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時常會看到網絡上關于一些餐桌禮儀和社交禮儀方面的探讨,有說過時的禮儀文化應該抵制,有的說某些禮儀是有文化底蘊等等。
比如早前德雲鬥笑社中關于壺嘴不能對人的規矩,在網絡上産生了一波讨論,有支持有反對。今天我想簡單講點關于儒家思想中,“禮”的思想主張。
克己複禮是為仁,這裡的禮是周禮。在當時時代背景下,與其說是維護奴隸社會的制度和禮制。我更偏向于孔子想要表達的是對社會秩序的敬畏,長尊有序。
禮在于秩序,在于社會結構的必要組成部分。人與社會的關系在很多方面體現的是社會體系架構是否成立,在孔子看來,春秋時期的君非君,臣非臣,綱常倫理的敗壞是儒家思想不可容忍的底線。
在當今世界中,西方文化在綱常倫理的邏輯問題上相對的沒有系統規範要求。提倡的普世觀念也隻是因人而異的自由發揮,更多的主張個人思想的自由。這種文化影響下,容易出現父子無倫,夫妻無綱,社會無常的現象。
以自我為中心的自由,必然将會面臨人畜紛争。就是人性與獸性有何區别,身為人的道德底線逐漸模糊,所謂的人性自由的主張給了多少惡的空間?
自古以來的儒家思想是以社會集體為重,以規範自我言行來達成人與社會集體的和諧。這是儒家思想在中國傳統文化裡最大的成就之一。
而其禮的思想中,至今依舊沿用的是社交禮儀中謙卑态度和以不妨礙于他人的言行标準為依據。從禮到理的過渡過程中,恪守本分,有禮有節。
禮的表現形式在每一個時代背景下和不同情境中都會有所不同,但其精神内涵在中國大衆思想中從未改變。
我們生活中禮的體現更多的是社交禮儀,與親朋好友和領導同事的相處過程中,如何保持并優化他人與自我的情感關系。
禮的重要性就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如何做到雙方在不同想法上也可以保持情感一緻,相處關系融洽不惡化。
比如我們常說的酒桌文化,在與親人、朋友、商務、公司等不同情境裡,酒桌文化的禮的體現也會有所不同。随着時代的發展,80後、90後、00後和現在的10後,他們對酒桌文化的表現形式也不一樣。禮的内涵是通過酒桌文化引導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交流,形式的轉變并沒有影響情感交流的質量,這便是新的社交禮儀。
因此我們在探讨某種禮儀文化的時候,需要考慮不同環境,不同人物和所需要表達什麼主題,不能一概而論地去照搬固有思想來做參照。
至于很多人凡是見到老一輩人的某些講究就劃為陋習這一點,我隻能說在你和老一輩人相處的時候請按照他們的禮儀方式。
也許現在年輕人覺得老一輩人的那一套過時了,與現在年輕人價值觀不同了,有些規矩完全沒有必要了。
我想說,那些規矩也許沒有必要了,但是老一輩的人對我們來說是必要的,尊重他們的禮儀規矩就是尊重他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