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什麼?是知識的傳遞,文化的浸潤,精神的熏陶,人格的養成,教育留下的痕迹看不見摸不着卻擁有巨大能量。昨天的上海賀綠汀音樂廳有一場非常特别的音樂會,部分演員雖有些“業餘”,卻不影響它成為一場無比歡愉的集會——一所消失了近20年的學校畢業生們,跨越時空重聚,拾起他們當年的藝術特長,重登舞台,共同奏響美妙樂章。演出者是來自各行各業的青年,卻擁有一個共同印記:都是盧灣區教育學院附屬實驗中學的畢業生。
憶往昔,那些美好的藝術青春
上海盧灣區教育學院附屬實驗中學(簡稱盧教附中)曾位于斜土路魯班路口的一條小弄堂内,它是老盧灣的一所藝術教育特色非常鮮明的完全中學,接收的所有學生都要有聲樂、器樂、繪畫、書法其中至少一項藝術特長。後來,因學校布局調整,1999年盧教附中高中部合并入五愛高級中學,2000年初中部合并入李惠利中學,至此,這所學校完成了它的曆史使命。老師鐘婧回憶,盡管學校占地面積很小,但是辦學成果非常好,師生對這所學校的感情特别深。
學校拆并後,老校長陳鑫海也正式退休了,他曾在學校“掌舵”8年,欣慰地看着學生們文化、藝術的全面發展。“我們盧教附中的學生成績都是很好的,藝術特長發展得也很好,經常拿獎。”在昨天的感恩音樂會現場,陳校長告訴新民晚報記者,“當時我們按學生特長編班,方便授課,也營造同伴氛圍。藝術課編在課表裡,一周至少4節課,課外活動、文藝活動更是非常豐富。但當時我們所有老師都有一個共識,那就是不能功利地培養學生,而是要把藝術教育作為一種素養,一種熏陶。”
圖說:盧教附中曾位于斜土路魯班路口的一條小弄堂内 來源/校友供圖
學生們則回想起,當時狹小的校園裡還特别辟出好幾間鋼琴房,每天放學後,琴房都會傳出叮叮咚咚的練習聲;每年學校都會組織至少一次大型演出,盧教附中的學生曾經登上過上海音樂廳、上海大劇院等大型專業舞台,學生們的書畫作品也經常在外舉辦展覽。
再聚首,被喚醒的藝術共鳴
學校雖然“消失”了,但在盧教附中度過的青春時光是那麼值得感念,因此師生再聚首的願望一直存在大家心裡。直到去年,原盧教附中教師何周正式發起重聚的号召,立刻在校友之間獲得響應,大家太想聚一聚了。“憶往昔,當年和藹可親的校長如今已白發斑斑,風華正茂的老師們也已人到中年,而那些記憶中依然懵懂稚嫩的孩子們都成家立業,俨然已是有為青年。大家用音樂會的特别方式來懷念曾經那燦爛而又短暫的青春歲月,來紀念心中那個已經消失近20年的美好家園。這所學校是夢想開始的地方,見證了同學們的成長與輝煌、老師們的汗水和智慧,承載了無數師生的殷切期盼與款款深情。”何周老師說。
舞蹈隊、民樂團、話劇社,一個個“失散”的畢業生陸續找到“組織”,加入到這場相聚的盛會。但真要籌劃準備一場演出并不容易,龐雜的組織工作不說,租借場地的費用就是個問題。有愛的師生決定用時髦的衆酬方式,自己購票來為演出籌款。節目的準備也一波三折,比如民樂隊人數、聲部衆多,要湊齊弦樂、彈撥、打擊、吹奏樂等聲部太不容易,還不算屢屢租借大型樂器,排練場地也經常“打一槍換一地”。能不能保證節目質量,練回當年水平,曾是大家焦慮的問題。即便如此,從今年五月起,白天忙碌在各領域工作崗位上的樂隊成員,都會盡可能協調出時間,一次次趕來排練。
昨天下午,當民樂隊的一曲《金蛇狂舞》拉開整場演出帷幕時,台上台下都興奮極了,仿佛昨日再現。尤為特别的是,第三首樂曲《浦江抒懷》,是民樂隊總指揮王汝源老師的原創作品。1996年正值浦東大開發,王汝源在碼頭勞動時聽工人們唱起碼頭号子,旋律鮮明印象深刻,從而成其創作靈感,創作了這部層次分明、複調豐富的樂曲。
樂曲由二胡開場,營造出晨霧彌漫的江畔場景;中音笙響起,模仿江上船笛;大提琴主旋律訴說一位耄耋老人凝望浦江兩岸追憶往昔;闆胡奏響碼頭号子,與二胡呼應,是過去與現在的交織;最後各聲部齊奏展現黃浦江畔如今的勃勃生機和美好未來。已是兩鬓斑白的王老師特地找出了20年前親手制作的第一根指揮棒,揮舞着它與昔日學生在音樂中對話,互訴離别,各道珍重。
圖說:校友們正在演出 來源/校友供圖
深受益,抹不去的素質教育
“明理、增智、冶情、成才”是盧教附中的校訓,這四個字被深深記在師生心中。“這條校訓符合中國傳統教育——做人要先明事理,然後才去學文化,再去陶冶自己的情操,最後才成才。這真的是至理名言。學藝先學德。懷念這塊校訓碑,但是,再也看不到了。”97級民樂特長班的王振乾說。“雖然我沒有像相當一部分同學那樣畢業後從事音樂專業,但在成長的各個時刻,都得益于初中時打下的紮實專業基礎,陸續參加各類演出,從而能将音樂的追求延續。同時樂團是一個能讓人學會合作、融合的地方,這些收獲對我之後的工作生活也有不少影響。”95級民樂特長班的盧曉欣說。
演出中,诙諧演繹的情景短劇表達了“願你出走半生,歸來仍是少年”的祝願;舞蹈隊用曼妙舞姿舞出青春熱情;還有國劇選段、師生鋼琴合奏、古筝四重奏等豐富的節目……當合唱隊唱起一首《雪花》将演出推向尾聲,師生們的眼眶濕潤了。這場不可思議的“跨年級”演出,完成了一份完美的成長作業。
“真正的素質教育能夠讓學生得到全面的發展,塑造完善的人格,為他們打開認識世界的窗口,而因此成為更好的自己盧教附中的老師們正是秉承着這樣的教育理念,通過其執着的付出和卓越的才華讓學生們切實感受到了學習和成長的快樂,留下了美好的童年回憶。同時,附中賦予的藝術修養也讓他們在今後的人生道路上受益終生。試問,這樣的學校,這樣的老師又怎能不讓學生們難忘和感恩呢?”演出當晚,何周寫下的這段文字刷爆了校友們的朋友圈。
新民晚報記者 易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