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中國人來說,大概與身俱來就有“化萬物為紋飾”的本事,獅子紋,作為一種外來物種,就這樣“登堂入室”,占據中國紋飾一席之地千年之久。
獅子紋樣式
獅子,原來是外來客
中國,自古以來常以“地大物博”著稱,然而可惜的是,獅子這種動物是西漢時自西域傳入我國的。因其長相兇猛、優美健壯,又被許多文人稱贊其“獅性最傲,遇者亟俯伏,雖餓亦不噬……又最有情,受人德必報,”故頗受人們的崇拜和喜愛。
西晉·青釉戳印圓圈紋人騎辟邪
由于這種愛獅的熱情不減,故又延伸出獅子舞繡球的民間活動,三國時期就已有獅子舞,至唐代,獅子舞已經發展成為上百人集體表演的大型歌舞,還曾作為燕樂舞蹈自宮廷内表演,稱為“太平樂”,又叫“五方獅子舞”,這種舞蹈後來也經常在器物中以紋飾形式體現。
獅子舞繡球紋樣
獅子在中國出現的最早年代,是東漢末年,看上去有些像虎,但獅頭比虎多了鬣毛,獅子身上有雙翼,帶有西亞裝飾藝術的風格。南北朝時期,佛教盛行,獅子圖案作為佛教藝術中常用的題材,作為文殊菩薩的坐騎出現在陶瓷器或者雕像中。
唐·銅騎獅文殊菩薩像 唐·銅騎獅文殊菩薩像
以獅紋為瓷器裝飾始于六朝時期,唐代瓷器上的獅子紋飾多為單隻,或一人一獅,五代時期出現了雙獅子追逐嬉戲紋樣,開創了後代獅戲類紋飾的先河。
遼·石獅子門枕
宋·磁州窯白地黑花“鎮宅”銘獅紋枕
宋元時期,多見獅子繡球紋,可能受獅子舞繡球活動影響較大,獅子紋常常是活潑好動、神态輕松的模樣,充滿民間生活氣息。元代獅子紋飾也許是和社會主流審美和經濟貿易有關,多見于青花瓷器,構圖飽滿,紋飾層次繁多,繪畫細緻,生動有趣。
明·銅蹲獅形硯滴
明清時期的獅子紋更為豐富:雙獅、三獅、九獅等等,舞繡球、嬉戲,姿态動感十足,體現出雄厚的經濟基礎和多樣的審美意識。
清·黃色緞繡太獅少獅百鳥朝鳳荷包 清·黃色緞繡太獅少獅百鳥朝鳳荷包
一獅多意,各有其美
古人贊賞獅子的勇而好仁,猛而能馴,似君子之德,故曆代均視為祥瑞,乃制其形,傳其神,示其心,表其德,因此與各種紋飾題材組合,提取重要的文化元素。
明·掐絲琺琅三獅戲球紋鼎式爐
獅子在佛教文化中具有護法護教的身份和辟邪消災的功能,其圖案紋飾亦有鎮宅、辟邪、吉利的寓意。而在中國古代官職中,有太師、少師、太傅、少保,為輔天子之官,官至極品,位列三公,故太獅少獅紋樣既有仕途順利又有事事如意的寓意。
唐·獅紋金花銀盤
唐·邢窯白釉點彩子母獅塑像
獅子與蓮花燈組合稱為“連登太師”,用一隻大獅子和一隻小獅組成“太師少師”圖案,寓意為望子成龍、官運亨通。紅獅滾繡球則表示财源不斷、子嗣昌盛;獅子配以绶帶,表示喜事連連、吉慶綿綿;太獅踩繡球,則表示“統一環宇”;太獅與衆多小獅子一同嬉戲,寓意多子多福,吉祥喜慶;或以九獅圖寓意家族興旺,更以雙獅戲球、三獅戲球以示吉慶祥瑞
鬥彩幼獅戲球杯 攝影 | 李冉@倉巴鹿人
除此之外,獅子紋飾還附着了諸如官階、權力、等級等内涵,古代達官顯貴府邸的石獅,亦有寓意:左為雄獅,其腳邊踏一隻繡球,象征權力威嚴,右為雌獅,其腳下撫一隻幼獅,寓意子孫昌盛,獅子頭部鬈毛疙瘩的數量亦有規矩,鬈毛疙瘩數量越多,則主人官位品級越高。
清·白玉太獅少獅
一品官或公侯等府第前的石獅頭部有十三個鬈毛疙瘩,謂之“十三太保”,一品官以下石獅的鬈毛疙瘩,則要逐級遞減,每減一品就要減少一個疙瘩,七品官以下門前擺放石獅即為僭越,必當問罪。
雌雄雙獅
獅子底座花紋的雕刻也大有寓意——正面雕刻瓶、盤和三支戟,寓意“平升三級”;右面刻有牡丹和松柏,寓意“富貴長春”;左面刻有“文房四寶”,寓意“文采風流”;背面刻有“八卦太極圖”,寓其“鎮妖驅邪”。
明·青花獅子戲球紋碗
紋者,不求聞達,但願心安
獅子紋,單純來看,隻不過是一張簡單的動物畫像,然而被人為的賦予了文化價值。富貴榮華、子嗣昌盛、高官貴爵,也許是樸素的生活追求,也許是貪婪的奢靡享受,但它所承載的文明之美,體現了曆史的走向、文化的根基。
西晉青釉獅形插器
二十世紀日本九谷太歲款粉彩瓷獅
雖地大物博,亦有容人之心,外來之物也一視同仁,以物喻人,是珍貴的人文情愫。“一個文明的魅力和生命力不僅在于它有豐富的精神境界,也不僅在于它具有高尚的道德品性,而更重要的是在于它是否具有駕馭自然和社會的力量,是否具有改良人性、改造社會的智慧。”
這是古人的智慧,也是今人的寶藏,如沙中爍金,熠熠生輝。
主編/倉巴鹿人
撰文/阿森
圖源/南京博物院官網
故宮博物院官網
中國國家博物院官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