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第十七章如何解讀?【第二十八章原文】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恒德不離恒德不離,複歸于嬰兒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恒德乃足恒德乃足,複歸于樸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恒德不忒恒德不忒,複歸于無極樸散則為器,聖人用則為官長夫大制無割,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于老子第十七章如何解讀?下面内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老子第十七章如何解讀
【第二十八章原文】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恒德不離。恒德不離,複歸于嬰兒。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恒德乃足。恒德乃足,複歸于樸。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恒德不忒。恒德不忒,複歸于無極。樸散則為器,聖人用則為官長。夫大制無割。
【全文解讀】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
知道自己雄武有力,群獅在捕獵時仍堅持輕柔地接近獵物,以保證捕獵時的成功率,它們行動低調,就像靜靜流淌着的小溪。【結合後面的句子“為天下溪,恒德不離”,這句話應該不是描寫獅子這種畜生的,它們不可能“恒德不離”。】
在受到攻擊時,野鴨媽媽知道自己比鴨寶寶們強大有力(知其雄),所以假裝出受傷跑不動的樣子,于是獵手鎖定了它,讓鴨寶寶們從容逃跑了,之後自己也逃進水塘裡。這樣鴨媽媽守護住了它的那些弱小的寶寶(守其雌),野鴨媽媽這樣以身犯險,隻是為了保護天下更低更弱勢者(為天下溪)
知道自己确實比一些人強大時(知其雄),仍然要在他們面前保持(守)美好的合作姿态(其雌),堅持愛護守護(守)弱者、幫助弱勢群體——就像鴨媽媽守護鴨寶寶那樣(雌),總是堅持道德原則,就像溪水沿着水道流淌一樣(為天下溪)。
知道(知)别人的強大,知道合作和合作團體的強大(知其雄),自己和自己能影響到的人們(我們絕大部分人都無法要求更多的人怎麼做)應該保持柔美、柔弱的合作态勢(守其雌),言行(為)遵守合作守則——即德的要求,就像天底下的溪水始終沿着水道流淌一樣(天下溪)。
(當權者、執政者)在知道官府強大有力後(知其雄),仍應讓官府保持柔美的服務姿态,讓其中的工作人員做好對民衆的服務工作(守其雌),讓自己、官府和其中官員嚴格遵守法律原則和規章制度辦事,就像天下所有的小溪水都是沿着水道流淌一樣(為天下溪)。
【字意參考】
雄:1,公的,陽性的,跟“雌”相對。2,強有力的:雄師|雄辯。3,宏偉,有氣魄的:雄心。4,強有力的人或國家。
守:1,掌握,管理。也引申為“職責”。《左傳·昭公二十年》:山林之木,衡鹿(官名)守之;澤之萑蒲,舟鲛(官名)守之。2,防守,保衛。與“攻”相對。3,留守,守衛。4,守候;看守。5,遵守。6,操守。7,保持,保有。8,官名。
雌:1,母的,陰性的,跟“雄”相對。也用以表示柔弱。[雌雄]雌性與雄性。也用以比喻勝負、高下。2,[雌黃]礦物名,可做顔料,古時用來塗改文字。引為更改文字。也用以比喻:信口整改、随便亂說。
溪:(舊讀qī)原指山裡的小河溝,現泛指小河溝。
為天下溪,恒德不離。恒德不離,複歸于嬰兒。
人們行為(為)如果能像天下的溪水一樣溫柔接物,并且總是沿着水道流淌(天下溪),那麼就永遠不會偏離道德原則的軌道(恒德不離)。言行永遠不偏離道德原則的軌道(恒德不離),人們就像又變回嬰兒的狀态,不相互傷害,并且可以得到幫助(複歸于嬰兒)。
【字意參考】
恒:1,經常,常常。2,固定的,永久的。3,恒心。《論語·子路》:人而無恒,不可以作巫醫。4,平常,一般。《戰國策·秦策二》:甘茂賢人,非恒士也。5,指恒山。
德:1,道德,品行。《荀子 王制》:無德不貴,無能不官。2,恩惠,恩德。《韓非子 解老》:有道之君,外無怨雠[雠(chóu):仇敵,仇人]于鄰敵,而内有德澤于人民。3,心意。《詩經 衛風 氓》:士也罔極(罔極:無常,沒有定準),二三其德。
離:1,離開;背離,違背。2,羅列,陳列。3,通“罹”。遭遇。4,通“麗”。附着。
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恒德乃足。
知道自己有榮耀,受人尊重(知其榮),仍要守護好沒有榮耀不被重視的更多的弱勢者(守其辱),要設身處地地為天下底層民衆着想,恩澤四方百姓與平民(為天下谷)。能設身處地為底層民衆着想(為天下谷),了解他們的疾苦,那麼個人的言行和官府的方略就永遠不會偏離道德原則的軌道(恒德),并且容易知足(乃足),不再有永遠填不滿的欲壑。
知道自己有着崇高的榮譽(知其榮),知道自己有權勢、被人尊重(知其榮),仍要能堅持能承受(守)别人(其)對自己的責問、懷疑和批判(辱),仍能承受人們對自己的(其)不解或侮辱(辱),放低自己的心态(為),使心胸開闊得象天下空曠的峽谷一樣能通容萬物(天下谷)。若能始終保持平常的心态,寬容友善,讓心胸開闊如空谷(為天下谷),就能夠始終遵循道德準則,并且容易得到滿足,思想靈魂才會充實(恒德乃足)。
【字意參考】
榮:1,草開花。引為:谷類秀穗;草的花。2,茂盛。3,光榮,榮耀。4,屋兩頭翹起的部分。5,惑亂。《韓非子·内儲下》:榮其意而亂其政。
辱:1,恥辱。《商君書 勒令》:其竟(境)内之民争以為榮,莫以為辱。2,辱沒。《論事 子路》:使于四方,不辱君命。3,侮辱,玷辱。《禮記 儒行》:儒有可親而不可劫也……可殺而不可辱也。4,屈辱,受屈。《左傳 襄公三十年》:使吾子辱在泥塗久也。5,謙詞。《左傳 僖公四年》:辱收寡君,寡君之願也。
谷:兩山或兩塊高地中間狹長而有出口的地帶。
恒德乃足,複歸于樸。
【此處的幾句話可能是要求最高統治者及社會精英的。其他人社會影響力小,并且本來就生活于艱難困苦之中、樸素狀态,不需要“複歸于樸”】
始終遵守道德原則,并且能知止知足,就會又回歸到真實樸素的狀态。
老子并不認為樸素是很容易做到的事。統治者就更難做到樸素了。《老子》三十二章說:“樸雖小,而天下弗敢臣。”這話表明:言行真實樸素雖然是生活中很小很普通的事,但天下沒有哪件事比做到真實樸素更重要了,也沒有哪件事比永保樸素更難做到了。通過“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恒德乃足。”才能做到“複歸于樸”。這說明隻有有愛心、大度寬容的人才能容易知足,容易知足的人後才能回複到“樸”的狀态。寬容是“仁”的關鍵,孔子說:“苟志于仁,無惡矣。”古今統治者都做不到寬厚,所以做不到仁,也不能讓自己和社會達到無惡的境界。
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
要知道什麼是幹淨、純潔、美好的、宜于人類協作的、讓社會和平穩定可連續發展的思想和言行(知其白),更要防止(自己和他人)産生有損他人的、邪惡的、不宜于人協作的、不利社會長期和平穩定的、不利于社會連續發展的思想和言行的産生(守其黑),給天下(為天下)制訂一則所有人都要共同遵守的、褒揚好的言行并嚴懲罪惡的道德法則(式)。
特别對(最高)統治者和社會精英而言,更要知道真善美和黑白對錯(知其白)。
一定會有朋友産生疑問:社會精英能不知黑白對錯嗎?我認為他們還真不一定知道(當然,我可能更不知),我們的社會精英大V們不是對波爾布特、薩達姆等人贊美有加嗎?
統治者更要防止(守)自己産生危害社會和人類的言行(其黑),他們的不健康言行對社會和人類産生的危害更大。
通過一句真理:“人民,隻有人民,才是創造曆史的動力。”我們可以知道:主要由我們平民組成的人民提供着推動曆史前進的動力。動力又是什麼呢?動力就是運動和力,在機器中動力是由發動機提供的。所以,假如曆史是一部車,那麼我們平民是推動曆史前進的發動機。但這發動機的動力是否強勁,一方面取決于其本身的性能,另一方面取決于操作者的維護保養以及給油量的大小;更重要的是:發動機提供的推動曆史的動力是否有效,取決于車的操作者對快慢和方向的把控,假如他們懶政、怠政,無知、自私、妄為,從不修正方向、調整速度,那麼不但曆史之車沒有強勁的動力,而且常常進入泥潭或發生事故,這時任由發動機如何轟鳴,車都難以前進一步。曆史之車的操縱者就是最高統治者和社會精英,所以規範、約束統治者及社會精英的言行比規範平民的更重要。要規範統治者的言行,就要有任何人都必須遵守的法律,在法律面前要人人平等,沒有法外之人【有法外之人的社會一定還有殘餘的奴隸制思想】。所以,以統治者為代表的社會精英,不但要制訂人人遵守的道德規則(為天下式),而且要成為天下人的道德模範和守法模範(為天下式)。商君與韓非子之法卻是放縱大小君主和統治者并苛嚴治民的惡法。所以從本質上說,中國古代曆史上的法家與儒家并無區别。
【字意參考】
白:1,白色。引申為:純潔,幹淨。2,(天)亮。李賀《緻酒行》:雄雞一唱天下白。3,清楚,明了。也引申為“顯著”。4,下對上告訴,陳述。5,空白。[白丁][白衣][白身]指沒有功名的平民。
黑:1,黑色(像煤或墨的顔色)。2,黑暗:天黑。3,秘密;非法的;不公開的:黑市|黑話|黑戶|黑社會。4,壞;狠毒:黑心。5,象征反動:黑幫。〈現〉
式:1,法式,标準,模範。也引申為:效法。2,用。《左傳·成公二年》:蠻夷戎狄不式王法。3,表示雙邊勸令的副詞。4,通“轼”。5,句首語氣詞。《詩經·邶風·式微》:式微式微,胡不歸?(微:衰微)
為天下式,恒德不忒。
(忒:差錯,差别。帛書此字為弋頭下貝)
【這句話的主語是啥?可以肯定不是要求我們平民的。主語分别是:當權者、執政者、能左右時局的社會精英,或是以上所有人士和由他們組成的團體】要制訂天下人共同遵守的言行準則(為天下式),所有人在任何時候都必須嚴格遵守它(恒德),任何人在任何時候都沒有特權(不忒)。
恒德不忒,複歸于無極。
如果所有人在所有時候都能遵守道德準則(恒德),沒有特殊的法外之人和法外之時(不忒),這樣天下就能回複到(複歸于)沒有高【也就沒有低】的平等大同狀态(無極。極:高處,高低),也就回複到可以長期和平穩定沒有止境的發展狀态(複歸于無極。極:極點)。
【字意參考】
極:1,脊檩,房脊。引申為:最高處。2,盡頭,極點。引申為:到極點。3,最,非常。4,标準,準則。5,疲乏,疲勞。《漢書·王褒傳》:匈喘膚汗,人極馬倦。6,通“亟”。急。《荀子·賦篇》:出入甚極,莫知其門。
樸散則為器,聖人用則為官長。夫大制無割。
把未經加工的原木(樸)分解開來(散)經過加工就能做成各種器具(則為器);聖人被任用(聖人用)就可以成為官員或首領(則為官長)。
建造大的建築物或制作大的器具并不分割原木(大制無割);良好的社會制度并不對人的思想觀念和地位進行分裂,各種思想觀念共存,在制度面前和人格上人人平等(大制無割);理想的制度下沒有政治、軍事、經濟和地域的割裂(大制無割)。
【字意參考】
制:1,裁制,制作;加工。也引為寫作。2,禁止,遏制。《尚書·呂刑》:制以刑。引申:控制,掌握。《荀子·天論》:從天而頌之,孰與(哪裡比得上)制天命而用之。3,規定,制定。《禮記·明堂位》:制禮作樂。4,規章、制度。5,帝王的命令。6,規模。範仲淹《嶽陽樓記》:增其舊制。7,古代的長度單位。一丈八尺為一制。
割:1,用刀切斷、截下。也特指切肉,宰割,2,分割,劃分;割去;割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