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虧了10個億!這一數據讓沉寂許久的海馬汽車屢登熱搜榜。
确切的說,海馬僅花了4個月時間,便創造了這一史詩級般的虧損記錄(此處應該有“掌聲”)。
今年1月,海馬汽車發布2017年度業績預告,預計虧損金額高達9.4億-10.4億元,同比下降幅度超過500%。要知道,這是海馬汽車自2010年以來,業績首現虧損。
2010-2016年海馬汽車的盈利分别為3.76億元、3.35億元、1.64億元、2.98億元、2.13億元、1.62億元和2.3億元。也就是說,海馬汽車2017年幾乎虧掉了過去5年全部淨利潤。
業績滑坡态勢似乎還沒有停止的迹象,今年前兩個月,海馬汽車的産品産銷量同比大幅度下降。數據顯示,海馬汽車1月份産銷量同比大幅下降近50%;2月份産銷同比大幅下降近60%。
巨虧導緻股價表現糟糕,截至3月9日收盤,海馬汽車股價為3.94元,近一年累計下跌近40%,收益在A股25家上市車企排名倒數第一。而上汽集團、比亞迪、宇通客車同期漲幅均超過了20%。
按照公司16.42億的流通A股計算,該公司市值在短短一年時間裡蒸發掉了近50億元。
為啥此前盈利多年的海馬在“一夜”之間被打回“解放前”?
導緻了海馬汽車走向衰落的原因有三個方面:
第一,産品核心競争力不足、更新速度慢等原因導緻銷量斷崖式下滑。
2017年年初,海馬汽車就定下了30萬輛的銷量目标,盡管奮力拼搏一年,但2017年實際銷售僅為14萬輛,銷量還不足目标數量的一半。
在全國汽車産銷同比呈兩位數增長、乘用車産銷量同比增長的背景下,海馬汽車的基本型乘用車、MPV和SUV三大産品線的産銷量均連續大幅下滑。
海馬一度在市場上投放了20多款車型,如今在售的也多達10餘款,然而年銷量過1萬輛的僅有5款,多數車型一年銷量隻有幾千台甚至幾百台,也就是說這些産品的投入全部都沒有實現收益。
中汽協給出的2018年1月中國品牌乘用車銷量前15名企業集團依次為:上汽、吉利、長安、長城、東風、廣汽、北汽、奇瑞、比亞迪、江南、一汽、江淮、華晨、東南、長豐。
海馬汽車早已跌出前15名。
銷量暴跌的核心根源還是産品力不足,更新速度遲緩。
自從海馬和馬自達分道揚镳以後,推出的車型與其他品牌同級别的車型相比幾乎沒有競争力。
自1988年創立至今,海馬汽車除了福美來曾經風光一時外,再也沒有第二款叫得響的車型。而如今,曾與伊蘭特、凱悅并列“新三樣”的福美來也早已風光不再。僅剩海馬S5尚還保有一點人氣。
但好景也不長,S5也在不斷的調整中失去了市場地位。這與“減配不降價”的操作有着直接的關系:就在自主品牌頻繁增配、降價、推新款的時候,2018款海馬S5卻減配不降價。
這種打法也直接導緻S5銷量的下滑。2016年,海馬S5取得了逾10萬的銷量;到了2017年,銷量就僅有6.3萬餘輛;再到今年1月份,海馬S5的月銷量僅有5000餘輛。
随着其他自主品牌精品車型不斷湧現,海馬汽車的産品性價比優勢早已不再突出,大部分産品幾乎已經到了退市的邊緣。
第二,産業布局過于分散,汽車主業被邊緣化。
錯綜複雜的業務闆塊也是海馬利潤下滑的重要原因。
财報顯示,海馬汽車集團旗下包含房地産、商務會館、物業公司、金融投資、小額貸款等業務。而2017年的主營業務(汽車)銷量目标完成率不足五成,而目前唯一盈利的僅剩下金融服務業務。
如此繁多的業務必然會降低海馬汽車闆塊的投入,也在一定程度上放緩了新車的研發和量産,甚至影響到汽車銷量,從而降低集團的整體利潤。
此前,海馬汽車也發公告稱,2017年大幅虧損的原因除了銷量下滑外,更多的是由于其自身實施産品聚焦戰略後,對部分産品或在研項目實施退市或停止研發等,涉及的相關資産或研發支出予以減值或費用化,影響淨利潤約2.42億元。
中國公司喜歡在某個情況下做多元化經營,但專注還是非常重要的,長城是SUV的全球老大也是因為人家專注。
第三:戰略規劃失策,新能源汽車掉隊。
海馬汽車業績下滑的另一個原因是其既在傳統燃油車方面沒有競争力,在新能源汽車方面也沒有突破。
如今,新能源汽車已成為不少車企的“救命稻草”。一些在市場上消失已久或被取消資質的車企,最近再次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使其“起死回生”的靈丹妙藥便是新能源汽車。例如,在公衆視野消失一段時間的哈飛汽車、紅星汽車等,皆因發展新能源汽車而重回市場。
此外,包括一汽夏利、觀緻汽車在内的一部分車企,其傳統燃油車銷量持續下滑,業績虧損持續增加。為了扭轉頹勢,這些企業紛紛押寶“新能源汽車”領域,尋求全新的出路。
而目前鄭州海馬隻有愛尚EV160與@ 3兩款新能源車型,最大續航隻有200km,相比于早就推出300km以上續航裡程的其他自主車企來說,海馬新能源的産品優勢幾乎沒有。
本來車型就不多,還偏偏在産品質量上出了問題,屢遭消費者投訴,被媒體曝光最多是海馬新能源汽車的“拼裝門”和“電池試用門”。在這兩方面問題上,廠家雖然給出了相應的解釋,但消費者似乎并不買賬。
海馬汽車在新能源汽車發展的大趨勢下,雖然沒有跟上腳步,但就目前的公司狀況看,重新布局并加大對新能源汽車的投放力度未嘗不是一種戰略救市的辦法。
而能否借新能源汽車破局,不僅需要在戰略規劃上下功夫,還需要在産品定位、技術創新、渠道拓展等方面積極探索,同時,還要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商業模式。如此,才能在新能源汽車市場競争中占有一席之地,來彌補傳統燃油車發展的不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