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江之畔,璞石無光,千年磨砺,溫潤有方。古人愛玉是喜愛玉溫潤堅韌的性情,而玉光潔有質感的外表又有誰不為其折服呢?
文物界的玉器們各有千秋,或作為禮器遺世獨立、或作為文玩曆經風霜、亦或作為配飾畫龍點睛,它們在文物界占有一席之地,獨領風騷。而博物館裡的疑難雜字又怎麼能少得了龐大的玉器家族呢,今日玉中尋字,一起來豐富我們的逛展文字庫吧。
一、玉瑗yuàn
是什麼
瑗,讀作yuàn,是一種古玉器,器形扁圓,身有大孔。作為玉中的老前輩,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了瑗的身影,到戰國時期,其身多紋飾,更加精美。
與玉瑗相似,玉環、玉璧的器型亦扁圓、身有孔,所以常常被人誤解它們都是一件東西,形似而神像,也難怪讓人不解了。
這讓人迷惑的玉器無非是孔徑和器體的比例問題,事實上,古人在造器物時對此并沒有明确的規定,孔徑和邊的比例并非是固定的,到底是瑗還是環、璧,還需要大家去博物館探索發現哦!
它的故事
玉瑗到底是用來做什麼的呢?一方面,可以作為臂飾,類似于後來的手镯,多出現于新時期時代到先秦早期;瑗不僅有它精緻小巧的一面,而且還充滿了曆史感,這也是其另一個功用,即作為禮器出現。
戰國谷紋玉瑗
安吉縣博物館藏
《荀子·大略篇》曾提到瑗為玉器之名:“聘人以圭,問士以璧,召人以瑗,絕人以玦,反絕以環。”
召人以瑗,說的就是玉瑗可以作為地位高者召見地位低者的信物,一旦見到玉瑗,就得趕緊去參見召見者。
春秋蟠虺紋玉瑗
浙江省博物館藏
而問士以璧,則是地位較低者向地位較高者贈送的禮器,也是其忠誠和禮敬的表達,玉璧也因此象征着權利和禮制。玉環則更有意思,反絕以環,則表示召回絕交的人,也代表着修複破碎的關系,是一件頗有和諧意味的器物呢。
二、玉觿xī
是什麼
觿,讀作xī,從其構字的偏旁來看,不難看出這是一件與角相關的器物。玉觿,又叫角形飾、玉牙等,是一種角形的玉器,上端粗大,有的有孔,下端尖銳。
春秋雲紋玉觽
紹興博物館藏
看起來很複雜的字,其造型卻簡單,觿音同犀,以後如果見到這個字,可以想想那隻頭上有犄角的犀牛哦,你記住了嗎?
它的故事
是頭發上裝飾的玉角?還是尖銳的武器?其實都不是,《說文解字》有說到:“觿,佩角,銳端可以解結。”玉觿流行于商代,最初是古人用來解繩結用的,仿制的就是原始社會時期的獸牙,随身配帶不要太方便。
戰國玉觿
安吉縣博博物館藏
《詩經》有記載:“芄蘭之支,童子佩觿。雖則佩觿,能不我知。”童子即便佩戴了觿,其心智不成熟也并不能了解女子的心意。
佩戴觿,是成人的标志,難道不也是一個人有責任有擔當的體現嗎。事實上,玉觿的實用功能在後來已經逐漸演變成具有象征意義的物件,古代帝王貴族們就喜愛佩戴玉觿。《說苑》中說:能決煩亂者佩觿,說明佩戴觿的人,也代表着有智慧,可以解決煩憂的人,帝王貴族佩戴觿,則更能顯示自己的才能和智慧。
我們中國古代傳統文化中對年齡段的别稱雅緻有趣,名目也很多,觿年,則用來指童年,大家還知道有哪些有趣的年齡段别稱嗎?
三、玉璏zhì
是什麼
璏,讀作zhì,音同彘,從璏的右半部分來看,彘(zhì)意思是豬,其甲骨文像是一個人射箭射向一隻豬。
彘字 甲骨文
古人常佩劍在腰間,就需要一個連接的器件,璏就是劍鞘上面的那個連接器。
它的故事
要說玉璏,怎麼能不提它所屬的“部落”玉劍飾呢?玉劍飾顧名思義,就是鑲嵌在劍上配飾的統稱,古人将這種劍稱為玉具劍,聽着就有一種華貴雍容之感。玉劍飾始見于春秋晚期,盛行于戰國和兩漢,到了明清時期,出現很多仿制品,多作為文人雅士的賞玩之物。
玉劍飾大緻可分為四個部分,上部為玉劍首,其稱謂較為固定,其他三部分說法不一,如有玉劍格、玉劍璏、玉劍珌。
玉劍飾示意圖
圖片源自網絡
玉劍璏就出現在玉具劍劍鞘的上部,起到固定劍的作用。
東漢玉劍璏
浙江省博物館藏
在呂大臨所著《考古圖》等書目中均認為璏就是劍鞘上的劍扣,一般鑲嵌于劍鞘的上半部分,為長方形,頂面微微拱起,兩端下卷,而背面會雕琢出一個中空的長方形,用來配繩連接腰帶。
四、玉珌bì
是什麼
珌,讀作bì,和玉璏一樣,是劍鞘上的一種配飾,《說文解字》有雲:“珌,佩刀下飾,天子以玉。”玉劍珌,一般配在劍鞘或刀鞘的最下端。玉珌流行于戰國秦漢時期,其外形是扁長的梯形,中部較厚,邊上逐漸變薄。
戰國紫石劍珌
浙江省博物館藏
劍珌早期素面無紋,直到戰國晚期才有了卷雲紋、獸面紋的紋飾,漢代的劍珌紋飾多為螭(chī)紋。不過劍珌就不像劍璏那麼幸運可以被人握在手上了,因為其鑲嵌的位置,就決定了劍珌必然常常被磨損。
明玉珌
浙江省博物館藏
無論是玉劍璏,還是玉劍珌,作為劍上的一種裝飾品,都體現出了古代工藝的精湛和古人對生活的追求。《白虎通義》中将君子需要佩帶玉器這種事,比作“若農夫佩其耒耜,工匠佩其斧斤,婦人佩其金鹹镂”,佩玉成為古代君子所追求的必需品,也彰示着上層階級的尊貴自斂。
結語
如果說,劍是金戈鐵馬、烽火狼煙的鋒芒,那這些劍上的配飾,則是動蕩江湖中的一絲溫潤。玉之溫潤,各色形态,源源流淌在中華傳統文化中,成為現在博物館中的精品,觀之則幸之!第六期的博物館生僻字,你都掌握了嗎,最後,小編還要問一句,瑗觿璏珌還記得怎麼讀嗎?
參考文獻:
1、梁瑞雪:《漢代玉具劍劍飾簡析》
2、黃誠:《漢代配飾玉玉佩玉思想研究》
來源:浙江省博物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