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考生寫議論文,舉例一大堆,結果妨礙了說理,又使文章顯得雜亂、松散。這裡所說的“切割用例”,是指選取典型事例,按照幾個分論點的需要“切割”開來,分别納入有關的分論點之中作為“事實論證”。一般而言,我們可以分為幾步走:
一、析透材料,切分論點
面對一則材料,我們需要透徹分析,由此不難提出自己的中心論點。但是,要把自己的中心論點論證清楚,讓人信服,方法之一就是分化論點。如下面一則材料:
據說,凡是報考印度孟買佛學院的學生,進校的第一堂課就是由該校教授把他們領到該學院正門一側的一個小門旁,讓他們每人進出小門一次。這個門隻有1.5米高,0.4米寬,一個成年人要想過去,必須彎腰側身,不然,就隻能碰壁撞頭了。進出過這個小門的人幾乎無一例外地承認,正是這個獨特的行為,使他們頓悟,讓他們受益終身。在人生之路上,常有需要我們彎腰側身才可以過去的小門。
有位同學提出了“走好人生路上的‘小門’”這一論點,但這一論點太抽象,還需要進一步地切分才能讓論證更充實、更有力。于是,他切分成三個分論點:面臨人生路上的“小門”,必須有承受壓力的勇氣和頑強的忍耐力;走“小門”異常艱難、痛苦,但它的價值和意義是巨大的;走出“小門”後,對于那些給過自己不公正待遇的人,應以博大的胸襟和寬容的精神相待。這樣切分之後,整篇文章的論點“走好人生路上的‘小門’”具有了豐富而極具層次性的内涵。如果我們能夠把切分後的分論點論證明白,那麼,整個中心論點自然會令人信服。
南非的民族鬥士曼德拉,因為領導反對種族隔離政策而入獄,白人統治者把他關在荒涼的大西洋小島羅本島上27年。因為曼德拉是要犯,專門的看守就有三人。當時盡管曼德拉已經高齡,但是白人統治者依然像對待一般的年輕犯人一樣對他進行殘酷的虐待。
羅本島位于開普敦西北方向7英裡的桌灣。島上布滿岩石,到處都是海豹和蛇及其他動物。曼德拉被關在集中營的一個“鐵皮房”裡,白天打石頭,将從采石場采的大石塊碎成石料。有時從冰冷的海水裡撈取海帶,還做采石灰的工作。
但是,當曼德拉出獄當選總統以後,曼德拉在他的總統就職典禮上的一個舉動震驚了整個世界。他說,雖然他深感榮幸能接待這麼多尊貴的客人,但他最高興的是,當初他被關在羅本島監獄時,看守他的3名前獄方人員也能到場。他邀請他們站起身,以便他能介紹給大家。看着年邁的曼德拉緩緩站起身來,恭敬地向曾經的看守緻敬,在場的所有來賓以至整個世界,都靜下來了。
後來,曼德拉向朋友們解釋說,自己年輕時性子很急,脾氣暴躁,正是在獄中學會了控制情緒才活了下來。他的牢獄歲月使他學會了如何處理自己的遭遇和痛苦。他說,感恩與寬容經常是源自痛苦與磨難的,必須以極大的毅力來訓練。
他說:“當我走出囚室,邁過通往自由的監獄大門時,我已經清楚,自己若不能把悲痛與怨恨留在身後,那麼我其實仍在獄中。”
面對這則素材,我們怎樣切分,才能與上面的材料相結合,取得良好的論證效果呢?在優秀作文《走好人生路上的“小門”》中,作者對這一素材就切分得很成功。
作者引述典型素材《曼德拉的頓悟》第二段論證第一個分論點“面臨人生路上的‘小門’,必須有承受壓力的勇氣和頑強的忍耐力”。在論證時,他又舉一個反面事例,在鮮明的對比中闡發這一道理。在論證第二個分論點時,他引述典型素材《曼德拉的頓悟》倒數第二段中的語句“他的牢獄歲月使他學會了如何處理自己的遭遇和痛苦”“感恩與寬容經常是源自痛苦與磨難的,必須以極大的毅力來訓練”來論證“走‘小門’異常艱難、痛苦,但它的價值和意義是巨大的”,不但在結構上呼應前文,而且在論證上典型有力。在第三個分論點的證明上,他引述了《曼德拉的頓悟》末段中曼德拉的話,有力地證明了“走出‘小門’後,對于那些給過自己不公正待遇的人,應以博大的胸襟和寬容的精神相待”。最後收束全文,提倡像曼德拉一樣,面對人生路上的各種“小門”,既具備“彎腰側身”的智慧和忍受屈辱的意志,又善于從走“小門”中汲取力量,自我完善,不斷提升自己的修養。
總而言之,這篇文章寫得很緊湊,很有力量,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很重要的一條,就是這位同學能夠從不同的角度切分使用同一典型素材,不但前後呼應,而且前後有異,用例儉省,達到了少而精的“切割用例”的效果。
來源:語文報高考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