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或多或少有過這樣自我意識羁絆的煩惱:
在發言場合不敢提出自己的意見,或者演講顫顫巍巍。
但是在家裡一個人的時候卻思維清晰無比。
這些現狀大多源于自我意識過剩。
擔心自己的發言被否定,害怕自己表現糟糕。
如何處理這樣的現狀呢?
把自己的執着轉換成對他人的關心,建立共同體感覺。
這可以從三個方面去提升:
自我接納、他者信賴以及他者貢獻。
01.
自我接納
重要的不是被給予了什麼,而是利用被給予的東西。
我們無法丢棄也無法更換“我”這個容器,
重要的是如何利用被給予的東西(水、彈珠、流沙……)去改變“我”的看法。
這裡就不得不提到自我肯定和自我接納了。
假設你考試拿了60分,你會怎麼選擇呢?
自我肯定是達不到100分,
卻在心裡暗示自己“我能行”,“我很強”,這是對自己撒謊。
“這次考試隻是運氣不好,真正的我能考100分”
自我接納是隻得了60分,
卻在心裡想如何提升現在的分數,坦然面對現實。
“這次考試隻拿了60分,我還有哪些地方可以提升的?”
這個方向有點像積極歸因。
把考試失敗歸因于外部環境,如自己不夠聰明,或者運氣不好,則會自暴自棄;
把考試失敗歸因于自身不足,自己不夠努力,則逐漸提升;
簡而言之,課題分離是分清“能改變的”和“不能改變的”,
自我接納則是在這個基礎上,關注“自己能改變的”,不去關注自己“不能改變的”。
02.
他者信賴
我信任你,這跟你無關。
在講他這信賴前,我們做一下區分:
什麼是信用?什麼是信賴?
信用是你之前所做的事情積累的結果:
支付寶芝麻分高,商家願意提供免押金服務;
征信良好銀行願意放更多貸款;
而信賴則是相信他人的時候不附加任何條件,
沒有足夠構成信用的客觀事實也依然相信,即無條件的信任。
這或許會颠覆既有的想法。
無條件信任有時候會遭到背叛。
渣男、出軌、小三……
微博上刷一刷一堆這樣的信息,即使如此,還要無條件信任别人嗎?
答案當然是肯定的。
信賴的反義詞是什麼?
懷疑。
如果把人際關系建立在懷疑之上,懷疑他人、懷疑朋友、懷疑父母甚至戀人,
那麼你的生活處處都充滿懷疑。
在你選擇懷疑的時候,你看什麼都會懷疑,就像“疑鄰盜斧”。
家裡斧頭不見了,懷疑是鄰居兒子偷的,
結果看鄰居兒子走路、說話都像偷斧子的。
不久翻動谷堆時,發現斧子,
再看鄰居家兒子,感覺沒一處像偷斧子的人。
雖然一直無條件相信可能會對你造成傷害,
但是隻有選擇無條件地信賴,才能構建更深層次的關系。
至于被人背叛,該難過就難過,該傷心就傷心。
你無法改變被賦予的東西,但是可以選擇如何利用被給予的東西。
依舊是課題分離的角度,我信不信任你是我的課題,
你選擇背叛或者加深信任關系是你的課題。
如果不想跟對方搞好關系,那麼就剪斷這段關系,而剪斷關系是你的課題。
03.
他者貢獻
人是很在意歸屬感的。
要想獲得歸屬感必須把他人看作夥伴,
而要做到視他人為夥伴就需要自我接納和他者信賴。
當自己感覺對他人有價值的時候,才會覺得自己有“價值”。
對他人給予影響,做出貢獻,這就是他者貢獻。
很多有錢人,已經賺到了一輩子都花不完的錢,為什麼還要待在崗位不退休?
很多新興老人,為什麼不想好好養老,而是繼續學習?
因為為他者貢獻能獲得“可以在這裡”的歸屬感。
就像小時候第一次給家裡洗碗,
那個時候會覺得我對“父母”是有用的。
而不是産生抱怨:
為什麼是我來洗?
為什麼我要來做這個?
在為他者貢獻的過程中,
逐漸建立共同體感覺。
我個人覺得這個跟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的“成長性需要”有關。
即滿足了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後,
向着愛與歸屬、尊重和自我實現的成長性需要邁進。
這三個方面形成了一個閉環。
正是因為“自我接納”才不懼怕被人背叛,才有無條件相信做到“他者信賴”;
正是因為“他者信賴”才願意把他人當做夥伴,做到“他者貢獻”;
正是因為“他者貢獻”才會感受到價值,體會到“我對他人有用”進而接受真實的自己,做到“自我接納”;
這種閉環無疑加深了自己的幸福感。
好了,本期我們就到這裡咯~
咱們下期再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