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抖音上看到這樣一個話題:#9歲女孩因老師太好看而抑郁#,我感到有些荒誕,所以點進去看了一下。
原來是一名9歲的小女孩,因為覺得班主任太漂亮,覺得自己很醜不如人家,被醫生确診為兒童情感障礙,也就是抑郁症的一種。
來自于@Vista看天下
據她媽媽說,孩子已經幾個月沒有笑過了。醫生在給孩子看病時說了一句"好漂亮。"女孩兒才呵呵一笑。
醫生說這是他頭一次見到這種病例,我也有些不敢置信,在我的記憶裡,八九歲估計還是瘋玩兒的年紀吧,哪還有心思關注人家好不好看呢,每天的作業就夠頭疼的了。
再聽到醫生評價媽媽的話,我仿佛明白了些什麼。醫生說媽媽也愛打扮,長得非常漂亮,在日常生活裡就很注重孩子的外貌,嬌生慣養,要什麼買什麼。
于是好多父母都在感歎:這屆孩子實在是太難帶了。
窮養還是富養?記得看過一個知乎問題:窮養的女孩子會變成什麼樣子?
"自卑,一旦有錢就會亂花錢。"
"看到喜歡的人會認為自己配不上他,買東西第一看的是價格,朋友們有聚會想着找什麼借口推掉,對一切流行的需要花錢的東西都不感興趣。"
是啊,對于金錢锱铢必較。因為窮,所以自卑,害怕别人因為沒錢瞧不起自己,自尊心又過于強,聽不得别人說自己條件不好。
覺得自己一切問題的根源都在沒錢上,父母感情不好是因為沒錢,學習不好是因為沒錢,别人不理自己是因為沒錢,對錢即愛又恨。
更可怕的是,這種自卑是刻在骨子裡的,無論後來掙了多少錢,都沒辦法彌補童年帶來的這種缺憾。
那富養呢?都說窮養男富養女,多給她錢,讓她花,長大後就不會被别人一顆糖騙走,有自信的底氣。
于是女孩子變得嬌氣,衣來伸手飯來張口,隻要能給予的物質條件有求必應,吃的穿的用的一切都要用最好的。
孩子什麼都不用做,隻需要快快樂樂地過自己的人生就好,舍不得打舍不得罵,一旦有問題爸爸媽媽來解決。
學習不好不要緊,父母給安排出國留學,錢不夠花不要緊,父母迅速轉來零花錢,羨慕别人不要緊,别人有的你也要有…
但結果卻變成了《變形計》裡的故事:劉珈辰因為父親咬了一口自己的蘋果,轉身就從爸爸的包裡拿走了五千塊錢。
是的,我擁有的一切都要用錢來衡量。
什麼才是正确的打開方式?如果多聽聽父母的話,好像他們說的也是對的:
"家裡的條件雖然不差,但我這樣是想讓孩子明白勤儉是美德。"
"确實是沒有錢啊,能讓孩子上學已經很不容易了。"
"自己家的孩子多給些錢怎麼了?我就是怕别人有的她沒有。"
"女孩不像男孩,這以後要是處對象了,我怕别人對她隻有一點好就跟别人走了。"
……
可是他們真的明白勤儉節約和囊中羞澀的區别嗎?真的明白嬌生慣養和精神富養的區别嗎?
這些家長毫無例外都是把窮富和物質畫上了等号,認為窮養就該少給孩子錢,富養就該物質條件最好,實則不然。
窮養是培養孩子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遭遇困境也能冷靜對待,能享受最好的,也能承受最差的。不敏感,不堕落,堅韌不拔,積極向上。
陳獨秀培養出了優秀的陳延年和陳喬年,兄弟二人讀書打工,參加革命磨練自己的意志,不靠家中救濟,也不畏任何反動派的威脅,堅定自己的信仰。
富養是開闊孩子的眼界,帶她去領略這世間最美好的風光,即使是穿着10塊錢的地攤貨也自有一種遺世而獨立的氣質,不自卑,不自傲,謙虛謹慎,不驕不躁。
宋家三姐妹出身書香門第,讀過書留過洋,大家閨秀,穩重端莊,即使之後因為政見不同而分裂,也自有一番氣度。
想必答案已經不言而喻:真正的培養是既不被亂花迷心,也不因自身所累,我們可能沒辦法給孩子最好的條件,但可以在力所能及的世界裡,給他們足夠的安心和鍛煉。
培養的核心其實是愛曾經看過一個博主說,成年人的安全感來自于錢,下一頓飯有着落,知道今晚住在哪。
但嬰幼兒是從來不會想這些事情的,他們的安全感來自于愛。
爸爸對媽媽的愛,媽媽對爸爸的愛,爸爸媽媽對自己的愛。
所以你看,一旦爸爸媽媽開始吵架,孩子反而是最緊張最沒有安全感的。如果有家暴情況出現,那麼孩子必然是敏感多疑,且不相信婚姻的。
幸福的小孩大多是相似的,他們不止是經濟上不愁,更多的是長大在用愛堆砌起來的世界。
無論是窮養還是富養,亦或是嬌生慣養,一個被愛澆灌長大的小孩,總是不會差的。
可能他們會有些天真,可能他們不通世俗,但是他們看待世界的時候,永遠懷着一顆真誠而善良的心,這世界那麼多黑暗都不曾在他們面前展現,一切都是好的。
你總是在糾結窮養還是富養嗎?
其實也不必特别看中這一點,你給她愛,她自然會回報你愛,一個懂得感恩的小孩,相信我,她不會差。
此文原創,來源于丨明朝似錦(ID:mzsj56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