。他憨憨地笑着,圓圓的臉龐顯得更加圓潤。施金通的胸前戴着一朵碩大的紅花,花朵‘盛開’,這讓他有些手足無措,他腼腆而驕傲地笑着,充滿了自豪。”(《來自十八洞村的答卷》)再有,“大樹的影子越拉越長,太陽的光芒越來越炙烈。短暫的春天悄然飄過,夏天以君臨天下的氣勢陡然降臨。大朵大朵的白雲将巨大的陰影投落在地上。遠處,雪山巍峨聳峙;近處,位于貢覺的阿旺鄉牧場已是綠油油的海洋。遠遠地,一片片映在綠油油土地上的橘紅頂棚格外醒目,數十座現代化羊舍整齊排列,這便是阿旺綿羊繁育基地。基地的牆壁上,寫着‘扶貧不是養懶漢,緻富要靠自己幹’之類标語。1400多隻綿羊散布在山坡上,啃食着鮮美的青草。它們悠閑地踱着碎步不時走進白雲巨大的陰影裡,又不時從陰影中走出來,仿佛是草原上的朵朵白雲,飄來,飄去。”
▲作家李舫。
李舫透露,從第一篇文章到最後一篇文章,采訪和思考的時間,可能有四五年,實際動筆花了一年多時間。她将偉大的脫貧事業,比拟成一篇緩緩展開的散文故事,用看似平凡的日常生活閑筆,表達廣袤大地上樸實的中國人民對鄉土的眷戀與柔情,并讓人真真切切感受到了脫貧的成果。黑格爾曾說過:“一個民族有一群仰望星空的人,他們才有希望。”“《中國十二時辰》就是在寫作希望、記錄希望。”李舫情不自禁地發出感慨,“今天,‘小康’被賦予新的時代意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中國夢的關鍵一步。奮鬥永無止境,隻有常懷遠慮、居安思危,才能夠秉持耐力、堅定信心,才能夠緻廣大而盡精微。因為——我們對時間的理解,是以百年、千年為計。”(讀者報全媒體記者 何建)
編輯:王欣 責任編輯:董小玥 審核:周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