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平凹是我們當代著名的作家,前一陣子諾貝爾文學獎将要揭曉的時候,他還作為熱門候選作家出現在大衆的視野當中。大家可能都知道,寫這個人好寫,但是如果口頭談論起來就頗有些難度了。
究其原因,還是他名字中“凹”的讀音的問題,在我們的常識中,這個字讀作āo,但是我們常常在一些公共場合或者官方場合中聽到别人包括賈平凹本人都将其讀作wā。
為什麼呢?明明《新華字典》裡“凹”這個字隻有“āo”這個音,憑什麼讀到他的時候就要改成“wā”呢?
- 本尊解釋:小名演化而來
現在最權威的解釋也就是賈平凹本人的解釋:
賈平凹姓賈,名平凹,無字無号;娘呼“平娃”,理想與通順,我寫“平凹”,正視于崎岖,一字之改,音同形異,兩代人心境可見也。
意思就是說他小時候的小名叫做“平娃”,在陝北地區,很多農村為了求孩子好養都會給孩子取一些很簡單,很樸實的名字,類似于“x娃”就是典型的一種。
然後又說自己長大了覺得這個名字不太具有“文學性”,并且也不太通順,正好“凹”字與“娃”字讀音相同,而且“平凹”還有“克服困難”之意,所以索性就将“平娃”改成現在的名字。
那麼大家又要提出疑問了,為何“娃”會和“凹”同音?當然是因為當地陝西地區的方言是這麼念。那有的人就開始不服了,為什麼他們的方言念wā,我們的普通話也要跟着念wā呢?
其實我覺得,這并不是一個橫向的地區方言問題,而是一個縱向的古今發音問題。
- 深入考證:方言還是古語?
我們在查閱資料的時候,發現第六版的《現代漢語字典》中“凹”字增加了“wā”的讀音,由是産生了一個大膽的猜想:在某一段時間内,“凹”字确實是又“wā”的讀音的,那麼,剩下的任務就是找曆史上的“凹”字在那個時期有此讀音,又是怎麼演變的呢?
要想了解一個字在古代的讀音如何,字義如何,第一步就是查《康熙大字典》,這部著作是康熙年間皇帝下令命人編修的,可以說是古代字書的集大成之作,引用了諸多中古時期的字書,我們可以以此為起點來順藤摸瓜。
《康熙字典》引《唐韻》中對其解釋說“烏洽切”,即念wā。引《集韻》中對“凹”字讀音的另外一種解釋,即”於交切“,此時也就是念”āo“。
《集韻》10卷中對“凹”字還有有這樣的解釋:“ 窊也”。而其對“ 窊”字的讀音解釋為“烏化切”(wā)。同時期的韻書重修《廣韻》5卷中對“ 窊”字的讀音同樣解釋為:“烏瓜切”。所以我們可以認為《集韻》中的“凹”字也有“wā”的讀音。
《唐韻》是唐朝時期的一部韻書,現已經失傳,《康熙字典》中的解釋應該可以說明唐朝時期”凹“字還隻有“wā”的讀音。而《集韻》和《廣韻》都是北宋時期編修的韻書,說明北宋時期這是一個是一個既念“āo”又念“wā”的多音字。并且這種讀法一直保留到了康熙年間。
但是這中間已經發生了一些微妙的變化:宋朝至明清的許多字書,如《類篇》,《字彙》,《正字通》中對“凹”讀音的解釋大都隻是“於交切”,“烏高切”,也就是他們隻記載了“āo”這一個音,說明從唐以後,”āo“音逐漸變為強勢音,”wā“音已經變得不很重要了。
可見在讀音上已經為其讀”wā“找到了根據,那麼意義上呢?
上文我們提到有字書将“凹”字解釋為“ 窊也”,那“ 窊”字又有什麼含義呢?
《康熙字典》與《王力古漢語字典》中對” 窊“的解釋中都有”下凹,下陷“的含義,可見” 窊“字與”凹“字意義是相通的,在古代很可能兩個字是通用的。在古代,兩個字意義相通,其讀音往往也就相近,這兩個字是比較符合這個規律的。
此外,我們注意到《漢語大詞典》以及《漢語源流詞典》中中對”凹“字讀”wā“時的解釋為 ” 同’窪‘,用于地名“。由此觀之,這兩個字可能也存在一定的額關系,不過這并沒有在古代的一些字書中找到根據,所以隻能從象形的角度來進行剖析。
從字形演變的角度來看,”凹“和”窪“還真有一些淵源:在《象形字典》中我們查到:”圭“,既是聲旁也是形旁,是“蛙”的省略。加上三點水表示水中有蛙,意即存水的窪地時間長了都有了青蛙。造字本意即”山間積水有蛙的低凹地“。既然能夠積水,必然說明此地地勢低,也就是“凹”字所表示的“下凹”之意。
二者意思相近,可能在曆史上某一時期二者也是相互通用的,所以讀音相近也不足為奇,不過對此已無法進行考證。
- 雜言:陰平還是陽平?
明白了“凹”字讀音與意義發展的淵源,我們就來解決下一個問題。賈平凹先生說他小名為“平娃”,後來改為“平凹”,是聲音相同,如我們上邊所說,已經确定“凹”字有“wā”的音了。但是還有一點疑惑,“娃”的聲調是陽平,也就是我們說的二聲,而“wā”的聲調是陰平,就是我們說的一聲,這又該如何解釋呢?
其實古代語音的變化是非常複雜的,上文隻是将“烏化切”和“烏洽切”籠統地歸為“wā”,其實真正的讀音應該是去聲,之所以在聲調問題上不那麼細緻是因為聲調極易發生變化,它會受到地域因素的影響,甚至會因人而異。
比如一些地方的方言系統整個就是普通話的聲調變體,我想比較突出的就是河南方言,網上流傳的“河南人念馮紹峰就是倒過來念這三個字”,其實說的就是河南方言中的聲調問題。
還是回到“凹”的聲調上來,這也許就是陝西地區方言的特點,既然普通話中人們都習慣念陰平聲,那我們覺得還是念陰平聲比較好。
- 結語:抛磚引玉之詞
以上就是本人關于賈平凹先生名字讀音的一點想法,我曾見過很多人說為什麼賈平凹那裡的方言念什麼我們就念什麼,不應該按照普通話裡面的念嘛?
其實本沒有人逼迫我們必須要念什麼,我們想怎麼念就怎麼念。但是賈平凹先生說念“wā”的确是有其道理的,不隻是方言原因,還有一些曆史文化原因,是與語言的古今發展有着密切聯系的。
關于這個問題曆來有很多人論述,今天我們隻是從文字語音流變的角度予以解釋,渴望大家提出更加有理有據的解釋。
如有謬誤,請不吝賜教。
主要參考文獻:《康熙字典》,《集韻》,《廣韻》,《玉篇》,《漢語大詞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