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Valve公司造勢日久的集換式卡牌遊戲《Artifact》意外折戟,發售後節節下滑的在線人數令身為遊戲設計者的理查德·加菲爾德不可避免地被推到了風口浪尖。此時節,他"萬智牌之父"的殊榮倒成了落井下石者的最佳标靶,部分人甚至搬出他以往的一些并不叫座的設計來質疑該頭銜的正當性。
《Artifact》與它的設計者理查德·加菲爾德
當然,多數玩家都認可Artifact的問題更多地出在運營策略而非設計本身,但此事也的确證明了過于獨創和繁瑣的規則可能并不利于遊戲之推廣,尤其當代業界對"玩法類似不等于抄襲"理論的日趨認同,一個足夠有趣的玩法,哪怕是對他者的"照搬",都能獲得商業的成功。而理查德本人不該不明白這個道理,因為相比那些被"黑粉"挖出的在商業層面失利的作品,他于早年間設計的一款桌面遊戲就靠着赤裸裸的"抄襲"收獲了獎項與口碑。
此事讓我們從一款有些年頭的桌遊《The Great Dalmuti》說起。
《The Grreat Dalmuti》包裝封面
《The Great Dalmuti》是1995年由理查德·加菲爾德設計、由威世智發行的一款卡牌遊戲。在桌遊權威網站BoardGameGeek(BGG)上,它有着6.6的評分和1.3/5的重度值,這意味着相當不錯的受歡迎程度和較為簡潔的遊戲規則。台灣在引進這款遊戲時,将标題意譯成了《力争上遊》,不知是否有意為之,因為其核心玩法與國人所熟知的撲克遊戲"争上遊"并沒有太大差别。
遊戲擁有13種卡牌,除去2張鬼牌外,共有12種等級,均以中世紀時期的身份或職業标注,每種卡牌的數量都對應着等級的數值。玩家出牌時,隻能打出若幹數量的同一種卡牌,同時數量必須保持與上一家所打出的牌一緻,并且等級更低,或者直接選擇跳過出牌。如此循環,直到某位玩家出完自己的牌為止。
《The Great Dalmuti》卡牌示例
顯而易見,相較"争上遊",它隻不過将作為載體的撲克牌換了個花樣,并去掉了基于撲克牌花色以及擁有獨特效果的卡牌組合,使之更加簡單明了。但是不同之處則在于,該遊戲還額外引入了"身份"的設計。
在一場官方推薦由5至8人進行的遊戲中,最先出完牌的玩家會在下一局中成為"the greater dalmuti(台譯國王)",第二位則是"the lesser dalmuti(貴族)";最後一位為"the greater peon(奴隸)",倒數第二位為"the lesser peon(窮人)",剩下的玩家皆為"merchant(商人)"。
下一局遊戲開始前,所有玩家按照身份重新排列座次,然後進行"征稅"環節:奴隸需将自己最好的2張牌交給國王,換取其最差的2張牌;同樣,窮人需将自己最好的1張牌交給貴族以換取其最差的1張牌。
身份設計還關系到2張鬼牌。一般來說單張鬼牌當作等級13使用,但是一旦以對子的形式打出,就會發動"革命",暫時逆轉出牌的等級規則,并跳過接下來的征稅環節;而由奴隸玩家打出的鬼牌對子會引發"大革命",效果是逆轉所有玩家的身份。這些都為遊戲平添了不少策略性。
鬼牌
然而早在這款遊戲問世之前,美國就已經存在着名為《President》的撲克遊戲;後者不僅同樣采用了争上遊的玩法,身份設計的具體細節也與《The Great Dalmuti》如出一轍,隻不過将對應的名稱換成了總統、副總統等等。更有甚者,《President》在整個西方世界都有着大量相類似的變種遊戲,比如澳大利亞的《Warlords and Scumbags》、瑞典的《King, Count, Farmer, Bum》……
所以,在前述的BGG網站上,很早就有人發帖質疑《The Great Dalmuti》的原創性。事實上,雖然遊戲的封面印有理查德之名,但在說明書中,他還是老老實實地交代了自己不過是改造了一款既已存在、并且自己和親人好友經常遊玩的撲克遊戲。有意思的是,他又提及,這款遊戲很可能來源于中國或日本。
台版《The Great Dalmuti》
至此,我們或許已經可以窺見一絲理查德與《鬥地主》之間的微弱關聯,但二者間顯然還存在着其他的中間流通環節。
關于《The Great Dalmuti》的前身——撲克遊戲《President》的起源有着不一的說法,綜合各類相關網站的介紹,大緻可以将其出現的時間鎖定在上世紀80年代,由日本撲克遊戲《大貧民》演變而來。
《大貧民》在日本國内也有着諸多變種的規則和稱謂,直到現代才逐步地統一被稱為《大富豪》。這件事說起來也頗為有趣。1997年,日本知名的長壽漫畫《這裡是葛飾區龜有公園前派出所》的連載中涉及了《大富豪》遊戲,然而具體玩法卻與許多讀者當地的規則有所出入,繼而引發了一場規模浩大的全民讨論,順勢也促成了這款遊戲在90年代的流行。
身為國民級漫畫,引發的讨論也是國民級的
普遍的說法認為,《大富豪》源于上世紀70年代,由計算機學者小谷善行首創。因為這款遊戲中所使用到的"富豪"、"革命"等詞彙,正好對應着同一時期興盛的第二次安保鬥争,故而借助當時的學生運動得到了廣泛的普及。可是據說小谷本人卻予以否認,稱自己隻不過是參與了遊戲的推廣。
相比其他維基類網站的隻言片語,在綜合了世界各國卡牌遊戲的網站Pagat中,我們可以找到更加詳盡的說法。根據其《大富豪》詞條的描述,這款遊戲于70年代從中國傳入日本,但直到8、90年代才真正流行,并根據地域的不同衍生出了許多變種;其中通行于關東地區的變種《大貧民》則成為了《President》的直接來源,并在數年之後于西方世界傳播開來。
有關《大富豪》的遊戲非常之多,上圖就選自Nintendo Switch的版本
至于同樣融合了争上遊玩法與身份設計的《鬥地主》,僅從名字就可以将其誕生的時間鎖定在特定的年代。所以,假如以上記載可信,那麼我們就可以順利地畫出一條該類撲克遊戲從中國到日本再到歐美的傳播路線。此外,屢次提及的70年代也可以視為一種資料的補充:正如《大富豪》又被稱為《階級鬥争》,與之同類型的遊戲在身份設計方面始終試圖還原不同階級之間的對立;而上世紀70年代,縱觀整個世界,會把這類詞彙挂在嘴邊的國家并沒有多少。
假如抛開身份設計,單從争上遊的玩法來看,中國起源說還有着更多的佐證。同樣在Pagat網站的記載中,"争上遊"就被認為引用自中國詩人郭路生在1967年發表的詩歌《魚兒三部曲》中,形容早春時節魚群逆流而上的情景(就國内的一些零星記載,真正的時間點可能更早)。在其後的1979年,該遊戲經John McLeod之手傳入英國;無獨有偶,同一年代,與之類似的遊戲也在我國沿海地區乃至東南亞地區流行起來——不過,這恐怕又是另外一個故事了。
《萬智牌》的盛名之下,《The Great Dalmuti》顯得微不足道,但理查德仍然靠着這款"抄襲"而來的遊戲獲得了1995年的門薩選擇獎和2004年荷蘭遊戲工業獎提名。誠然,你我都知道所謂的"抄襲"隻是笑談,可回望數十年來該類遊戲的變種在世界範圍内的演化和傳播,足見一個充滿普适性且精簡的遊戲玩法有着怎樣巨大的潛力和影響力。
時至今日,遊戲産業日益的快餐化正在明顯擠壓設計者的原創空間。因而如何在大衆選擇與自我價值間尋求平衡的支點,或許是無數從業者終将面臨的難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