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茶的故鄉,而在源遠流長的中國茶文化中,宜興紫砂壺格外受到愛喝茶人的青睐。在江蘇宜興的丁蜀鎮,一代代陶藝大師續寫着古老陶都的紫砂傳奇。如今,王光永繼承了祖輩的手工技藝,試圖在紫砂傳統制作工藝中,探尋跨界和創新的無限可能。“一切偉大皆由雙手創造”,接下來請收看由夢之藍手工班特别呈現的《傳世手工》。今天帶你一起去走近宜興紫砂的藝術之美。
一把芬香細膩的泥土
曆經匠心的浸潤和窯火的洗禮
誕生出巧妙絕倫的紫砂壺
成就了茶的真味與清歡
“紫砂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我們作為紫砂藝人,既要繼承老祖宗傳下來的東西,更要不斷地創新和跨界。”一灘泥巴,但是經過匠人的雙手,卻成了國家級非遺,這就是紫砂。王光永的爺爺和父親都是制陶手藝人,1983年他考上宜興陶瓷工業學校,就和紫砂結下了不解之緣。
“紫砂最開始被稱為五色土,其實不止5種顔色,有紫、黃、紅、綠、黑等好多種天然礦石的色彩,但古代以紫為尊貴,高官朝服叫紫衣,神仙洞府叫紫府,皇帝宮殿叫紫禁城,所以以紫為主的五色土中,我們稱它為紫砂。”
紫砂陶制工藝最早産生于宋元,成熟于明代,迄今已有600年以上的曆史。特産于江蘇宜興丁蜀鎮的紫砂泥料,具備特有的透氣性,讓宜興紫砂壺倍受人們青睐。
正高級工藝美術師 江蘇省陶瓷藝術名人王光永:
宜興紫砂是宜興的一張名片了,因為它是雙氣孔結構的,對泡茶的色香味,都有它的特殊的優越性,另外它還有赤鐵礦、水雲母等礦物質。
紫砂壺的壺身變化萬千,或圓潤如玉,或棱角鮮明,或刻繪如生,工匠們往往将紫砂壺分為三大器型。
“一是光器,這個是比較普遍的一種器型;第二類就是花器,在壺上加入一些雕花,做了很多的裝飾在上面;第三類就是筋紋器,顧名思義就有很多的這種線條,像筋脈一樣的作為元素出現。”
手工制作一把紫砂壺,通常需要四個步驟:設計壺型、選擇泥料、手工制作和入窯燒制。
設計壺型
“一是用勾勒的方式,把它畫到紙面上。第二種方式是借助于現在的一些科技手段,比如說電腦,我以前做過三維動畫。”
選擇泥料
“第二步就要針對于設計的器型,選擇适合的泥料。基本的顔色就是三種泥料,紫泥比較普遍,第二種就是綠泥,第三種是紅泥。”
手工制作手工制作是制壺的核心步驟,傳統的工藝總結出了“13字口訣”:打、圍、上、蓖、複、清、搓、通、裝、撚、光、推、敲。其中,打泥片和圍身筒更是每個制壺匠人的必修課。
“在拍打過程中要講究連貫性,一旦停下來水分會丢失,幹濕就不太一樣了。而且動作容易變形,剛開始要重拍拍大形,越往後越要收力,要慢慢地減弱,因為這個時候越來越精巧了。”
入窯燒制手工制作成型的紫砂壺,還需要曆經最後一步的洗禮--入窯燒制。在過去,紫砂壺燒制幾乎全憑燒窯師傅的經驗,随着現代化發展,有了氣窯和電窯的加持,燒出的成品也更加可控。
“因為泥料吃溫的程度是不一樣的,有的紫砂壺它泥料隻适合于燒到1150℃,也有的泥料可以燒到1180℃甚至還要高一點。比如說裝窯,它窯裡的燒成時間的長短,這些都要注意。”
王光永的紫砂作品,在創新跨界的道路不停嘗試,并榮獲國内多項大獎,“在繼承傳統發揚傳統的基礎上,應該也注重一些創新,要有一些時代的語言,時代的元素時代的烙印加入進去,要汲取比如說其他門類的一些藝術,這種創新與發展,實際上就是一種跨界之美。”
正高級工藝美術師 江蘇省陶瓷藝術名人王光永:
我有一天正在做一把壺的造型設計,我愛人回來了,她背的那個包,我一看突然我就來了靈感,用皮包的感覺來設計這把壺。這把壺經過幾年打磨,最後呈現出來的效果非常理想,獲得了幾項大獎,使我更增加了再創作其他作品的想法,比如說我又做了《“皮”小子》《皮牛》。
“有句話說得好,
叫擇一事終一生,
既然愛上了紫砂,
就要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
要不斷創新,
讓紫砂藝術更加發揚光大,
讓更多的人感受到,
紫砂藝術的跨界之美。”
(江蘇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