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所事事的空虛感,亦能擊垮一個人。
每個人都有消極情緒,特别是在獨自一人的時候,空虛、無聊、恐懼像是無縫不入的寒風,悄悄侵入你的心神。
這時候,生活仿佛失去了意義。躺在床上,眼睛望着天花闆,什麼都不想做,看不到未來,看不到希望。
誰都不願意在這種狀态之中遊蕩。那究竟是什麼讓我們産生這種空虛感,我們又該如何充實自我,趕走空虛呢?
我們從以下三個方面來分析。
01. 目标缺失當一個人完成了追逐了很久的目标之後,很容易産生空虛感。
比如,一個高中生通過了高考,或者一個大學生,大學畢業之後,感覺仿佛完成了一生的目标,不知道自己該何去何從,如何面對未來的生活。
再比如,一個成年人,在某個公司工作了多年。當他離職的時候,感覺好像失去了很多,丢掉了方向。
之所以會産生這種感覺,是因為大多數人都有一個錯誤的認識,把完成一個目标,當做事情的終結。
如果你認為一件事情終結了,往往意味着你沒有事情可以做了。但是,人的大腦是不會停歇的,大腦在一瞬間就可以閃過千百個念頭。即使你失去了目标,你的大腦依然會保持活躍。思維沒有目标的指引,變得漫無目的起來。
這種狀态,映射到人的感受上,就是空虛、無聊。
那麼該如何避免這種情況呢?正确的做法,是把一個目标的完成,當做一個新的開始。
新的開始,意味着新生與希望。很多新領域等着你去探索,很多新知識等着你去學習,哪裡還有時間去空虛、無聊呢?
所以,不要把大學畢業,當做學業的終結,而是當做步入社會的開始。不要把從公司離職,當做這份工作的終結,而是當做新事業的開始。
從“終結”到“新生”,一個觀念的改變,看似簡單,卻會帶給你完全不一樣的狀态。
02. 意義缺失
有的時候,人會陷入空虛之中,是因為覺得做什麼事情都沒有意思,找不到人生的動力,也找不到做事的意義。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
是因為有些人習慣了被動做事,總是聽從别人的意見,或者随波逐流。他們所做的事情,并不是自己喜歡的,也不是自認為有必要做的事情。隻是生活剛好把他們推到那裡,然後就順勢在那裡生根發芽。
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要做這份工作,也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樣的工作,對事業沒有規劃,對未來沒有期待。
這種人生意義的缺失感,會比具體目标缺失更令人消極。因為一旦陷入這樣的狀态,空虛和對空虛的憂慮會吞噬整個人。
那麼如何找到做事的意義呢?
電影《當幸福來敲門》講述了一對父子的故事。
克裡斯是一個醫療器械推銷員,在經濟大蕭條時期,他的日子過得很艱難。他的妻子難以容忍這種苦難的日子,抛棄了他和5歲的兒子。克裡斯帶着兒子流浪,公園、火車站廁所成為了他們的栖身之所。這樣的生活,可以把很多人擊潰,但為了兒子,克裡斯從來沒有放棄努力。最後,他終于找到了自己想要的工作,成為一名股票經紀人,改變了自己的命運。
人要為自己而活,但人不能隻為自己而活,因為那樣太自私了。當你因為找不到意義時,可以像克裡斯一樣,為了自己所愛的人,積極勇敢面對生活,以及生活所附帶的挫折與苦難。
如果找不到自己喜歡做的事,那就去做自己應該去做的事,在這個過程,你會找到生活的意義。一個有責任心的人,不會傻守着自己那份空虛與寂寞,還把擔憂留給家人。
03. 掌控感缺失
伴随空虛、無聊而來的,往往還有一種淡淡的恐懼感。
很多人為了驅散這種感覺,趕快轉移注意力。他們選擇了看電視劇,或者打遊戲等方式來消磨時間,以為隻要自己忙碌起來,不再想這些事情,空虛與恐懼就會自動消除。
然而,當電視劇大結局或玩夠了遊戲,等回過神來,迎接你的不是充實與自信,而是更深的空虛與恐懼。
為什麼會這樣呢?
因為,你對自己、對外界失去了掌控感。
掌控感的缺失,會讓一個人失去自信,面對不可預知的未來,很容易感到手足無措和恐懼。這時候,很多人會選擇逃避,轉而去做能激發自己掌控感的事情,比如打遊戲、看電視劇、刷手機等等。
但是,這隻是飲鸩止渴。虛假的掌控感,可能讓你一時忘記了恐懼,但是這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想要徹底擺脫恐懼感,你需要提升自己的見識與能力,才能提高自信心,增加對未來的掌控感。
有的人可能擁有财富與權力,他們會覺得,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握之中。但是,如果你的能力,無法駕馭你的财富與權力,終有一天,你會失去一切。同樣,如果你的能力,超過了你現在所擁有的,總有一天,你可以獲得與能力相匹配的财富與地位。
想要獲得掌控感,沒有捷徑可言,隻能腳踏實地,一步步提升自己的能力,多讀書,多思考,多與比自己厲害的人交往。
當你踏出此行的第一步,恐懼感就随之而逝了。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很多夢想值得去期待,很多事情值得去努力。
如果你感覺到空虛、無聊、恐懼,那麼就不要空躺着任由這種情緒彌漫。趕快爬起來,擡頭看一看自己的生活,樹立新的目标,找到自己做事的意義,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
生命不止,奮鬥不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