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罕見向北遷徙的“斷鼻家族”象群仍未停止“向北”。
記者29日從雲南省林業和草原局獲悉,截至當日21時,在玉溪市峨山縣逗留6天的亞洲象群進入玉溪市紅塔區境内。紅塔區提前布局,積極做好相關防控工作。
為防止象群繼續北遷,造成更大威脅,雲南省林草局成立亞洲象北遷安全防範工作領導小組和7個專項工作組,進一步加強現場指導和輿論引導。29日晚,國家林草局派出5名專家和領導到紅塔區安哨指揮部共同商讨應對象群北遷相關措施。
目前,各有關部門(單位)通力合作,采取多種措施加強監測、防控,以确保民衆生命安全。
“斷鼻家族”北遷路線圖
這不是“斷鼻家族”第一次北遷。
2020年3月,16頭野象從西雙版納勐養子保護區出發。同年7月,普洱市首次監測到16頭野象,野象在思茅區南屏鎮大開河村造成1人死亡。
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護局科學研究所高級工程師王巧燕此前向澎湃新聞介紹,根據亞洲象的習性,野象一般不會主動攻擊人,起初都是溫順的,但是人為的驅趕、驚吓,使得野象性情大變,“本來驚吓過一次還好,有個緩沖期,再接着驚吓就不行了,野象就敵對了。”
王巧燕舉例,在無人機監控跟蹤時,山林外的象,聽一下,然後用象鼻卷着樹枝拍打無人機,但山林裡剛出來的象群,見到無人機“嚯”一下全跑了,“象還是會避免跟人接觸的。但獨象,尤其是發情的公象,往往是最危險、最具攻擊性的。”
同年12月,北上的“斷鼻家族”到達普洱市墨江縣,并生下一頭“象寶寶”,野象群數量增加到17頭。
2021年4月16日,17頭野象北上進入玉溪市元江縣覓食;4月24日晚,其中2頭象返回普洱市墨江縣境内,并找到其它象群;5月16日淩晨,其餘15頭野象進入紅河州石屏縣寶秀鎮,該象群由成年雌象6頭、雄象3頭、亞成體象3頭、幼象3頭組成。
5月24日20時,15頭野象遷徙到玉溪市峨山縣,在大維堵村一帶活動。其中,1頭年幼的小象因當天覓食了約200斤酒糟,“醉倒”在大維堵小寨組,睡過頭後脫離了象群。
此次前線跟蹤檢測野象的工作人員告訴澎湃新聞,小象“醉倒”後有專家評估将其活捕,因為象群會尋覓走失的小象,這會威脅到沿途居民的生命财産安全,評估後認為風險系數過高,遂放棄。25日22時許,“醉酒”走失的小象,被帶領象群的母象找到,小象入隊後,一行15頭大象一起進入峨山縣陽進房老村;26日19時許,象群進入峨山縣雙江街道。
5月27日17時05分,象群進入峨山縣第一中學西側,直線距離不到400米,當晚象群經過縣城。
5月29日,野象群進入縣城北側山林地,追蹤觀察難度加大,雲南省森林消防總隊無人機搜索小組持續用無人機對象群實施跟蹤。
目前,15頭野象離昆明市城區約100公裡。
據雲南發布通報稱,從2021年4月16日至5月27日,該象群在元江縣、石屏縣共肇事412起,直接破壞農作物842畝,初步估計直接經濟損失近680萬元,沒有人員傷亡。
野象群為何離家?
5月29日21時,原生活栖息在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野象群已經抵達玉溪市紅塔區境内。專家分析,從該象群所處位置和近期活動特點看,有繼續向北偏東遷徙的趨勢。
這隻是近年來越來越多野象走出保護區的縮影。調查顯示,大部分野生亞洲象已經走出保護區,讓長期開展野象預警監測的鄭璇擔憂的是:“不少野象更喜歡在保護區外遊蕩,而非生活在保護區。”
不過,這并不能得出野象老家自然保護區受到破壞的結論。相反,野象之所以走出自然保護區,恰恰是因為自然保護區嚴格的保護。來自雲南省林草局的統計顯示,由于保護力度不斷加大,森林郁閉度大幅度提高,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森林覆蓋率由1983年的88.90%增至到2016年的97.02%,導緻亞洲象主要食物野芭蕉、粽葉蘆等林下植物逐步演替為不可食用的木本植物。亞洲象的可食植物日益減少,逼迫象群逐步活動到保護區外取食。
而在保護區外,曾經的大量輪歇地被開墾種植成橡膠、茶葉、咖啡等經濟作物,又“驅使”走出保護區的象群不得不頻繁進入更遠的農田地和村寨取食;吃慣了成片糧食等作物的野象,食性發生一定變化。有一線工作人員調侃:“吃慣了米,誰還願意吃糠?”
如果說以前野象多少對人還有些敬畏,近年來部分野象肇事并未受到“懲罰”,記性不錯的野象已不再像以前那樣對人類敬而遠之。不少亞洲象常年活動于村寨、農田周圍,并根據不同農作物、經濟作物成熟時節,往返于森林和農田之間,在食物匮乏時節,還會沖擊村寨取食農戶存儲的食鹽、玉米、谷子等食物,出現“伴人”活動覓食現象。特别需要警惕的是,有業内人士分析:亞洲象有明顯“北移”趨勢。
為何防止象群北遷?
雲南省林草局提出,未來将采取多種措施防止象群北遷,引導其逐步返回普洱或西雙版納原栖息地,切實保障人民群衆生命安全,同時有效保護亞洲象群。
為何防止象群北遷?最主要的考慮就是保障人民群衆生命安全和保護亞洲象。
北遷的野象白天在山林裡休息。圖片來源:人民日報微博
據統計,2013—2019年,亞洲象造成41人死亡、32人受傷,每年傷亡超過10人;造成直接财産損失約2.1億元,每年超過3000萬元。“人象混居,增加了人象遭遇的機會,對野象活動區域内群衆的生命安全造成了嚴峻的挑戰。”鄭璇說。
如果說,野象肇事造成的農戶經濟損失可以通過野生動物肇事公衆責任保險一定程度上來彌補,人象混居導緻的野象傷人卻難有兩全之策。一旦野象進入人員密集的滇中地區,發生人象沖突的可能将大大增加。而根據法律規定,在緊急避險情況下,為了保護人員生命安全,可以對野象進行控制甚至捕獲。此前,經國家林草局批準,就曾有頻繁進入村鎮、甚至故意傷人的獨象被麻醉捕獲後送入西雙版納亞洲象救護與繁育中心。
實際上,即便不考慮人象沖突,相對于昆明、玉溪,普洱、西雙版納到了冬季,氣溫、食物源等方面也更适合野象栖息,未來建設亞洲象栖息地的條件也更好。2001年,雲南省就開始探索開展亞洲象栖息地改造,實施亞洲象栖息地修複面積達600公頃,補充食物源,以期達到限定亞洲象活動範圍,減少人象空間和時間上重疊的目的。
值得慶幸的是,此次北遷亞洲象群尚未造成人員傷亡事件。這跟近年來雲南省持續推進野生亞洲象監測預警直接相關。為了減少人象“遭遇”,不管是在西雙版納、普洱還是此次北遷象群,監測人員用無人機、紅外相機等追蹤象群最新動向、提前預警,有效減少了野象傷人事件的發生。
如何回家?專家分析頭象可能已迷路
鮮為人知的是,要想讓這群亞洲象回到原栖息地并不容易。一方面,這群亞洲象距離栖息地已有幾百公裡之遙,專家分析頭象可能已迷路;另一方面,人為幹預極難。
抵達玉溪市峨山縣大維堵村轄區的亞洲象群。圖片來源:人民日報微博
先說智取。亞洲象需要進食作物及礦物質。理論上說,可以在其回到原栖息地的路上進行投喂,然而,野象會不會回到原路找食物、吃完後會不會南遷,都是未知數;一段路尚且如此,更何況幾百公裡。這種方式可以嘗試,但沒有十足的把握。
再說強攻。有人提出,可以麻醉後獵捕,将它們送回老家。然而,這樣的方式實際操作起來很難。野象猛如虎,麻醉獵捕極易激怒野象,從而攻擊周邊人群,嚴重威脅監測人員安全。更難的是,野象由于體重過于龐大,一旦麻醉時間過長,很容易造成野象死亡;即便成功對15隻野象同時進行麻醉獵捕,也很容易造成野象的傷亡。
多位業内人士表示,這群野象已經誤入歧途,惟願它們能夠迷途知返。而在此之前,我們顯然需要給這群野象、以及一線監測處置人員更多耐心;野象活動區域的群衆,也要加倍小心,及時關注預警信息,主動避讓。
而從長遠來看,雲南大學生态與環境學院教授陳明勇認為,減少人象沖突的關鍵還是盡可能減少人象混居,特别是避免野生亞洲象無序擴散。“未來要多從滿足亞洲象需求角度開展保護工作。”陳明勇建議,可以在野生亞洲象傳統活動區域開展野生亞洲象栖息地建設,通過人工幹預為野生亞洲象提供更豐富的植物,從而減少野生亞洲象的無序流動;長期看則可以加快推進《自然保護區條例》修訂,破除在保護區内實施林木疏伐、計劃燒除等修複改造措施的法律障礙;積極推進亞洲象國家公園建設,通過适度開展生态體驗等項目帶動周邊社區居民持續增收,實現人象和諧。
中國新聞社綜合自中國新聞網(記者 胡遠航)、人民日報(記者 楊文明)、澎湃新聞(記者 王萬春 廖豔 熊強 實習生 朱怡欣 張若涵)
來源: 中國新聞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