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詩壇,邊塞詩是不能繞過的話題,其中詩人高适作為邊塞詩人中的佼佼者,更是有說不完的故事。他的詩波瀾壯闊,慷慨激昂,跌宕起伏,雄厚有力,語言蒼勁質樸,具有振奮人心的作用。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欣賞唐王朝著名邊塞詩人高适的十首詩作,感受其詩文的氣勢與氣魄,同時走進詩人的精神世界,相信你會喜歡。
高适的爺爺是李唐名将高侃,出生在這樣的家庭裡,從小受到長輩的影響,讓其形成濟世安民的遠大志向。在天寶年間,高适中得進士,不過他并沒有選擇通過科舉入仕,而是選擇投靠當時河西節度使哥舒翰謀求官職,負責後者守衛潼關。後來,唐玄宗外逃,他護送其入蜀。随後李璘叛亂,他跟随讨伐,又跟随讨伐軍滅安史叛軍,解救睢陽之圍。可見,高适是戰争的見證者,他身處第一線,所以才能寫出打動人心的邊塞詩與其一生的親身經曆,有很大的關系。
由于早期處在謀求入仕的漂泊生活之中,他四處奔走,以圖糊口,到處交遊,因此高适創作出不少交遊唱酬詩。在這類詩作中,交遊對象普遍是官場上的人,後期更是上升到太守、士大夫階級,他的關系網不斷擴大,希望能得到交遊對象的舉薦。在其交遊酬唱詩中,對好官贊美,表現出羨慕之情,同時暗含自己的遠大志向。另外,他還通過詩歌對現實黑暗社會的批判,發表憤懑之情,并與友人互相安慰,具有時代下的現實感。
謀求入仕,對于唐朝手無縛雞之力的文人來說,是另一種謀求入仕的方式,高适也選擇了這一道路。據記載,高适曾先後三次出塞,謀求入幕,詩歌也開始從交遊酬唱詩轉向邊塞詩。縱觀高适的詩歌創作一生,詩歌的特點随着他的經曆與地位變化,在思想和情感方面産生比較大的差異。
早期,高适為了謀求仕途,在家庭沒有經濟支持的情況下,不得不遠走他鄉,他耕地幹活,養活自己,此時的詩文中具備強烈的民生意識。再有,此時高适的态度是積極的,他渴望建功立業,深入底層,希望用自己的才華改善勞動人民的生活質量。因此,他用詩文獻計獻策,不僅體現出文學才華,還彰顯其政治才能。
另外,在謀求入仕的道路上,高适要對達官顯貴低頭,作為一位名門之後,不得不依靠他人的勢力去滿足自己的政治理想,此時高适的内心是壓抑的,是不得已而為之,所以在早期階段謀求入仕階段的詩文中,得以體現詩人情感壓抑的一面。
在高适晚期的作品中,由于自己已經身居高位,仕途得意,政務繁忙,詩人的身份對其已經不再重要,為此相比早期的作品,晚期的詩缺少了激昂的一面,少了一份熱情,多了一份笃定,體現出他經曆漂泊一生後,追求内心上的平和和生活上的平穩,也是詩人一生心境上的收尾。
最後聊聊高适的邊塞詩,上面介紹了,他曾三次出塞,前兩次失敗,他目睹了邊境狀況,詩歌中充滿複雜的思想,但總體上表現的是對國家安慰的關注,對百姓的安慰,反應戰士的生活與内心所想,表達對他們的同情之心。第三次出塞成功後,他在詩文中歌頌哥舒翰,情感上已經不再沉重,此時邊塞詩藝術價值與早期是無法比拟的。
不可否認的是,高适是一位邊塞詩名家,不過他的詩文在随着自己入仕的進程,體現出不一樣的情感與思想。早期出塞的詩更具藝術魅力,晚期的邊塞詩情緒較輕,氣勢較弱。而其詩文創作一生也是其一生經曆的寫照,尤其早期交遊酬唱詩更是其作為一位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的詩人,是我國古代比較鮮明的例子。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欣賞高适的十首詩作,體會其激昂澎湃的氣魄與氣勢,體會詩人的思想内涵,有助于你對他有更深的了解,相信你會有所感悟。
武威同諸公過楊七山人得藤字
[唐代]高适
幕府日多暇,田家歲複登。
相知恨不早,乘興乃無恒。
窮巷在喬木,深齋垂古藤。
邊城唯有醉,此外更何能。
送裴别将之安西
[唐代]高适
絕域眇難跻,悠然信馬蹄。
風塵經跋涉,搖落怨暌攜。
地出流沙外,天長甲子西。
少年無不可,行矣莫凄凄。
别董大
[唐代]高适
十裡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塞下曲·君不見芳樹枝
[唐代]高适
君不見芳樹枝,春花落盡蜂不窺。
君不見梁上泥,秋風始高燕不栖。
蕩子從軍事征戰,蛾眉婵娟守空閨。
獨宿自然堪下淚,況複時聞鳥夜啼。
别馮判官
[唐代]高适
碣石遼西地,漁陽薊北天。
關山唯一道,雨雪盡三邊。
才子方為客,将軍正渴賢。
遙知幕府下,書記日翩翩。
題李别駕壁
[唐代]高适
去鄉不遠逢知己,握手相歡得如此。
禮樂遙傳魯伯禽,賓客争過魏公子。
酒筵暮散明月上,枥馬長鳴春風起。
一生稱意能幾人,今日從君問終始。
薊中作
[唐代]高适
策馬自沙漠,長驅登塞垣。
邊城何蕭條,白日黃雲昏。
一到征戰處,每愁胡虜翻。
豈無安邊書,諸将已承恩。
惆怅孫吳事,歸來獨閉門。
部落曲
[唐代]高适
蕃軍傍塞遊,代馬噴風秋。
老将垂金甲,阏支着錦裘。
雕戈蒙豹尾,紅旆插狼頭。
日暮天山下,鳴笳漢使愁。
同群公十月朝宴李太守宅
[唐代]高适
良牧征高賞,褰帷問考盤。
歲時當正月,甲子入初寒。
已聽甘棠頌,欣陪旨酒歡。
仍憐門下客,不作布衣看。
金城北樓
[唐代]高适
北樓西望滿晴空,積水連山勝畫中。
湍上急流聲若箭,城頭殘月勢如弓。
垂竿已羨磻溪老,體道猶思塞上翁。
為問邊庭更何事,至今羌笛怨無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