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11月18日,2021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名單公告出爐。46歲的武漢大學教授宋保亮當選,是除45歲的北京大學樸世龍教授之外的本屆最年輕院士。如此年輕就取得了如此突出的成就,肯定非同一般。
宋保亮教授曾在2019年研究生開學典禮上分享了自己的一段小經曆。他說:1997年他研究生剛入學時,發現作為一名研究生非常自由,沒有老師天天盯着,有大量自主安排的時間,生活費也很充足,于是他也開始和其他同學一樣熱衷打遊戲。但他很快就覺得這樣不行,太虛度光陰了。為了把遊戲徹底戒掉,他把遊戲光盤扔掉了,把遊戲從電腦裡徹底删除,還在自己的書桌上貼了個字條:“每天看一篇文獻”。
這不禁讓我想起魯迅小時候的一個故事。有一天早晨,魯迅上學遲到了。先生批評了他。魯迅默默地回到座位上,在書桌上刻了個“早”字,也把一個堅定的信念深深地刻在心裡。從那以後,魯迅上學再沒有遲到過。别人說魯迅是天才,可他自己說:“哪裡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的。”
自律者,出彩;放縱者,出局。
二
一直記得小時候學的一篇古文。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貧,其一富。貧者語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缽足矣。”富者曰:“吾數年來欲買舟而下,猶未能也。子何持而往!”越明年,貧者自南海還,以告富者。富者有慚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幾千裡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貧者至焉。人之立志,顧不如蜀鄙之僧哉?
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人之為學有難易乎?學之,則難者亦易矣;不學,則易者亦難矣。這一段翻譯過來,就是:天下的事情有困難與容易的區别嗎?隻要肯做,那麼困難的事情也變得容易了。如果不做,那麼容易的事情,也變得困難了;人們做學問,有困難和容易的區别嗎?隻要肯學,那麼困難的學問也變得容易了。如果不學,那麼容易的學問也變得困難了。
自律的實質,就是樹立目标,然後立刻行動,不拖延,不間斷,把行動變為習慣,日複一日,持續行動下去,難的也就變容易了!
三
如何培養出好習慣?心理學上有著名的“21天法則”,即通過21天的正确重複練習,可以養成一個好習慣。為什麼至少要堅持21天?因為大腦構築一條新的神經通道需要21天時間。所以,人的行為經過21天以上的重複,可以形成習慣。但如果要形成穩定的習慣,則至少需要經過90天以上的重複。
新習慣的形成可以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1至7天。這個階段你必須時刻提醒自己注意改變,并刻意要求自己。因為你一不留意,你以往的壞毛病、壞習慣就會顯現,讓你又回到從前。你在提醒自己、要求自己的同時,也許會感到很不自然、很不舒服,這種“不自然、不舒服”完全正常,因為你要突破以往的所謂舒适區。
第二階段:7至21天。經過一周的刻意要求和練習,你會覺得比較自然和舒服了,但切不要大意。一不留神,你的壞毛病壞習慣卷土重來,又來破壞你,讓你回到從前。所以,你要繼續刻意提醒自己,要求自己,堅持下去。
第三階段:21至90天。這一階段是習慣的穩定期,通過持續的堅持和鞏固,新習慣慢慢地成為你生活的一部分。在這個階段,你已經不必刻意要求自己,就像你開車從家裡到公司,因為每天走,大腦已經自然而然地給你安排了一條路徑,你不需要意志的參與就可以自然輕松地做該做的事。當然,如果以往的壞習慣非常頑固,那你需要更長時間的堅持和行動,一定會形成新的好習慣。
蕭伯納曾說:“自我控制是最強者的本能”。對普通人而言,貪圖安逸,是本能;艱苦奮鬥,是本領。所有成功的人,無不擁有明确的目标和保證實現目标的自律。自律就是成功,自律必定成功。(圖片來自網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