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天晨
今天是大年三十,同時也是二十四節氣的第一個節氣“立春”,這兩個節日正好在一天很是少見,真可謂是“二節同日,春到福臨”。在今天這個日子裡,我們來看看“春”字的漢字書法演變,了解“春”字的文化内涵。
豬年大吉
“歲節”與“年節”的區别我們現在說的春節,指的就是除夕到大年初一開始的節日。其實,在古代,春節和大年初一是完全不同的兩個節日。春節全稱“立春節”,就是以二十四節氣為規則來算的,“立”就是開始的意思,是從這一天開始就進入春天了。
立春開始,以二十四節氣為規則,從立春到下一個立春,或者從冬至到下一個冬至,共365天稱之為“一歲”,立春就是“歲節”。而以正月一日到下一個正月一日,平年的時候354日,閏年則是384日,稱之為“一年”,正月一日,也就是大年初一,稱之為“年節”。
在古代,“年”和“歲”是截然不同的兩個節日,一般來說,“歲節”會更加隆重,王安石的詩“爆竹聲中一歲除”記錄的也是歲節。我們現在是習慣的把兩個時間相近的節日湊在了一起,歲和年合成了一個内涵,用歲節的隆重來渡過新年,即“除舊歲,過新年”
有趣的是,今年的巧合,讓這個拼湊變成了自然而然的結合。
“春”字的來源和演變
“暖雨晴風初破凍,柳眼梅腮,已覺春心動”——李清照
中國是一個古老的農業文明國家,在中國,春天包含了太多美好的寓意。春節是最隆重的節日,百姓以“春臨大地”為最好事物的開始,道家以“萬古長春”為修煉目标。
春,最早的寫法,是樸素而清晰的,由幾個元素組成一個畫面:陽光、小草、嫩芽
“春”的字源圖示
【篆書】
春,最早寫作“萅”,甲骨文寫法如下。
以“萅”來看,小草的象形變成後來的“艹”,日表示太陽,“屯”則像一顆上邊冒芽,下邊生根的種子。這些意象加在一起,就形成一個畫面:經過冬季,陽光回歸,大地升溫,種子蘇醒,發芽吐綠,春風過後,漫漫豐草,遍地都是新綠。
春秋戰國的漢字,寫法多樣,是幾個元素的不同組合,有的省略有的改變位置,但是基本保持了最具有象征意義的“構圖部件”。
戰國文字有一個寫法,非常像現在的“春”字的寫法,這也許就是後來隸書乃至楷書借鑒的字形依據之一。
小篆的寫法,固定了幾個“部件”的位置,讓“春”的字形變的穩定。
小篆“春”
【隸書】
漢代居延漢簡中的“春”,草字頭“艹”寫的幾乎連成一個橫線,和“屯”結合起來,如同四個橫。
居延漢簡
漢代隸書的代表之一《乙瑛碑》中“春”的寫法,已經和現在的“春”完全一樣,“屯”和“艹”結合了起來,變成了三橫和撇捺組成,隻有“日”沒有字形上的明确變化。
【楷書】
宋代蔡襄《謝賜禦書詩》中楷書的“春”,字形挺拔俊秀,撇捺左右開弓,婀娜多姿,字相較隸書有了一定傾斜,有舞姿動态,如同春天的柳樹枝,随風飄蕩。
宋代蔡襄《謝賜禦書詩》中楷書的“春”
【行書】
宋代蘇轼《中山松醪賦》中的行書的“春”,增加了速度,捺變成了長的反點,筆畫之間更有呼應感,力度變化有度而靈活,潇灑而又文氣。
宋代蘇轼《中山松醪賦》中的行書的“春”
【草書】
元代康裡巎巎[náo]的《緻彥中尺牍》中草書的“春”,如疾風吹葉,一氣呵成,迅捷幹練,撇捺被省略成橫折,日字變成了幾個轉折,如同溪水婉轉,體現了草書簡練表意的特點。
元代康裡巎巎[náo]的《緻彥中尺牍》中草書的“春”
最早的“春聯”中國文化是一個崇尚文字的民族,所以,過年的時候,除了寫“福”字之外,還有寫一些吉祥如意的祝福語,表示對春天即将到來的祝福和喜悅。最早稱之為“桃符”,後來稱之為“春聯”。
最早的春聯,本來認為是五代時候,後蜀主孟昶所寫“新年納餘慶,嘉節号長春”。後來,在莫高窟藏經洞出土的敦煌遺書(卷号為斯坦因0610)上,發現了更早的春聯:
三陽始布,四序初開
該遺書記錄了十二幅在歲日、立春日所寫的春聯。該聯為排列序位中的第一副,撰聯人為唐人劉丘子,作于開元十一年(723年)。比孟昶早了240年。
春,代表了人們對新的一年最好的祝願,春天孕育了所有美好,是一切美好的開端。在這個立春新年同在一天的時候,祝願所有的朋友“春到福臨,新年快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