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國演義》中,劉備非常善于哭,甚至有“劉備的天下是哭來的天下的說法。”然而在正史中,劉備并不是好哭的仁柔君主,他剛烈而勇敢,從不輕易落淚。正所謂“男兒有淚不輕彈,隻是未到傷心處”,劉備在正史中,實際隻哭了一次,而這一次他剛剛喪失了一位肱股之臣。
法正,字孝直,出身于名門之後。東漢大亂時,他避地于西蜀,成為當地領主劉璋的臣子。然而劉璋暗弱無能,實現不了法正的抱負。因此,法正與孟達、張松設計,引荊州劉備入主西蜀,實現宏圖霸業。
之後,劉備以幫助劉璋抵禦漢中張魯之名,進入西蜀。然而劉備很快與劉璋決裂,兩方發生激烈交戰。此時,法正早已背叛劉璋,投靠了劉備。
得到法正後,劉備終于步入了事業的頂峰。諸葛亮雖然名曰謀士,但實際地位卻是二把手,劉備出征,諸葛亮便要留守。因此,劉備在行軍打仗時,缺乏一位能給他出謀劃策之人。劉備戎馬一生、身經百戰,正面作戰自然是沒問題的,但在奇謀和戰術方面,卻有所欠缺,需要謀士提點。相比于善于戰略的諸葛亮,法正是戰術型謀士,總能給出關鍵性意見。
對于法正,劉備是相當欣賞的,對于諸葛亮來說,也同樣如此。和性格端正的諸葛亮不同,法正為人睚眦必報,有很多仇家。因此,有很多人向諸葛亮告狀,希望能懲治法正。然而諸葛亮卻堅定地說:
法孝直為之輔翼,令翻然翺翔,不可複制,如何禁止法正使不得行其意邪!”
諸葛亮的意思是,法正就像主公的翅膀,豈能因為這些小事謀害賢才?對于諸葛亮的大度,法正也十分欽佩。就這樣,諸葛亮主内,法正主外,劉備的事業終于進入了黃金期。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法正向劉備獻計,建議他立即攻取蜀地門戶——漢中。他準确地預測到,曹操内部已經發生了内亂,否則不會留下夏侯淵和張郃鎮守漢中,而不是直接南下西蜀。
劉備采納了法正的判斷,大舉進攻漢中。當時,劉備隻有一州之地,曹操在漢中的力量十分雄厚,守将又是勇猛的夏侯淵和狡猾的張郃。同時,劉備還面臨着一個更大的威脅——曹操随時可能來支援。要知道,劉備從未戰勝過曹操。
然而劉備在法正的建議下,采取反客為主之計,不顧後勤線被截斷的危險,冒險帶着大軍翻越崇山峻嶺,繞到夏侯淵背後的定軍山,在此安營紮寨!
夏侯淵見本方制高點被占,而且面臨東、南兩面夾擊的危險,因此他親率本部軍隊,與劉備争奪定軍山。其後,法正給劉備出了三條毒計:
首先,他讓劉備燒掉曹軍布置的路障,直接威脅曹軍。為防劉備下山,夏侯淵命張郃護東圍,而自己到南圍抵禦劉備。就這樣,有勇無謀的夏侯淵失去了張郃的輔佐,勢單力孤。
其後,法正建議,先猛攻張郃。很快,張郃便被劉備優勢兵力打得潰不成軍。為了支援張郃,夏侯淵又分出一半兵力支援張郃。
此時,夏侯淵部已經被嚴重削弱,法正在等待一個時機,一個徹底殺死莽夫夏侯淵的時機。果然,熱血上頭的夏侯淵竟隻帶400親兵修補路障。看到這裡,法正當即建議劉備:“可擊矣。”
随後,劉備擂響戰鼓,命黃忠居高臨下沖擊夏侯淵。夏侯淵猝不及防,被斬于馬下。夏侯淵戰死後,劉備奪取了大半個漢中。而此時,曹操親率的援軍卻姗姗來遲。由于劉備占據了地利,因此他得意地說:“曹公雖來,無能為也,我必有漢川矣。”
此後,劉備與曹操交戰,占盡了上風。然而刀箭無情,戰場上險象環生。劉備老兵之血發作,竟親赴前線指揮,箭矢向雨點一般射向劉備。法正見劉備危險,竟不顧自身安危,擋在主公面前。看到這裡,劉備急忙喊:“孝直,避箭!”但法正卻堅定的說:“主公都避箭,何況我?”劉備生怕法正重蹈龐統覆轍,趕緊說:“孝直,你和我一起退到後方吧!”
最終,劉備赢得了大戰,曹操灰溜溜地撤出了漢中。走之前,他還灰溜溜地說:“我自以為收羅了天下智謀之士,怎麼唯獨少了法正?”由此可見,法正為劉備奪取漢中之戰立下了頭功。
但在劉備奪取漢中不久後,法正卻因積勞成疾而去世,年僅45歲。很顯然,漢中之戰奪去了他全部的精力,直接造成了他的死亡。對此劉備痛哭失聲,一連哭了好幾天,這是劉備在正史中唯一一次哭泣。
其後,劉備慘敗于東吳陸遜之手。戰後,諸葛亮悲歎道:
“法孝直若在,則能制主上,令不東行;就複東行,必不傾危矣。”
其中,前面十個字最關鍵。在他看來,隻有法正能勸動劉備,甚至連自己都不行。隻有法正在,必不會讓劉備東伐孫吳。即使讨伐了孫吳,也不會敗得那麼慘,因為法正必能看破陸遜的詭計,甚至可以反敗為勝。
而這十字也道出了蜀漢滅亡的真因——缺乏人才。法正死後,竟無人可以頂上。而夷陵之戰的慘敗,也讓蜀漢喪盡精銳,從此一蹶不振,滅亡不過是時間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