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每到這個季節,
雲南各地人民眼中的雲南地圖,
顔色都不一樣,那麼騰沖人眼中的雲南地圖,
又會是什麼樣子呢!
雲南有十六個州市
每個州市都有不同的景色。
但到了初冬季節,
騰沖人眼裡的雲南地圖就是這樣:
伴随着立冬到來,初雪在北方悄然而至。
初冬的騰沖,秋的色澤并沒有褪去,卻在不知不覺中調入了幾分韻味。
天空藍得恰到好處,入眼處一片橙黃橘綠。一切看起來與昨日并無二緻,隻是自然的周期在默默運行,并不會為任何人停留。
風吹金蝶落,不是必然,卻是自然。
每年11月到12月,騰沖的銀杏村宛如一座金色的童話王國,有着不同往日的靜谧。村落被覆蓋上一層金黃,金黃與碧綠相遇,奏出一首别樣的冬日序曲。
也許你會問,銀杏到處都有,為什麼非要去騰沖看?
因為,隻有騰沖的銀杏最為鋪張——滿樹的金黃是窗簾、牆壁,滿地的金黃是地毯,占滿了騰沖的一個百年村落的全部視線,那個村就叫做,銀杏村。
整個村落由3000多棵銀杏樹包圍,其中樹齡在500年以上的有50多株,400年以上樹齡的有70多株,200年以上樹齡的有150多株,30年以上的有600多株,20年以上的有2100多株。
于是,江東銀杏成了雲南地區最大、最密集、最古老的一片銀杏林。
美好的銀杏村也不止在秋季才吸引人——春夏的古銀杏村還曾作為電影《武俠》的拍攝地。
這個初冬,讓我們走入金色的世外之境,一同感受騰沖銀杏村的純淨與浪漫。
兩億年前,銀杏曾和恐龍一起稱霸地球。但現在淪為“孑遺植物”,因為和它同門的其他植物都已經在歲月變遷中滅絕。
銀杏的出現,要比人類的曆史早很多。有學者認為,國人對銀杏的利用“始于秦漢,盛行于三國,擴展于唐,普及于宋”,但在南北朝之前的典籍中幾乎找不到對銀杏的記載。
當然了,即便是拿到南北朝時的古籍,我們也無法檢索到“銀杏”這個名字。因為那個時候,銀杏的名字是“枰”,隋唐時期稱為“平仲”。而老百姓給銀杏起了形象的名字“鴨腳”。
之所以叫“鴨腳”,起因還在銀杏葉子。形狀跟鴨掌的确頗為相似。對着陽光,能看出銀杏的葉脈是從底部的一根,慢慢分成兩根直到葉片邊緣。
這在植物學中,有個專屬名詞叫“二叉分枝”,這種形态的葉脈通常出現在古老的蕨類植物中,從另一角度說明了銀杏的悠悠進化史。
銀杏這個名字是在宋朝才推廣開來的。李時珍在《本草綱目》裡記載,白果,鴨腳子。原生江南,葉似鴨掌,因名鴨腳。宋初始入貢,改呼銀杏,因其形似小杏而核色白也。
雖說樹叫銀杏,但是,樹上落下的“果子”可不是銀色的,“果皮”是黃色,稍微擠壓就流出黏黏的汁液,還有一股變質油脂的怪味兒。
剝開黃色的皮,裡面潔白的種子看起來倒是跟杏核兒有幾分相似,銀杏、白果也就因此而得名了。
從黃色“果皮”加果核的組合來看,銀杏跟杏有幾分相似。不過,千萬别被銀杏給騙了。
杏是被子植物,可食部分是果肉;銀杏是裸子植物,整顆“果子”實際上是種子,外面那層黃色的東西是外種皮,可食部分是果仁。
大多數人知道騰沖是因為銀杏村,但在銀杏村除了看銀杏,還可以吃銀杏果。銀杏果作為銀杏村特色美食,吃法多樣,可烤、炒、炖等,豐富的吃法在銀杏村傳承了幾百年。而且銀杏性平,味甘苦澀。但在江東這塊由火山噴發形成的土地上,銀杏的生長深得火山灰的福澤,入口軟糯清甜。
“前人栽樹,後人乘涼”。銀杏果随着馬幫商販來到騰沖,種子萌芽長大,銀杏樹也在這裡紮根生長。曆經世間風雨、歲月更叠,銀杏樹依舊屹立不倒,因其生命力之頑強,被人們賦予了諸多美好與期待。
“寸山寸水皆有意,一草一木總關情”。滄海千年,銀杏與騰沖人的親密關系能量場,承載着人們對時間的認識,共同走過四季光陰,在自然中認知自我,獲得安頓,與身邊萬物産生美好的情感鍊接。
騰沖!徐霞客心中的戀土。
一座流淌了千年曆史的小城,去100次,都還會想再去。
被《國家地理》評選為“在中國一生必去的50個地方”,在這片閑适的靜谧中,騰沖的“治愈月”由此溫暖開啟,從蕪雜的生活中抽身而出,在金蝶飛舞間,讓心靈沉靜,感受獨特的治愈與美好,讓每個人都能在此找到心靈的歸屬。
來源:融創騰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