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零年代末,中國社會開始處于一個飛速發展的進步時代,也是在這時,對于稍有能力的年輕一代來說,有無數“下海”的機會鋪天蓋地的砸開。
住在北京的晨晨是一個留守兒童,和爺爺生活在一起,他剛出生的時候,父母有一個被公派去比利時的機會,為了更好的工作和更光明的前途,夫妻二人毅然決然決定将孩子留下給老人照顧。
奶奶早幾年已經不在了,隻留下爺爺一個人,也是老人覺得孤獨難耐的時候,晨晨的到來給了整個家全新的活力。
晨晨和爺爺朝夕相處,從一個小娃娃到學會到處跑,爺爺手忙腳亂的照顧,卻也有了獨屬于爺孫倆最簡單的幸福。
一轉眼幾年過去了,爺爺依然是那個老頑童,而晨晨卻已經變成了一個聽話懂事的小大人,他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和爺爺一起去放風筝,每每放的很高很高,是晨晨最開心的時候。
他還喜歡蹬着自行車載着爺爺,行人看到的總會驚訝,難以相信小小的他有這麼大的力氣爆發,但他喜歡當他說出自己送自己去幼兒園時的那種自豪感,他還會幫爺爺幹家務,明明搭着小小的闆凳才能夠到的洗碗池,他還幹的不亦樂乎。
爺爺有心髒病,晨晨總是一遍遍提醒他“不舒服了就吃一顆藥”,偶爾要去住院,也是晨晨去接他,因為個子太矮,他會拿着一顆氣球,醫生看不見他卻能看見氣球,這是一個好辦法,他已經試過好多次了。
爺爺聽着小孫子的腳步聲越來越近,他老頑童的性子又開始使壞了,等到晨晨來到病床前,怎麼叫他他都不答應,這下晨晨吓壞了,趕忙要去叫醫生,爺爺這才哈哈大笑起來。
隻是晨晨這次是真的生氣了,到底是小孩子,對他而言,死亡和離别還是他理解不了的部分。
但或許這部分對爺爺而言早已變成了無法回避的現實,他年紀大了,不可能一直陪着他,而那個人人無法避開的終點,當他讓着自己的老伴兒和身邊曾經的老友一個個離開的時候,他就已經清楚的看到了自己的終點。
好在孩子的媽媽被調回了國,他也不用再擔心自己要是離開了晨晨該怎麼辦。
而對晨晨而言,他想起爺爺曾告訴他,人死以後就會去天堂了,用風筝長長的線将自己的思念送上去,另一個世界的人們就會知道,但他最接受不了的依然是離開爺爺,因為他真的太依賴爺爺了,他早已離不開他。
他們之間有太多獨屬于他們兩個人的遊戲,也沒有任何一個其他人可以比爺爺更懂他。
他想起有次在他不斷撒嬌下爺爺終于同意帶着他去送信,爺爺是一名郵遞員,穿插各地的思念信件,也是他在城市的各個角落維系。
這也是獨屬于過去的痕迹,每個人距離很遠,想見一面很難,唯有一封封寄出去再收回來的信,和那句見字如面,成了那個世界裡最溫柔的思念。
而當爺爺好不容易找到具體住址的時候,電梯因為停電用不了,爺孫兩個一起爬了十二層的樓梯,可找到人才發現,原來信送錯了。
是同名同姓的人,晨晨覺得新奇,可等他們找到真正收件人的時候,才知道那個人已經去世了,爺爺隻能帶着他将信綁在風筝上,随着風的痕迹将它送去那個想象中的天堂。
爺爺用他的溫柔給晨晨上了一課,并且他們約定好,如果有一天爺爺也去了天堂,晨晨要記得給爺爺寫信,而爺爺也一定要回。
媽媽終于回來了,晨晨有點害怕,雖說血緣關系切不開,但長時間不見面,媽媽對晨晨而言就是陌生人,實在親近不起來,好在有爺爺在中間調和,一切還是越來越改觀。
但晨晨三句兩句都離不開爺爺,有點讓媽媽失落,因為她感覺不到被需要的滋味,再加上她從國外回來,看過了更大的世面,和老一派的教育理念也有了很大的不一樣。
爺爺覺得孩子可以寵着些,隻要該教育的教育到位就可以了,媽媽卻希望晨晨可以去學鋼琴,學英語,學各種能讓他脫穎而出的東西,這也讓晨晨很抵觸。
晨晨和爺爺一起養了兩隻荷蘭豬,從小小的一隻到如今慢慢長大,那對他而言就是老朋友,但媽媽尤其接受不了孩子吃飯的時候,将它放在餐桌上。
說了幾次不聽,媽媽沒辦法,但對它們的嫌棄卻還是越來越深。
後來媽媽開始改裝整個家,沙發換成了真皮的,餐桌上也逐漸改成了西餐,進門要換拖鞋,外套圍脖都要放在特定的地方,爺爺有些不習慣,卻也沒說什麼。
對老人而言,畢竟這是孩子們自己的家,該怎麼打理,也不是他這個老頭可以左右的,但他從一個苦年代走來,對于很多方面的珍惜還是一下子改不掉的。
也正是在媽媽大掃除的時候,不小心讓荷蘭豬摔下了樓,看着倒在血泊裡的老朋友,晨晨很難過,甚至一遍遍責怪媽媽是個壞媽媽,爺爺在一旁安慰,但很多東西在不知不覺間,還是發生了變化。
就像去幼兒園接孩子的時候,别的娃娃都是喊着媽媽撲向母親的懷抱,唯有晨晨是喊着爺爺越過了媽媽。
爺爺将一切看在眼裡,知道自己在這裡,反而越發影響了孩子和母親的單獨相處,于是決定自己搬回老房子。
可對爺爺來說啊,當晨晨依賴他的時候,其實反過來也是他依賴晨晨,所以搬走的那一天,或是晨晨回到媽媽身邊的每一瞬間,光是看看爺爺的背影,就覺得心酸極了。
爺爺不再和晨晨住在一起,他以為是媽媽趕走了他,還跑回老房子哭鬧過一回,爺爺下了狠心,連門都沒給晨晨開,隻是告訴他男子漢就要有自己的擔當,一個不過上幼兒園的孩子,還能在爺爺好言好語的安慰下聽進去,說實話确實很難得,但從側面看出的,其實也是證明爺爺的教育是很成功的。
而爺爺自己呢,隻能聽着錄音機裡晨晨的聲音,來緩解那份不習慣和思念了。
整個故事來自豆瓣9.1高分的國産佳作《天堂回信》,作為一部上映于1992年的電影,很多細節放到現在來看,也是依然十分貼合現實。
尤其對于“隔代親”這一塊,相信很多人都會有感同身受的錯覺,父母一邊為了拼搏事業選擇讓孩子和老人生活在一起,另一邊又會在方方面面挑刺說老人教導的各種習慣不好,比如晨晨為了不浪費糧食添飯碗,這是爺爺告訴他的,但媽媽就覺得這實在不體面。
而當孩子回到自己身邊,有了原始資本累計的父母總會給孩子報無數的興趣班,一句為了孩子好就是所有的理由,卻忽略了孩子自己的意願,這同樣是電影所呈現出來的矛盾點。
更難得的是,故事用一份非常真摯的語言為我們講述了關于死亡和離别。
爺爺離開的那一天,剛好是他的生日,晨晨和小夥伴商量應該給他送什麼樣的禮物,奈何存錢罐裡的錢有限,最後看中的生日賀卡也買不起,還是好心的阿姨送給她的。
爺爺也許了是知道了什麼,那一天給他糊了好多好看的風筝,晨晨開心極了,而他把賀卡送給爺爺的時候,爺爺也開心極了,可最後當他們放完風筝回來,爺爺好像很累了,靠在沙發的一角就睡着了。
媽媽帶着蛋糕過來的時候,晨晨還說先不要吵醒他,沒人發現爺爺漸弱的呼吸,但他嘴角揚起的笑容卻在告訴我們,離開的那一刻,他依然感到幸福。
爺爺就這樣帶着微笑走向了生命的終點,第一次,讓死亡帶給我們的,不是悲傷,而是治愈,爺爺帶着幸福離開,還把滿滿的幸福記憶全留給了活着的人。
後來晨晨用爺爺告訴他的辦法,在另一位老人的幫助下,将賀卡用風筝送去了天堂,這是整個故事的完整情節,也充滿了溫馨和感動。
确實,從小被爺爺奶奶帶大,然後又被父母接管,這樣的成長軌迹對很多人來說并不陌生,但對于一個孩子的心理來說,那份轉變和落差,以及不得已的離别,卻也是很難遺忘的。
而電影讓我們感動,其實真的很難相信這是一部這麼多年以前的老電影,它的整個故事内核,就是放到現在,也依然能留下太多值得反思的地方,又或者說,我們每個人在其中,都看到了自己的童年。
那個或許平淡卻充斥着滿滿幸福感的小時候,是每一個大人總是無比懷念的曾經,那個因為一顆糖就可以開心一下午的快樂,也是如今的我們再不可能收獲的滿足感。
如果你忘了那份感覺,不如去電影裡找找答案吧,那些曾經在你生命中很重要的人,還有那些難以抹去的珍貴記憶,相信這個電影裡會有你想要的答案。
感謝閱讀,圖片來自電影《天堂回信》
撰文/深海裡的星
(點擊頭像加關注,可欣賞更多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