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小青年太原?作者:李駿虎(民盟中央委員、山西省作家協會駐會副主席),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文藝小青年太原?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文藝小青年太原
作者:李駿虎(民盟中央委員、山西省作家協會駐會副主席)
距離,是發現美的一個條件。第一張從太空中拍攝到的地球照片,讓我們深深震撼于自己居住的這個藍色星球居然如此美麗,也激發了人類對生态環境的保護意識。所謂“不識廬山真面目,隻緣身在此山中”。我也是到四川挂職工作後,對比于“天府之國”的成都,才漸漸領會到我生活了二十多年的太原也有她獨特的魅力。
一條碧波蕩漾的大河兩岸,橫跨着一座千年古城,綠樹青草是她的底色,郁郁蔥蔥中星羅棋布着紅牆碧瓦、鬥拱飛檐,那是她2500年曆史的注腳;川流不息的立體交通網,把古意盎然、人煙鼎沸的老城區和摩天大樓鱗次栉比的高新區連成一個有機整體。這就是新時代的太原城。太原日新月異的變化開啟于黨的十八大,也就不到十年的光景,或許是變化太快了,抑或是變化太大了,近些年沒有來過太原的人們大多還保持着對她多年前的舊印象。我在四川挂職或者去外省開會時,常遇到過去來過太原的人們。他們聽說我來自山西,總是很親切地告訴我,他們早年曾經到太原出差或者訪友,然而又會小心翼翼地說到煤灰和粉塵,并向我投來善意的同情目光。這個時候,我也總是急切地描述時下的太原新貌,久而久之,我把諸多描述濃縮成一句話:如今的太原,就是一座立體花園城市,幾乎所有主幹街道都實現了立體交通,大大小小的十字路口都會有個花木蔥茏的小公園,地鐵線路還不是很多,但你去往每個站口的路徑都仿佛進入了景區。這一點兒也不誇張,太原的地鐵站都設計成了或古典或現代的藝術建築,掩映在街邊的花木叢中,自成一道風景。
平心而論,太原還比不上成都的花團錦簇,這是天然氣候所決定的,成都的濕度之大,把一棵植物随便扔到哪裡都會生根抽芽。但也正是因為成都平原濕度大,又是個盆地,夏天潮熱得很,越是下雨越是燠熱;不像太原的夏天,太陽再大,站到陰影裡馬上就落汗,遇上刮風下雨,老人小孩就得穿外套了。冬天也不像成都那麼濕冷,極寒的日子不會超過一個月。挂職期間,我在成都度過了兩個酷暑一個冬天,幾乎天天都在跟同事和朋友宣傳太原的宜居,希望他們能夠找時間到太原體驗一番。在成都,有時候一個月難得見到一次太陽,而太原四季分明,有着北方天空中獨有的壯觀雲彩。随着這些年生态環境的改善,湛藍的天上雲走雲飛,晴朗時一碧如洗白雲朵朵,陰雨欲來則彤雲壓城如同油畫,早晚的霞光更是瑞藹溢彩,成為千家萬戶安甯祥和生活的溫馨背景。
當然,太原人居環境的明顯改善,也是進入新時代以來的事。河流是城市的眼睛和靈魂,山西的母親河汾河從太原市區穿城而過,把城市分為河東、河西兩大區域。過去,河東是傳統的老城區,而河西主要是礦區。曆史的原因,很多年裡地下水位下降,古時帆樯如林、棹歌素波的汾河不僅斷流,還幾乎淪為“排污渠”。近些年,對汾河在市區的9條主要支流進行了“九河”綜治,如今的太原汾河景區已經是60公裡長的綠色生态景觀長廊,繁衍生息着珍稀鳥類160多種,不僅包括瀕臨絕迹的紫背葦鳽,黃斑葦鳽、花凫、灰頭麥雞、高跷鸻等,非本地鳥類也從遠方來栖。古韻悠悠景色新,明代張頤《汾河晚渡》描述的“山銜落日千林紫,渡口歸來簇如蟻。中流軋軋橹聲輕,沙際紛紛雁行起”,宛然重現。掩映在綠蔭和碧水當中的山西省圖書館、博物院、體育中心、科技館、地質館、大劇院,是人們感悟山西悠久的曆史文明和傳統文化、進行藝術陶冶和為現代賽事激情呐喊的地方。新時代太原人生活在自然、人文、城市和諧的人居環境之中,一派錦繡太原城的盛世景象。
大概從2019年起,我開始緻力于對山西文旅融合發展的研究,一直想給省會城市太原琢磨出一句好聽好記的宣傳語,尤其是在四川工作期間,對那句“成都,一座來了就不想離開的城市”豔羨不已,贊歎她對成都城市生活氣質的精準描述。太原可不可以找到這樣一句話呢?我冥思苦想了一年多的時間,直到挂職工作即将期滿時,看到一則新聞:2021年6月25日,太原至呂梁動車組正式開通,這意味着繼全省高速全線貫通之後,山西的11個市全部實現動車通達,三晉大地全面進入動車時代。而在此之前,太原至上海、杭州等全國一線城市的高鐵都已經開通,挂職期間,我每月往返太原和成都,隻要7個多小時就能完成1300公裡的旅程,比坐飛機更便捷、準時、舒适。更不要說太原到首都北京的高鐵最快隻要兩個半小時,簡直就是城際交通。太原武宿機場的T3航站樓也開工在即,就要升級為國際級大機場了。這些都充分彰顯了太原作為國務院确定的中部地區重要中心城市的區位優勢,她必将在國家新時代推動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戰略中轉型崛起。我腦子裡忽然靈光一閃,脫口而出:太原不太遠!
就是她了。
“太原不太遠”,并不僅僅是說她的區位優勢。除了地理概念,還有更多的曆史文化元素。太原離漢唐盛世不太遠,她寄托着中華複興的偉大夢想。作為國家曆史文化名城,太原是經曆了2500多年風雲的古都,古稱晉陽、并州,是大禹劃定的九州之一,相傳禹曾“初都晉陽”;自先秦時置太原郡,兩漢一直以晉陽為其治所。北周時設置并州總管府,建立并州宮及六府,視晉陽為都城。至隋太原留守李淵起兵晉陽,開創大唐盛世,因此太原又别名龍城。而今,晉陽古城遺址上的太原古縣城已經建成開放,白天流連于各個曆史街區中領略唐風晉韻的遺風,晚上更可以欣賞晉陽湖上的大型實景演藝《如夢晉陽》,走進曆史和傳說。第二天再就近去遊覽聞名遐迩的晉祠,體驗一番“86版”《西遊記》第18集《掃塔辨奇冤》的拍攝地晉祠獻殿,聽一聽難老泉聲。晉祠所在的天龍山很多人可能不熟悉,但一定記得牛年春晚“國寶回家”特别節目播報的流失海外百年的佛首回歸的消息,這尊佛首就屬于天龍山石窟第8窟主佛,是該石窟中唯一的隋代作品。而今,這尊微笑的佛首已經回歸佛身并展出,它見證了百年中國曆盡屈辱後的崛起和複興。
太原離中華傳統文化不太遠。“天下王氏出太原”,太原離姓氏文化不太遠,晉祠博物館内的王氏祠堂是中華根祖文化的重要一脈;太原離汾酒文化不太遠,“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文學是旅遊文化的靈魂,作為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太原離古典詩詞不太遠,李白曾贊歎“晉祠流水如碧玉”,王勃、王維、王之渙、王昌齡等唐代著名詩人都是山西人,出自太原王氏;太原離佛教聖地五台山不太遠,“隻有清涼無改度,迎人翠掩五雲峰。”作為世界晉商文化都會,太原不但離各家晉商大院不太遠,以山西督軍府舊址為依托剛剛建成的晉商博物館,更是晉商文化集大成者,可以與晉商曾經的輝煌媲美的是,太原入選了首批5G商用城市名單;作為國家園林城市,太原離綠水青山不太遠,“左手一指太行山,右手一指是呂梁”;太原離節氣文化不太遠,她四季分明,每年的降水量不太大,但清明時節一定細雨紛紛,到立秋,天空就會立刻變得高遠,“小大雪”又多會碎玉飄揚,節令應時應景。
最使我感到振奮的,是太原在新發展階段離實現高質量發展不太遠了。通常,越是在外省工作的人越是心系家鄉發展,我在成都時看到今年公布的兩個有關太原的數據,不禁眼前一亮。一個數據是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告,2020年太原市常住人口超過了530萬人,與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10年間增長110萬人,增長量相當于陽泉市的總人口。我在成都期間,每每豔羨人口流動給成都帶來的活力,作為兩千萬人口級的大都市和全國遊客趨之若鹜的旅遊城市,人口紅利對成都的發展起到了巨大推動作用;沒有想到的是,此次人口普查中,近十年從省外流入山西全省的人口達到160萬人以上,其中主要的流向是省會太原,這說明太原的人居和發展環境具有很大魅力。另一個數據是在某2020中國城市人均GDP榜單上,太原排名第78位,高于全國人均水平,比上一年的排名上升了三位。人口大幅度增長的同時,在全國百強榜中的排名不降反升,是太原貫徹新發展理念取得的驕人成績,相信伴随着山西主導産業的轉型綜改,古老的“龍城”太原,離現代化大都市不會太遠了。
地上文物看山西,遊山西如同讀曆史,在新時代,無論您在哪裡,到太原都不太遠。
我自成都回到太原,沒有想象中的落差感,太原到成都也不太遠。
《光明日報》( 2021年09月17日14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