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每日頭條
/
健康
/
生孩子的身體損傷
生孩子的身體損傷
更新时间:2024-11-28 09:48:38

又是一年母親節。今天出門,大概會看見不少地方賣康乃馨。我們的文化傳統中并沒有像母親節這樣一個表達愛的節日,我們強調更多的不是“愛”,而是倫理和綱常。

在這種文化結構中成長起來的家庭,親子關系更多與責任和義務綁定。每一個具體的家庭角色,都會受到規束的壓力,個體自由在這種環境下是沒有多少存在空間的,你能想象一個女性,在保守的文化環境下,說自己不願意要孩子嗎?但凡有此出格言論,請等待來自公婆乃至自己父母,以及七大姑八大姨的言語反擊吧。

然而社會發展已經為生育自由提供了一絲可能,女性開始思考自己能否承受生育帶來的代價。近幾年來講述生育風險的文章接二連三地走紅網絡,大段大段關于身體傷害的描述以及可怕的身體部位配圖,撕破了某些有關孕育後代的美好謊言。

你是否了解這些生育傷害呢?在了解生育傷害後是否還願意成為母親呢?本周我們在微信上進行了征集(知道生育會帶來的身體傷害後,你還願意當媽媽嗎?| 征集)。後台顯示共回收了309份問卷(其中包括13份男性填寫的問卷,我們設置了男性回答的問題)。每位受訪者的故事和想法都值得傾聽。成為母親意味着付出,同時也意味着犧牲,我們的母親孕育我們,都付出了怎樣的代價?

生孩子的身體損傷(知道生孩子的身體傷害後)1

動圖來自Giphy網站。

整理撰文 | 榕小崧

TOPIC 1

生育傷害

在征集文案發出的當日,我們的後台收到了一條留言:

如果此文穿越三十年前,讓小編的媽媽看到會怎樣?(微笑)

留言者或許是想表達,讨論身體傷害與生育自由問題,是在扼殺自己的存在。誠然,在科技發展到人造子宮生育普及之前,我們每個人的出生都依賴于母親的辛苦付出,然而孕育後代的責任是否每一個女性都必須承擔呢?

回到三十年前,對于很多女性來說,即使告訴她們生孩子可能會造成的身體傷害,她們也不會放棄生育。因為生育對她們來說更多是一種任務而不是選擇。如果放棄,她們可能會被丈夫抛棄,會失去經濟來源,會得到來自鄰裡鄙夷的目光……所幸的是今天,部分女性已經有能力将生育視為一種選擇。那麼在做選擇之前,知道生育可能對身體帶來的影響,難道不是每個女性都擁有的權利嗎?

不知道你有沒有聽過身邊人這麼說,身體哪裡哪裡不舒服,生個孩子就好了。可是對身體的負面影響,卻沒有人告訴我們。

| 生育身體傷害征集結果

問卷中我們詢問了有過生育經曆的女性都曾經受到過哪些身體傷害,以下是該問答題的詞頻分析結果。

生孩子的身體損傷(知道生孩子的身體傷害後)2

生育傷害問答題詞頻分析

生孩子的身體損傷(知道生孩子的身體傷害後)3

動圖來自Pinterest

@問卷16:1.當時難産差點死掉。2.生了巨大兒,得了糖尿病。

@問卷38:不能久站,站久了腰疼。漏尿,一咳嗽就漏。眠淺,一有動靜就醒。哺乳期的乳腺炎讓我生不如死,痛,發燒。難産。

@問卷41:生理性傷害:胎兒過大,側切。咳嗽時偶爾會漏尿,漲奶堵奶,妊娠紋遍布小腹,胸部變形,臉上長滿色斑。心理性傷害:産後暴躁症,失去自由。

@問卷51:肚子上的疤痕,生産時的疼痛和無尊嚴感 。

@問卷72:剖腹産後的疤痕一到陰天下雨就又疼又癢;咳嗽、噴嚏時會有尴尬的事情發生;身材嚴重變胖變形……

@問卷82:因為前置胎盤,保胎躺了一個半月。不知道會不會胎死腹中,做好了引産的準備。後來有胎動了,喜極而泣。因為必須剖腹,術前準備很痛苦。然後手術過程中,巨疼,麻醉師說已經是最大量了,再多麻藥會對胎兒造成傷害,讓我挺着。全程流着淚,孩子什麼樣都沒看清。之後哺乳,上面乳頭疼,下面刀口疼。現在孩子十八歲了,低頭洗頭發時,肋骨下懷孕時被拉傷的肌肉還會疼痛。

@問卷89:陰道側切,反複乳腺炎,乳頭皴裂痛不欲生,生完一年後還有腰痛症狀,腱鞘炎,畏冷,臉色發黃,二胎以後明顯的大腦反應遲鈍,可能是缺覺原因。

生孩子的身體損傷(知道生孩子的身體傷害後)4

動圖來自Lowgif

@問卷116:漏尿,痔瘡,好幾年不能睡整覺,無法工作。

@問卷123:産後無法直視的側切和撕裂,必須使用開塞露的便秘,上大廁時痛苦的痔瘡,比生孩子還痛的堵奶,可怕的妊娠紋!

@問卷204:孕期妊娠紋,骨痛,抽筋,尿頻 孕期開始到孩子出生後一直睡眠差, 生産疼痛,陰部二度撕裂,外陰肛門痛一個月,漏尿, 喂奶乳頭破損,堵奶結塊, 抱孩子腰背痛 整天帶孩子抑郁情緒差。

@問卷224:寶寶頭圍大,在孕後期造成恥骨分離,行走起身都痛,行動不便;也是因為頭圍大,做了剖腹,人生第一次手術;産後血塊排出不暢,護士戴手套伸手進陰道疏通三次,每一次痛得不想再生為人。

@問卷227:孕吐六個月到抑郁,膀胱無力,腹直肌分離、腰痛、大腿骨什麼東西撕裂,經常發炎。

@問卷270:大出血後手術對陰道内壁産生永久創傷,神經受損,四年了還是時而作痛,并未影響夫妻生活質量。

@問卷279:挨了一刀,腰疼,肚子長肉,膝蓋沒力了。

生孩子的身體損傷(知道生孩子的身體傷害後)5

部分問卷回答表示受到的傷害較輕,或者沒有受到身體傷害——

@問卷18:陰道輕度撕裂吧。

@問卷28:沒有什麼明顯的傷害。

@問卷65:無。

@問卷281:身體傷害談不上,但對身體有影響是真的。 懷孕時吃過一些調理身體的藥,可能含有激素,導緻身體肥胖,如今孩子都幾歲了,身上的肉仍舊很多,即使試過運動和節食。 孩子是夜貓子,經常半夜才睡覺,我長期熬夜現在身體也處于亞健康狀态。 唉,一言難盡呐。

生孩子的身體損傷(知道生孩子的身體傷害後)6

生孩子的身體損傷(知道生孩子的身體傷害後)7

雖然從數據看,生孩子的危險已比以前降低了很多,但不幸還是發生在了一些孕媽身上。從地域上看,西部一些縣城的産婦死亡率水平仍然很高,孕産婦死亡率較低的區縣幾乎都集中分布在中國的東部和東南部。(圖片來自新京報有理數欄目)

TOPIC 2

了解生育傷害後,你還願意當母親嗎?

這個問題不管有沒有生育過皆可回答,我們來分别看看已育者和未育者的答案。

總體來說,已育者中,願意生育者居多。願意生育的理由包括:養兒防老抵禦風險、養育孩子快樂多于痛苦、生育是自然規律、有了孩子以後生活有目标感。

未育者中,不願生育的居多。理由包括:怕疼、動力不足、怕找麻煩、自己都照顧不好自己、婚育影響工作前程等。

| 已育者 |

(1)不願意

@問卷38:說實話不願意。沒有親身體驗過這些傷害就說生育是順理成章的過程的人,都是站着說話不腰疼。(已受傷害:腰疼、漏尿、淺眠、難産等)

@問卷112:比起生育帶來的傷害,更可怕的是寶寶出生之後的一系列事情。(已受傷害:陰道松弛、産後抑郁)

@問卷168:如果先知道這些,以及會無人分擔,體諒之後的辛苦艱難,我大概率選擇放棄生育。因為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極度的疲勞,抑郁,等負面情緒,和嚴重的疲勞帶給了我很不好的人生感受。(已受傷害:抑郁、腰椎病、風濕)

(2)半自願

@問卷156:不願意,但是最終還是會。因為從沒想過要丁克。 (已受傷害:側切,痔瘡,輕度乳腺堵塞等)

@問卷224:半自願吧,從小到大被洗腦慣了,人生有了小孩才完整。(已受傷害:嬰兒頭圍過大導緻恥骨分離,剖腹産)

(3)願意

@問卷69:願意。沒懷孕前我是堅定的不孕者,懷孕後忽然就變成了一個堅定的母親。知道他在我身體裡的那一刻。我知道我沒有任何權利阻止這個小生命來到世界上。為了保胎,離職,學習新的知識,改變自己的習慣和性格,放開自己曾經固執以為要幹一輩子的工作。如果把孩子當累贅,我可能不會收獲全新的自己。而把孩子當機會,我發現生命可以無限拓寬。(已受傷害:腰椎損傷,剖宮産疤痕體,産後抑郁等)

@問卷72:願意呀!因為孩子是我跟最愛的人的結晶;而且孩子時常讓我體驗到意想不到的驚喜、愛和成長……(已受傷害:剖腹産後的疤痕一到陰天下雨就又疼又癢等)

@問卷82:那時的資訊沒有現在發達,對生育帶來的身體和精神上的了解的不是太多。不過如果知道這麼多,也想生,因為我知道人生不會按你的計劃一步一步的走。包括生孩子的死亡,就算坐在家裡也會禍從天降,人生就是在賭。不管有多少可預料不可預料的傷害,我都希望有自己的孩子。(已受傷害:剖腹産等)

@問卷90:願意。沒啥原因,周圍人都生,自然規律。(已受傷害:肚子上有贅肉)

@問卷167:還是會願意,第一次懷孕流産做清宮術的時候,手術同意書寫着有可能不能再次懷孕的時候我字都不敢簽。有孩子以後,人生處處是目标,不會漫無目的過一生。(已受傷害:胎位不正,剖腹産手術,肚子一道疤等)

| 未育者 |

(1)願意

@問卷4:願意吧,家裡人給的壓力啊。

@問卷46:願意。 我人生的信條就是去經曆。希望經曆一些苦痛,并從中得到體悟。

@問卷47:願意,因為我相信我能找到一個值得我這麼做的伴侶。

@問卷50:願意,哪怕會有各種未知的風險,生育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帶來一個新生命,有無限種可能與希望,這個過程讓我覺得很酷。

(2)不清楚

@問卷49:不确定,因為我父母對我很好,他們很希望我有孩子。

@問卷83:不排斥生育,但不覺得生育是人生的必需。

(3)不願意

@問卷5:不願意。因為恐懼可能性的自身傷害,擔憂無力承擔寶寶的健康成長。

@問卷19:不願意。雖然各種傷害各有各的概率,但是不生的話因生育導緻損傷的概率就是零,那我為什麼要拿自己冒險?

@問卷27:即使在不了解這些傷害之前我已決定不做母親,因為自身經曆使我無法有信心能夠擁有或營建良好的親子關系,養不好不如不生。

@問卷61:目前來說不願意。生育帶來的傷害是不可逆的。而且我自認自己的基因沒有哪裡有着非得傳承下去不可的必要性。再加上現在小孩子受到傷害的新聞層出不窮,我覺得很不安全。我不敢保證能為我的寶寶提供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此外,我自己的性格也并不适合撫養孩子。

@問卷67:不,不婚不育保平安,機會成本(求學求職晉升)。

@問卷78:不願意,我有權利生育,成為偉大的母親,也有資格懦弱,對自己負責。

TOPIC 3

生育尊嚴

本次問卷調查獲得了13份男性填寫的問卷,我們在問卷中問他們如何看待女性因為生育傷害而放棄生育的問題,所有填寫問卷的男性都認為無可厚非。

女性應該詳細了解這些傷害,确定有能力去承受,才選擇是否生育。

這是個很嚴重的問題,而目前社會中很多人卻不以為意。大部分都用“别的母親都是這樣過來的”,“母親很偉大應該承受這些”等等給掩蓋了。往往是孩子成了主角,母親的訴求被忽略。

孕育的過程所帶來的痛苦和傷害不僅來自生理本身,也有來自家庭社會全方位潛伏的危險與傷害。女性在孕育和撫養嬰兒的過程中所承受的極大痛苦和辛勞并沒有為家庭社會充分地認識到,這也是導緻産後抑郁的一個重要影響因素。

心疼啊。

生孩子的身體損傷(知道生孩子的身體傷害後)8

大概會關注生育傷害問題的男性,已經能夠體察女性生育的痛苦了。但現實生活中這樣的男性僅占較小的一部分,大部分男性因為文化原因,要麼恥于談論相關的身體問題,要麼忽略妻子因為生育而所受的痛苦。這種現狀也成為了影響許多女性生育決策的因素。

“我不怕生育帶來的痛苦,但是我怕生得沒尊嚴。”

育後的女性經常會因為自己成為哺乳和養育的機器,沒有受到足夠的關愛而引發抑郁的症狀。問卷中有受訪者稱她生完孩子後,丈夫隻會看手機,而婆婆隻催着她什麼時候能下奶。全家關心的重心放在孩子身上,忽視了産婦目前的心理狀況。

這大概也是為什麼産婦生育之後,經常是由女方家的父母來照顧産婦和孩子的,女方的父母才最心疼受罪的産婦。前幾日看過一條微博,一個網友說她媽媽生她時發現是女孩難過地流淚了——

“為什麼是女孩啊……那她以後也得遭我受過的罪啊……”

在女性恐懼生育尊嚴無法得到保障的情況下,很多時候她們的生育自由,會受到來自多方的阻礙,問卷中顯示生育決策經常會受到丈夫、父母和公婆的左右。

“為什麼我生孩子,大家都去問我丈夫的意見?!”

@問卷105:我姐姐生二胎,我媽第一句話沒問産婦,也沒問别的,“生了個什麼”“兒子”,“啊啊,那就好,那就好,太好了”笑到嘴都合不攏,你姐姐是站穩了啊,她這麼說。

我姐嫁了個拆二代,不學無術,遊手好閑,但是家裡有錢啊。第一個孩子,男孩,七個月,婆婆指使她做家務,掉了。第二個女孩,沒辦酒。所有人都飛快地催她再生,女兒兩歲就生了這個金疙瘩兒子。

我是真的害怕,我姐躺病床上,大家都圍着兒子,所有人臉上如出一轍的心滿意足的笑容。

生孩子的身體損傷(知道生孩子的身體傷害後)9

全球孕婦抑郁症患病率與各年齡階段抑郁症患病率(圖片來自新京報有理數欄目)。

TOPIC 4

女子本弱,為母則剛?

在征集文案那條推送中,有讀者留言稱女性在生育之後能變得強大,但其他讀者對“女子本弱,為母則剛”的提法提出了異議。

@Mercury:為什麼非要說女子本弱?不生孩子的女性就不堅強嗎?女性就必須保持一個柔弱需要保護的形象麼?

@Karroy_茕兔:不同意下邊那個女子本弱,為母則剛。女子不弱,為其他也可以剛好麼!

@萌萌:“女子本弱”一句我也不喜歡,因為我本身就是一個女漢子,不存在弱不弱的問題。當媽之後也會哭也會崩潰,不過有家人幫忙關心,好很多。至于要不要孩子嘛,當然要,否則會遺憾終生。愛他,也愛他。看到老公在養育寶寶過程中的成長,看到寶寶的笑臉,還有什麼不值得呢。

但其實,女性有選擇弱還是剛的權利,她們可以選擇承擔傷害,也有自由選擇因為無力承擔而放棄。

總結

讨論生育傷害,不是在诋毀生育

做這樣一場征集的初衷,是想看看近段時間以來,屢屢引發讨論的生育“屎尿屁後遺症”,到底在多大程度上與人們的生育決策正相關或者負相關。

未生育者多數不願生育的原因好理解。未生育者通常比較年輕,對養老壓力還沒有太大的概念,自己都還沒有活出個模樣來,另一半在哪裡還不知道,哪裡還有心情想下一代的問題?這樣一來,生育身體損傷帶來的恐懼,會有較明顯的作用。而在知曉了生育代價後,自己更願意承擔未育的代價。

已生育者多數選擇接受成為母親,大概是因為感受到了當母親的快樂。雖然生育會給身體帶來不可逆的傷害,但對于部分女性來說,她們是願意付出、犧牲,從而換來一個當母親的機會。她們也有可能背負着生存養老的壓力,半自願地選擇生育。

生孩子的身體損傷(知道生孩子的身體傷害後)10

通覽問卷與征集留言之後,我想簡單說明以下幾個問題。

首先,多數者的存在不能淹沒少數者的想法。人類都會習慣性以己度人,以為跟自己有過相似經曆的就會有相似的想法。實際上想法是很多元的,同樣遭過生育罪的女性,有人願意接着生,有人不願意生或者後悔生。因觀點不同而彼此看不順眼或強制對方接受自己的觀點,都是不尊重生育自由的體現。

其次,诋毀生育本身,在現階段可能會助長厭女症。否定持傳統取向女性的激進觀點者,反對女性回歸家庭生育,仿佛成為母親就是在向舊制度投降。但生育是目前女性暫時無法擺脫的生理屬性,故诋毀生育等同于限制了女性的選擇,并将外部的兩性社會結構化矛盾轉移到了女性群體内部,客觀上可能會助長厭女症滋生。比如,如果所有人都認為生育會使女性“貶值”,那那些選擇生育的女性豈不是避免不了被排擠的宿命?

再者,讨論生育傷害,并不是在诋毀生育。不知道為何有人會将這二者等同起來,客觀地讨論某件事物的瑕疵,就一定是在反對它嗎?在選擇之前了解可能會帶來的全部傷害再做出決策,難道不是理所應當的嗎?

最後,生育決策是一個綜合的社會性議題。讓願意生育的女性,能夠有尊嚴地當上母親,還需要全社會的努力。關于這個話題,受訪者們比我更有發言權。以下是問卷中受訪者對生育期許的摘錄——

希望女性不是被“騙”着去生育

@問卷64:希望生育的傷害可以被普及,希望更多女性是在了解生育的風險以後主動選擇去生育而不是被“騙”着去生育。希望政府對生育女性的企業作出補貼或者減免稅收,以避免企業為了節約成本而越來越嚴重的性别歧視。希望在女性真正擁有選擇權以後,男性可以為了自己想有後代的願望而真正參與進生育這個過程中來,真正地“共同撫養”孩子,這樣的話,才會有更多女性願意生育吧。

@問卷309:本來對個人這麼有害又是為了整個社會犧牲自己的一件事,卻被這個社會集體忽視,然後反而被用來合理化更多的歧視(比如就業),還要不斷對受害者洗腦讓她們更好管教,這是典型的獨裁高壓侵犯人權。

選擇當父母要謹慎

@問卷102:這個世界上太多人不夠資格當父母,因為根本付不起養育生命的重大責任。我國的性教育方面簡直是空白。不管是堕胎的,意外懷孕生下來的,還有重男輕女的,或多或少在生活中還是都能遇到。目前的社會環境,在我覺得不适合一個孩子成長的時候,我是不會貿然把一個生命帶到世界上的。

@問卷305:母親在39歲生下我,長大之後我覺得她在用生命冒險,對自己和我都不負責任。父母并沒有想過我将面對的情況:他們将在我的青年時期就進入老年,而我什麼都沒有準備好。

中國女性為什麼恐育,看看社會配套設施吧……

@問卷69:生育是全社會的責任,而不單單是家庭更不應該是女性單方面的責任。

好出生率的國家一定是有諸多措施和機構可以平衡生育後的困難,而不是簡單的鼓勵多生或者少生。低幼保育機構,對母嬰友好的社會措施,以及對母嬰友好的社會環境,對育齡婦女友好的工作制度。而不是表面鼓勵生育,卻隻讓母親自己承擔所有育兒的責任與艱辛。

最簡單的有共享單車,可是我們見過大範圍的共享嬰兒車嗎?地鐵公交有适合嬰兒車上下的設施嗎?孩子饑餓需要母親不得不當衆哺乳時,可以不必當作一個話題在網上炒得沸沸揚揚嗎?商場可以有哺乳室有供嬰幼兒臨時托管的商場空間嗎?衛生間有母子間嗎?我們有育後指導和心理幹預嗎?我們有沒有對全民進行未成年人法的普及,年輕人是否知道一個孩子正常長大的正常情況?而不是随便孩子一哭鬧就被貼上去熊孩子的标簽,女人生育後會得到社會關懷而不是鄙視,我們看看那些生育率比較高的國家是怎樣配備這些設施的,再來讨論中國女性恐婚恐育的原因,可能會更客觀一些。

尊重母親,但不過分擡高母親

@問卷120:生育對于個人而言是基本權利,個人角度上看,生與不生都是個人選擇,他人無權幹涉更無權指責。從社會層面看,是資源,是維護社會基本運轉的基礎。對于女性而言,母親隻是她衆多社會角色中的一種而已,過分擡高母親的神聖地位或以此道德綁架女性,無論對于女性還是社會都是不明智的。什麼時候社會可以回歸到一種自然的态度來對待生育,或許此類議題就不會有存在的必要了。最重要的是女性要自我意識到母親這一身份的特殊而普通性,盡量避免在各種壓力下給自己增加不必要的壓力。

@問卷260:我希望每一個想成為母親的女人,都是在了解過生育的危害之後,依舊充滿愛地準備好迎接一個新的小生命,那是骨肉相連的親情。母親節到了,我更希望我國能夠普及無痛分娩。讓每一個即将當媽媽的人不用把過多的精力放在經曆生産的痛苦上,可以更幸福地當一個媽媽。

你知道你的母親為了生你遭了多少罪?

了解生育帶來的傷害後,你還願意當母親嗎?

本文為獨家原創内容。征集整理撰文:榕小崧;編輯:Vin;校對:薛京甯。未經新京報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歡迎轉發至朋友圈。

,
Comments
Welcome to tft每日頭條 comments! Please keep conversations courteous and on-topic. To fosterproductive and respectful conversations, you may see comments from our Community Managers.
Sign up to post
Sort by
Show More Comments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