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生活當中經常會聽到這樣一句話:身在曹營心在漢,用來比喻某人雖然身子在此,心裡卻是想的另外一個地方,隻是他身不由己而已。那麼,問題來了,這句話的出處到底是在哪兒呢?曆史上真正有此經曆的又是哪些人呢?咱們今天就來跟大家好好探讨一下這個問題。
首先從這句話的字面意思不難理解,“曹營”是指三國時期曹操的陣營,“漢”則是根據具體的語境分為東漢政權和劉備建立的蜀漢政權。在這簡單的七個字背後,包含着三個人的曲折傳奇的人生經曆。
第一個就是徐庶,字元直,是颍川人氏,剛開始的時候是劉備手下的謀士,因為在樊城之戰中破了曹仁的八門金鎖陣,緻使曹兵大敗,曹操吃了一驚,這才知道原來劉備身邊已有高人輔佐。為了把徐庶賺到自己的賬下,他聽從程昱的計策,先把徐庶的母親騙到了許昌,然後讓人模仿她的筆迹給徐庶寫信,說是徐母因為徐庶輔佐了劉備,已經被曹操下了大獄,希望他能歸順曹操。徐庶看了信件,雖然也曾經懷疑過事情的真實性,可他終究是大孝之人,不忍母親在彼受苦,于是忍痛辭了劉備,前往許昌拜見母親,臨走之前推薦了諸葛亮。徐庶到了許昌之後,發現自己的母親安然無恙,心裡才算是一塊石頭落地,可沒想打徐母卻是個有骨氣的,他見兒子居然為了他棄明投暗,頓時氣不打一處來,可現在徐庶已經來了,再走基本不可能了。她頓時覺得羞愧難當,很快上吊自盡了。徐庶悲痛不已,再加上他一向把曹操視為奸賊,更是不會心甘情願為他效力,于是就又出現了一個很有名的歇後語: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
再一個就是關羽,“衣帶诏”事發之後,曹操發兵二十萬進攻劉備,劉備抵敵不住,隻好求救于袁紹,沒想到袁紹因為兒子生病焦頭爛額,根本無心打仗,更别提幫助劉備了,結果劉備大敗,他自己也逼不得已投了袁紹,關羽則是在走投無路之後,跟曹操約定:“降漢不降曹;保護好劉備家眷;一旦知道劉備下落一定要回歸本隊”之後,降了曹操。
曹操本來想着暫且答應,自己卻好吃好喝地招待着,等到他對自己心存感激報答不盡的時候,自然也就不會想到劉備了。于是待之以上賓,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地伺候着不說,還不吝封侯賞爵,把關公捧到了一人之上萬人之下的位置。這還不算,他還把很多人夢寐以求的赤兔馬賞給了關羽,這待遇不是一般人能比的。可不得不說,曹操實在是低估了劉關張桃園三結義的情義,他以為自己這樣就能把關羽拴在自己身邊,可後來關于聽說劉備投了袁紹,就上演了過五關斬六将,千裡走單騎的感人故事。曹操見狀,是既愛又恨,可更多的還是無奈。
最後一個就是曹操身邊的大謀士荀彧,他的功勞相信大家都很清楚,不但給曹操推薦了很多大才,還時刻為草案從出謀劃策,對于這個人,曹操的一句評價最為恰當——“此吾之子房也”,可就是這樣一個人,他也不是死心塌地聽曹操的。曹操遵奉漢帝掃平内亂的時候他竭盡全力,可當曹操想要晉位威望的時候他卻是竭力反對,更别說稱帝了。因為這事曹操對他也是惱恨不已,沒過幾年,送給他一隻空食盒,荀彧看了之後頓時明白了曹操的意思,他選擇了自行了斷。對比一下這三個故事我們會發現,徐庶的故事最為經典也最廣為人知,關雲長也因為他的忠勇雙全而讓人記住了這段曆史。可咱們實事求是地說,荀彧的下場才是最凄慘,最感人的!諸位,你們覺得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