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麥和加拿大圍繞北極圈的領土争議即将畫上句号。
當地時間6月14日,加拿大政府和丹麥政府在加拿大首都渥太華達成一項邊界協議,确定一塊雙方長期存在争議的領土,即漢斯島的歸屬。
根據協議,兩國已經同意平分漢斯島的所有權,新的邊界将沿着一條天然的峽谷從北到南将該島大緻分成兩半。BBC指出,該協議将由兩國議會批準後正式簽署,屆時丹麥和加拿大将建立世界上最長的一段國家間海上邊界,長達3882公裡。
這一協議的簽署也将标志着兩國圍繞漢斯島近50年的争議糾紛終将結束。值得注意的是,不少媒體都将此次争議糾紛戲稱為“威士忌戰争”(Whisky Wars),因為在長達半個世紀的時間裡,兩國人紛紛登島插旗,并埋下各自國家的特色酒,宣示對漢斯島的主權。
據美國政治新聞網站Politico報道,在儀式上,加拿大外交部長喬利和丹麥外交大臣科弗德還交換了幾瓶酒,以此紀念這一傳統。
充滿着酒瓶子的漢斯島
處在争議中心的漢斯島位于加拿大努納武特和丹麥格陵蘭島之間,面積約為1.2平方公裡,距離北極點1100公裡。該島以格陵蘭探險家漢斯·亨德裡克的名字命名,亨德裡克1853年參加了對該島的首次探險。
漢斯島荒蕪、無人居住,暫無已知有價值的礦藏儲量。但就是這樣一個小島,讓丹麥和加拿大吵了近50年。
1973年,丹麥和加拿大同意在格陵蘭島和加拿大間的納雷斯海峽建立一條邊境線,但在具體劃分海峽中部漢斯島的主權歸屬上,難以達成一緻。BBC指出,由于兩國都距離漢斯島18公裡,因此他們都可以根據國際法主張對漢斯島擁有主權,最終他們決定暫時擱置争端,等到晚些再解決。
這一等未等來具體的解決辦法,反而開啟了一場近似惡作劇式的紛争。
1984年,加拿大率先采取了大膽的行動,在漢斯島上部署了軍隊,插上象征加拿大的楓葉旗,在他們離開之前還專門埋下了一瓶加拿大威士忌,以宣誓所有權。
當時的丹麥格陵蘭島事務大臣不能容忍這種挑釁行為,幾周後動身前往漢斯島,用一面丹麥國旗和一瓶哥本哈根最好的杜松子酒将加拿大的象征物替換。不僅如此,大臣還留下了一張紙條,上面寫着“歡迎來到丹麥”。
資料圖,格陵蘭島伊盧利薩特。圖/視覺中國
于是,“威士忌戰争”開始了。據美國廣播公司(ABC)報道,在接下來近50年的時間裡,來自丹麥和加拿大的官員、科學家、士兵輪流登島升旗,留下各種烈酒,并摘掉對方國家的國旗。
2002年,娜娜·弗倫斯伯格(Nana Flensburg)作為丹麥軍隊的一員,站在漢斯島的懸崖上參加了升旗儀式。她在日記中寫道,島上有許多的酒瓶子和玻璃杯,還有一些記錄着某人曾抵達該島的文件憑證。
長期推遲解決這一争端,也給了雙方擺出政治姿态的機會。不列颠哥倫比亞大學政治學教授邁克爾·拜爾斯(Michael Byers)對Politico指出,兩國政客都曾利用這個島嶼煽動公衆對北極的主權情緒,尤其在兩國的選舉前夕,他們會派遣士兵或部長前往訪問。
據英國《衛報》報道,在沖突嚴重的時候,雙方都在谷歌網站上購買廣告,表明己方對漢斯島的領土主張。2005年,兩國開始圍繞領土争端談判,最終在2018年,丹麥和加拿大決定建立一個聯合工作組徹底解決争端。
事實上,雖然被戲稱為“戰争”,兩國也曾向漢斯島派遣軍艦,但雙方從未有過交火風險。喬利還在協議儀式上打趣道,“我想這是最友好的一次戰争了。”
領土協議将為因紐特人活動留下空間
“我們開創了先例。”喬利在儀式結束後表示,解決分歧是可能的,通過雙方都認可的原則和規範來解決問題總是最好的辦法。“我們正在向其他國家展示解決領土糾紛的方法。”
科弗德也表示,這發出了一個明确的信号,即有可能以務實和和平的方式解決邊界争端,各方都是赢家。
資料圖:丹麥外交大臣科弗德。圖/IC photo
這份協議在處理丹麥與加拿大的領土問題之外,還給在漢斯島活動的因紐特人(Inuit)留下了空間。格陵蘭自治政府總理穆特·埃格德指出,該協議成為連接加拿大和丹麥的一塊跳闆,并強調在努納武特和格陵蘭島間應該有更多因紐特人流動。
因紐特人是一群在文化上相似的原住民,他們主要居住在丹麥格陵蘭島、加拿大和美國阿拉斯加的北極以及亞北極地區。
漢斯島曾是因紐特人的狩獵場。Politico指出,這份協議将保留因紐特人在島上的行動自由,包括打獵、捕魚和其他活動。
這份協議的簽署也意味着美國不再是唯一與加拿大共享陸地邊界的國家。“我們現在直接與歐盟接壤。”喬利說道。
冰雪覆蓋的漢斯島并不适合居住,但随着氣候變化,北極冰融化,北極将迎來越來越多的航運,并相應促進包括漁業在内的更多資源開發。
美聯社指出,由此來看,這份協議幫助确定了圍繞島嶼的海洋邊界,這在未來可能會變得愈加重要。因為随着全球變暖,連接北大西洋和北太平洋的“西北航道”(Northwest Passage)可能會打通加拿大北極島嶼附近的航道,并縮短從歐洲到遠東的路程。
新京報記者 栾若曦
編輯 白爽 校對 李立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