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經典著作
古代有谥号的傳統,古代帝王、諸侯、卿大夫、大臣等死後,朝廷根據他們的生平行為的褒貶善惡給予一種稱号。"谥者,行之迹也;号者,表之功也;車服者,位之章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細行受細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那麼,"文"字具有怎麼的含義呢? 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5.15)孔子認為,"敏而好學,不恥下問",這包括三個方面的内涵,一是敏捷、勤勉,即勤奮。所謂"業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随。"是也。二是好學,即知曉好的學習之道,也有喜好的意思。三是不恥下問,即不以下問為恥。這正如韓愈的《師說》裡所說:"吾師者道也,不管天之先後。",可以作為不恥下問的注腳。孔子不恥下問的表現,一是邊教邊學,向身邊的弟子學習。二是向百姓學習。孔子認為,公叔文子的家臣僎和文子一同做了衛國的大夫,孔子認為,誇贊大夫僎,也可以給他"文"的谥号。
紅梅迎寒圖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7.25)孔子的教育内容有四項:一是文,指文獻、古籍,是對曆代古籍、文獻資料的。二是行,指社會實踐,是在社會實踐中學習。三是忠,古言盡己之謂忠,指對人盡心竭力。四是信,古言以實之謂信,指誠實。孔子的教學内容概括起來有三項:一是書本知識,二是社會實踐,三是道德修養。孔子非常注重曆代古籍、文獻資料的,但僅有書本知識還不夠,還要重視社會實踐活動,所以,孔子經常帶領他的學生周遊列國,一方面向各國統治者進行遊說,一方面讓學生在實踐中增長知識和才幹。并且在社會實踐中去踐行道德。文,在這裡指文獻、古籍。 文,有時指書本知識。孔子說:"文,莫吾猶人也。躬行君子,則吾未之有得。"(7.31)孔子認為,在書本知識學習上還有不如别人的地方,比如孔子曾多次向老子及其彭子請教問題,在身體力行方面,我也有些地方未有做到。這雖是孔子的自謙之詞,是謙虛的表現,但也是真實的情況。在這裡,孔子認為,學習書本知識是重要的,但踐行知識則是更加重要的。書本知識用之于實踐來規範自己的思想和行為,才是君子所為。
紅樹綠山圖
孔子學問是淵博的,道德是高尚的。顔淵在評價老師孔子時說"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在顔淵看來,孔子的學問就好像高山一樣,仰臉看沒有止境,鑽入越是鑽研地越深,就會感到堅不可摧的。當你鑽入深山後,就有些飄忽不定的感覺。在顔淵看來,孔子的道德境界是高不可攀的,是沒有止境的,是不可窮盡的。孔子所達到的境界是高遠的,是美妙和深厚的,這種境界是飄忽不定而又變化無常的。顔淵還對孔子的教學方法進行了總結,他說:"夫子循循然善誘,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即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9.11)孔子的教學方法有四種,一是循循善誘,二是博我以文,三是約我以禮,四是欲罷不能。在顔淵看來,孔子善于一步一步地誘導我,用各種典籍來豐富我的知識,又用各種禮節來約束我的言行,使我想停止學習都不可能,直到我用盡了我的全力。好像有一個十分高大的東西立在我前面,雖然我想要追随上去,卻沒有前進的路徑了。在這裡,文指各種典籍。
日照群山圖
文有時指花紋,形式。子貢說:"惜乎夫子之說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猶質也,質猶文也,虎豹之鞟猶犬羊之鞟。"(12.8)在衛國大夫棘子成請教"文"含義時,子貢談及了形式與形式的問題。子貢看來,對人來說,既要具有良好的品質,也要具有良好的與之相匹配的形象,表裡如一,文質彬彬,才是人追求的最高境界。本質就像文采,文采也像本質,良好的本質應當有适當的表現形式,本質與文采是同等重要的。内容與形式是同等重要的,内容離開形式是無從表現的,形式離開内容也是不存在的。這就如虎、豹,去掉了虎豹的皮毛,就與雞狗一樣了。
野鴨戲水圖
棘子成認為,君子隻要有好的品質而輕視或抛棄表面儀式的認識是欠妥的。 文有時指文章。曾子說:"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12.24)孔子主張把文章學問作為結交朋友的手段,依靠朋友幫助自己培養仁德。文章還能發揮結交朋友培養仁德的作用。
清水泛舟圖
文還指修飾,裝飾。當子路向孔子請教怎麼做個完美人時,孔子說:"若臧武仲之知,公綽之不欲,卞莊子之勇,冉求之藝,文之以禮樂,亦可以為成人矣。"(14.12)孔子認為,要做個完美的人,一是要有知識,即智慧。要有臧武仲那樣的智慧。二是不欲,即克制。要有公孫綽那樣能夠克制自己的欲望。三是勇,即勇敢。要像卞莊子那樣的勇敢。四是藝,即多才多藝。要像冉求那樣的多才多藝。五是禮樂,即用禮樂約束自己。孔子還說:"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14.12)孔子認為,具有完備品格還可以是,一是見利思義,即見到财利就想到道義。二是見危授命,即遇到危險能獻出生命。三是久要不忘平生之言,即長久處于貧窮還不忘平日的諾言。關于人格完善的問題。孔子認為,具備完善人格的人,應當富有智慧、克制、勇敢、多才多藝和禮樂修飾。談到這裡,孔子還認為,有完善人格的人,應當做到在見利見危和久居貧困的時候,能夠思義、授命、不忘平生之言,這樣做就符合于義。在這裡孔子提出"見利思義"的主張,即遇到有利可圖的事情,要考慮是否符合義,不義則不為。在這裡,文是修飾的意思。 文還指掩飾。子夏說:"小人之過也必文。"(19.8)子夏認為,小人有了過錯,就一定會掩飾。掩飾是小人對待錯誤的方式。
日照山寺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