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生肖誰不認得呀,那是中國人獨特的屬性标志之一。起碼在殷商時代就有十二屬相了,關于生肖還有很多傳說故事。我們就以書法家焦智勤先生的甲骨文十二生肖說起,從這裡可以窺見殷商先賢造字的智慧來。
甲骨文的十二生肖簡直就是活靈活現。先說排在老大的“鼠”:老鼠哪裡最厲害?當然是牙齒!即便是啃起木頭來也不在話下。看看甲骨文“鼠”字有什麼感覺?鋒利的牙齒尤其突出。
牛、羊一眼就看出來了,雖然都有“角”,此角不同彼角也!“虎”的威風表現在伶牙俐齒與斑斓虎紋,着實令人敬畏。都是四條腿,造字時候怎麼區分開來?殷商人造字的時候善于抓住特征,為了區别出“馬”來,就尋覓到了馬的特點:飄然的馬鬃;小兔的樣子就是躍躍欲試、活蹦亂跳;小豬、小狗怎麼辦呀?找特點哪。小豬貪吃,小肚肚吃得滾圓滾圓,小狗尾巴翹翹,好像是對主人示好吧?
殷商時期安陽一帶氣候溫濕,氣象學家研究說最冷的元月份,能比現在氣溫高出三四攝氏度來。加之雨水豐沛,動物種類繁多。麋鹿、虎豹、大象、野豬……甚至野牛、犀牛,飛禽水族當然也是品類繁多,蛇類也非常多。
中國與西方有着不同的文化習俗,西方人賦予蛇以美女的形象。世界衛生組織的會徽主圖即是一條蛇盤繞的權杖,它起源于埃斯科拉庇俄斯的故事,古希臘人将其尊崇為醫神。希臘是蛇徽的發源地,從古到今,蛇徽遍布希臘各地。中國則不同,有關蛇的成語,幾乎查不到褒義的:從虎頭蛇尾到蛇蠍心腸,從杯弓蛇影到牛鬼蛇神……殷商時期京畿附近多有蛇類出沒,一般人出門要帶一根棍子以禦蛇類攻擊。見面打招呼都是問:遇到蛇了嗎?甲骨文“蛇”字突出頭部,似有随時攻擊之勢。
雞、猴不解自明,書畫同源。“龍”字實在是叫先人費了腦筋,世上原本沒有龍呀!其實,龍作為華夏民族共同的崇拜,可以追溯到6000年前的紅山文化,那裡出土了一隻精緻的玉豬龍。到了殷商時代,在原先象形的基礎上,又為“龍”字加上了一頂“王冠”。看看“商”字那頂王冠,就知道龍在國人心目中的位置了。
殷商器物有很多龍的紋飾,更有很多的龍的不同造型,殷墟大門口的裝飾就是出自于婦好墓的圓雕蟠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