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甯靜無以緻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冶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将複何及!
——《誡子書》
諸葛亮這篇文章裡,表達了甯靜很重要,可以修養身心,有利于學習知識,能明确并緻力于遠大的理想。甯靜有如此多的好處,那甯靜該如何解釋?“靜”表示靜止,與“動”相對;“甯”表示安心、平安之意。結合起來“甯靜”則表示平靜、安靜:内心要不急不躁,保持平靜,并且要安心,即不要被不良的念頭所牽制而感到不安。這麼一解釋大概就清楚了,但是如何做才是重點。
來自 MorningRocks
《大學》裡說:“知止而後能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解釋是 知道了自己的方向、使命,然後才堅定目标,堅定目标後才内心甯靜,内心甯靜才安穩不亂……這裡内心甯靜是源于自己有堅定而明确的方向,但實際上你方向不明确時該如何靜呢?
在工作和生活中,“動”是經常的,我們的“心”會随着“動”而轉,而且“不動”,心也會轉。我們的心會随着事情而産生不同的念頭,這些念頭來來去去,無休止,絕對靜止是不可能的,那甯靜的“靜止”之意便不符合了,而是要側重于内心的安定。内心的安定要求不被這些念頭牽絆住,則需要不執着于念頭,即《金剛經》裡的“應無所住”,達到了心安的狀态。所以,第一點就是要保持内心的平和,不執着于念頭。
如果你非常忙碌,甚至沒有一刻可以停歇的時間,雖然你内心平和,但是機體處于超負荷的狀态下,未必能保證你内心的平和,就如同一個身體虛弱的、無節制消耗精力的人,它是很難達到内心甯靜的,因為他會把身體搞垮了。因此,第二點要求要保證身體的健康。甯靜的“靜止”之意在這裡就有其作用了。在内心平和的狀态下,軀體的靜止狀态可以恢複你的精力。比如,假如你特别虛弱的時候,靜坐一會再起來活動,你都可以感到有精神了。當忙碌的時候,我們選擇适當的休息,則可以恢複精力。總之,讓身體充滿精力的習慣或方法,都是可以幫你達到甯靜的狀态。
要達到“甯靜”,要求我們要有健康的生活習慣,以保證自己的精氣神充足,而且還必須要有平和的心态,不執着于生活的欲念。冥想、靜坐等也可以讓你達到甯靜的狀态。
至于不執着于“欲念”,有如 誡子書所言的“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的積極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