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戰是曹操一生最重要的戰役。曹操早期最大的勁敵自然就是袁紹了。在官渡一戰,曹操以弱勝強,從此奠定自己的基業。因為官渡之戰實際是曹操一生最重要的戰役,惜墨如金的陳壽在《三國志》中都花了大量篇幅,不光曹操自己《本紀》,其他人的傳記中相關記載也非常多。不過關于官渡之戰,一直以來形成的一些說法錯誤還是比較多的,原因還是我常說的那句話,文人不懂軍事,問題太大。
袁紹
袁紹作為當時最強有力的諸侯,如果從《三國志》的描述來看,會得出是個草包的結論。可是正如剛才所說,《三國志》是尊曹貶袁,黑袁紹黑的最起勁的一本書,完全相信《三國志》那就大錯特錯了。
官渡之戰中其實有兩個關鍵的地區,而這兩個地區都遠離戰場。一個是河内,一個是宛城。
曹操
漢獻帝建安三年(198年),曹操大舉圍攻呂布,做為呂布的鐵哥們,河内的張楊出兵東市,為呂布聲援牽制曹操。十一月,張楊在東市軍中死于部将楊醜之手,這個楊醜倒是曹操的鐵杆粉絲,殺了張楊後立即投靠了曹操,但好景不長,楊醜又被自己的部将眭固擊殺。眭固對張楊也算忠心耿耿,殺了楊醜後立馬投靠了張楊另一個鐵哥們袁紹。眭固以張楊以前的長史薛洪和河内太守缪尚留守射犬(今河南泌陽東北),自己帶着大部隊北上向袁紹求救。
河内出了大亂子,對曹操來說可是個重大利好消息,河内對于整個河北戰略格局的重要性曹操是清楚的很,以前是想吃,但旁邊有袁紹,不敢吃,現在河内大亂,袁紹又遠在幽州攻打公孫瓒,簡直就是上天賜河内予曹操。正所謂機不可失,曹操立即出兵,更可惡的是曹操還打着幫助袁紹攻打公孫瓒的旗号。
建安四年四月(公元199年),曹操抵達黃河,以史渙、曹仁為先鋒渡河,一戰就大破眭固,拿下他項上人頭,于是曹操跟着過河平定河内全境,一戰鏟除了擁袁反曹的張楊勢力。
同年三月公孫瓒在袁紹的攻勢下終于頂不住了,敗亡。四月,袁紹回師邺城。曹操仰天打了個哈哈:“本來是想幫大哥你打公孫瓒的,但大哥神威無敵,公孫小賊自取滅亡。正好河内這出了個逆賊,小弟就替大哥順手滅了,省得大哥為這種小人煩心。”打完哈哈,留下魏種為河内太守,走了。
袁紹吃了個啞巴虧,但軍隊連年與公孫作戰,此時正極度疲憊,不是同曹操開戰的時機,除了跳腳罵兩聲:“小人,卑鄙,狡詐。”之外也别無他法。但這個仇,必須得報。
通常,都把曹操謀奪河内說成是威脅袁紹側翼,這是胡扯淡。就憑曹操那點實力拿什麼去威脅袁紹側翼。占領河内其實是謀求自保,并不是為了在邺城之西打住一根釘子。
而且,河内這個地方不能孤立的看,必須和宛城結合起來。
為啥兩個離的很遠的地方需要結合在一起來觀察呢?這就得從袁紹要進攻曹操,有哪些方案說起。
古代作戰,一般情況下無非就是左中右三個方向。袁紹的右翼有兩種可行方案,一是下河内,破河東,渡蒲阪,謀關中。這是在右翼形成對曹操的戰略包圍,也正是曹操(假裝)擔心之處。曹操曾說:“吾所惑者,又恐紹侵擾關中,亂羌、胡,南誘蜀漢,是我獨以兖、豫抗天下六分之五也。”這句話其實是大忽悠,那個時候關中根本不是曹操的核心地區,用現在的話講叫城鄉結合部,曹操并沒有形成對關中的有力控制。
如果袁紹采取這個計劃,隻是長遠之計。現在既然袁紹是謀求與曹操決戰,這就隻能做為一個輔助方案來用了。但是話說回來,如果之前沮授、田豐以這樣的方案遊說袁紹,袁紹也是可以考慮的。(注:在袁紹召開軍事會議讨論攻打曹操時,沮授、田豐所提意見也是一個被後人歪曲的方案,毫無可取之處,用孫權評價魯肅的話說,叫做:“内不能辦,外為大言耳。”用現在的話說,就是書生空談誤國。不過這是另一篇文章,這裡就不說了。)
二是下河内,走修武,渡孟津,趨陽城(今河南登封東南)、葉縣(今河南葉縣西南),進擊許昌側後。這個方案的好處是可以分割曹操關中力量和本部之間的聯系,直接威脅曹操側背,逼迫曹操決戰;問題是河洛地區受戰亂破壞最嚴重,大軍就地納糧困難,交通線直接暴露在曹軍夾擊之下,一旦劉表背盟,張繡不肯歸附,袁紹大軍将陷于絕地,有全軍覆沒的危險;因此該方案的關鍵點是得到張繡、劉表的聯合作戰,袁紹大軍可以在宛城得到一個補給基地,獲得對曹操作戰的有利地位。
張繡
我們都知道,張繡當時是和劉表聯盟,事實上,就是依附于劉表,由劉表提供軍需後勤,張繡在一線抵抗曹操。這個套路是劉表常玩的,後來的劉備在新野也是這個套路。河洛地區雖然破壞嚴重,但是如果能打通這一路,袁紹大軍就可以得到劉表方面的後勤支持,補給不再成為問題。
而走這一路有兩個關鍵點,河内和宛城。曹操占據河内首先堵住了袁紹并州軍團南下以及主力軍團西南下的通路,但是光憑一個河内并不保險。因為袁紹一旦大舉進攻,曹操是無力分兵保衛河内的。所以要上一個雙保險——拉攏張繡。對曹操來說,隻要能把張繡拉過來,袁紹這一路就得破産。而整個官渡之戰前後,曹操最怕的就是這個情況。袁紹大軍能夠到達宛城,曹操就會面臨兩線作戰的情況;而這種兩線作戰和張繡本人在其側後形成的威脅的兩線作戰是完全不同的。畢竟張繡沒必要給袁紹出死力,而袁紹自己的軍隊在就是另一種情況了。
所以袁紹和曹操都積極的拉攏張繡、劉表。一直以來,都把袁紹拉攏張繡說成是因為張繡能威脅曹操側後,這是一句徹底的正确的廢話,别說我,就是稍微熟悉點三國的人都知道。這麼簡單的道理還需要文人專家用1800年時間來告訴我們嗎?
正确的解讀是,袁紹自己可以利用這一基地,其主力在曹操正面施壓,一支強有力的别軍進抵宛城,以此為依托,乘曹操被袁紹主力拖住,直取許昌。不是利用張繡威脅曹操側後!重要的事再說一遍!袁紹這步棋下得非常高明。(注:《三國志裴注》中還說,後來因為沮授出言不遜,袁紹奪去了他的兵權,将沮授的兵馬分給了郭圖。以此來說明袁紹心胸狹隘,這又是在黑袁紹。在官渡之戰中,沮授被袁紹任命為右軍統帥,而沮授不能正确理解甚至抵觸袁紹的決策,那被奪職,讓能夠理解領導意圖的人來做事,這是非常正常的。)
明白了這個道理,我們就可以知道,文人們在官渡之戰中關于河内和宛城,張繡和劉表的解讀都是錯誤的。
既然要拉攏張繡,其手下主要謀士賈诩自然是工作的重點了。這方面曹操先袁紹一步,搞好了和賈诩的關系,正是在賈诩的勸說下,張繡倒向了曹操。這樣一來,袁紹右翼的可能攻勢被曹操輕易化解。(另,對付劉表,曹操也用了好兩手,但我懶得寫了。)
賈诩
袁紹積極拉攏張繡和劉表,這一點充分說明袁紹深通兵法。他的水平遠比被後人吹捧的沮授、田豐高明。這一點,在整個官渡之戰中是非常明顯的,整個官渡之戰完全被後世的無知文人解讀壞了。不過這是另外文章的任務了,這篇就是談袁紹的右翼進攻部署和張繡、劉表的關系。
一直以來,文人們依據《三國志》大黑特黑袁紹,胡說八道的解讀還有很多,以後繼續分解。
作者簡介:王正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