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明(左二)給學生們輔導作業。
史開心攝(人民視覺)
清晨,當第一縷陽光照進校園,楊明已經和學校的安保人員一起在校園裡巡邏。10年來,習慣了學校—宿舍—學生家三點一線生活的他,即便在假期裡,也從來沒讓自己閑着。
2009年,25歲的杭州小夥楊明随愛心支教團隊來到貴州省黔西縣金碧鎮瓦廠小學,開啟他的支教生涯。在這之前,畢業于西南大學育才學院(現重慶人文科技學院)對外漢語專業的他,曾在迪拜、杭州工作,月收入過萬元。
一下車,瓦廠小學的景象讓楊明的心一振:校舍是一幢兩層水泥房,孩子們課間玩的是丢沙包、滾鐵環,學校敲鐘上課。這一切深深觸動了楊明。“仿佛回到了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小時候那種純真質樸的畫面又回到了眼前。”
真正生活起來卻是艱難的。鎮上嚴重缺水,楊明淩晨4點就要到地下河溶洞去挑水。農戶家一間30平方米的屋子,楊明和另一位支教老師做飯、工作、睡覺都擠在這裡。
白天上課,晚上家訪。支教的日子裡,楊明常常在晚上批改完作業後,再打着手電筒到學生家去家訪,村裡許多羊腸小道上都留下了楊明的足迹。
一年的支教結束後,支教隊員紛紛離開。孩子們含着淚水說出心底的不舍:“真想您一直教我們,初中、高中、大學……”孩子的眼淚擊中了楊明心底最深處的柔軟,他做了一個讓許多人無法理解的決定——參加特崗教師計劃,繼續在大山裡教書。
“哪裡需要老師,就去哪裡!”當有機會選擇到一所條件相對較好的中學任教時,楊明卻毅然選擇了一所比瓦廠小學更為偏僻的農村教學點——黔西縣觀音洞鎮景山小學。
景山小學建在山頂上,距離縣城大約40公裡。楊明買生活必需品,隻能一周一次走4公裡山路到鎮上。狹窄泥濘的山路上,村民常常看到他背着一個碩大的登山包,裡面裝滿了生活所需的蔬菜、肉、雞蛋……
這裡學生基礎差,師資力量薄弱,教學任務繁重,工作、生活環境艱苦。但是,這一切困難都沒有讓楊明退縮,而是激發出他的鬥志,讓他以更大的熱情投身到農村教育事業中。
為了解學生情況,他不顧山高路遠,一家一家走訪;為了不讓孩子放棄學業外出打工,他一遍遍不厭其煩地做學生和家長的工作;知道學生家庭條件困難,他自掏腰包給孩子們買各種生活用品和學習用具;學生家長有時幹活很晚才回家,楊明便擔負起照顧孩子的責任,給他們輔導完作業,晚上再一個個送回家。
轉眼,楊明在景山小學工作了7年,直至2017年9月教學點撤并才離開這裡。2018年3月,位于觀音洞鎮深度貧困村的新合幼兒園由于路況差、離鎮上遠,沒有老師願意去任教,楊明又一次主動請纓,申請前往幼兒園任教,當“孩子王”,一人堅守一園。2018年底到2020年,楊明在黔西縣蓮城街道坪子小學任教;今年4月,他又來到了黔西縣易地扶貧搬遷社區的錦繡學校任教。
十餘年來,楊明從微薄的工資中擠出近8萬元,幫助貧困學生100多人次,牽線結對幫扶貧困戶20餘戶,聯系公益組織、企業提供幫扶物資累計100多萬元,惠及觀音洞鎮15所學校。
皮膚黑了,人更瘦了,頭發白了,楊明卻說這一切都值得。看見他家訪時腳上穿的鞋子開裂,村裡一位70多歲的老奶奶一針一線給楊明織了一雙十分合腳的毛線鞋。最讓楊明感到欣慰的是,孩子們不僅有了走出大山的願望,還有返回家鄉貢獻力量的決心。今年畢業的貴州工程應用技術學院學生董登蘭曾是楊明在瓦廠小學的學生,當年她發奮讀書,走出大山。而現在她的目标則是以楊明為榜樣,參加特崗教師考試,回到山村教育更多的學生。
“在孩子們小時候種下一顆種子,去滋養它,時間久一點,它就能發芽開花。”楊明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影響着大山裡的孩子們。
(來源:人民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