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跋涉者
端木遺風,指孔子的弟子子貢遺留下來的誠信經商之風。
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中以相當的筆墨對子貢這位商業巨子予以表彰,肯定他在經濟發展上所起的作用和仁義、誠信上的修為。
因子貢複姓端木,這種誠信經商作風所以被稱為“端木遺風”。
端木賜,即孔子弟子子貢,姓端木,名賜,善貨殖(擅長做生意),有“君子愛财、取之有道”之風,為後世商界所推崇。
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中對他經商事有記載。
在孔子的弟子中,子貢不僅聰明好學,仁義孝道,更是一個商業奇才,孔子曾稱其為“瑚琏之器”。
子貢非常善于經商之道,曾經經商于曹、魯兩國之間,富緻千金,是孔子弟子中的首富。子貢把财富用來資助老師孔子。
在司馬遷作《史記·仲尼弟子列傳》中,對子貢描述的最多,其傳記就篇幅而言在孔門衆弟子中是最長的。
子貢不僅是一個大學問家,還是一個外交家,在他的周旋下,許多幹戈化作了玉帛,處在學業、政績方面有突出的成就外,子貢理财經商上還有着卓越的天賦。
子貢依據市場行情的變化,賤買貴賣從中獲利,以成巨富。
雖然子貢在經商上大獲成功,但他在經商過程中始終堅持誠信原則,而且把财富作為他實現理想抱負的工具,在得知老師孔子去世後,子貢從南方趕回來,把南方的楷樹移栽到老師墓邊,并在孔子墓旁搭了個茅棚,守孝三年,三年後子貢又加了三年,一共為老師守陵六年。
所以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中以相當的筆墨對這位商業巨子予以表彰,肯定他在經濟發展上所起的作用和仁義、誠信上的修為。
因為子貢複姓端木,所以被稱為“端木遺風”。
“端木遺風”的中心意思被司馬遷總結為:“君之愛财,取之有道”的财富理念。
子貢經商始終秉承“誠信和誠實”的原則。
中國古人财富觀不僅包括對财富的終極作用的認識,獲取财富的途徑也很重要。
被稱為儒商鼻祖的孔子弟子子貢也被作為财神爺的形象被後人所供奉,端木遺風的故事幾乎家戶喻曉。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對财富及仁義有着非常辨證的認識。
“仁義”在儒家那裡雖然是頭等重要,但是儒家并不反對對“利”的追求,認為“義”和“利”并不沖突,隻是對“利”的獲取應該符合“義”的原則。
《論語》中孔子說:“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孔子認為獲取“富和貴”(即利益)是人人都想要的,但利益一定要取得的有道義,如果違反道義的去獲取财富,是不可以的,所以儒家認為一定是在遵守道義的情況下去取利。
《論語》中還有許多關于義與利的論述,如“富與貴,人之所欲也”,“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雲”,“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等等,這些都不是對“利”的排斥,而隻是主張先義後利,強調“義利并生”,強調經濟生活的道德原則,認為集體利益高于個人利益,精神價值重于物質價值。
孔子在《大學》最後一段有一句“仁者以财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财”的話。
這句話道出了中國人的财富觀。它的的意思是:仁者利用财富達到自己的理想,不仁者以自己作為獲取财富的工具。
孔子用财富觀來衡量一個人是否具有“仁”的特性。“以财發身”和“以身發财”道出了我們所說的不同的兩種人的财富觀,“以财發身”其實體現了中國古人對待财富的認識和哲學上的思考。
利用财富完成人生的理想,财富的終極意義不是奢華的生活,它是終極意義是為實現一個人人生社會價值和實現人生意義的一個儲備和工具。
“仁者以财發身”是儒家哲學中對待财富的認識論,是中國古人在人生意義上的哲學定位和定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