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化學實驗沒有出現理論預期的現象怎麼辦?強行對應還是深入研究?
澱粉和碘單質沒有變藍色,到底是碘的不守規矩還是澱粉的道德淪喪?
“化學老師都是色盲”這句話,澱粉之前就聽說過,那是實驗條件沒控制好,沒有出現預期的顔色現象,比如老馮在課上就講過當堿性氫氧化銅和乙醛混合加熱的時候,經常觀察到棕黃色沉澱而不是預期的磚紅色沉澱,也是很多實驗老師再演示的時候出現的狀況,這時候實驗老師也不知道心裡慌不慌,指着棕黃色的沉澱跟同學們說:
“看,咱們得到了磚紅色沉澱氧化亞銅,下面寫一下 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氧化亞銅的顔色(隻看紅色部分)
“老師莫不是色盲?這坨沉澱怎麼看也不是磚紅色呢!教材上的磚紅色沉澱哪兒去了?”其實這裡發生了其他反應,并沒有生成氧化亞銅而已,有的實驗老師也是硬着頭皮強行解釋,指鹿為馬而已。老馮在高三培優課中講到乙醛的羟醛縮合反應的時候已經詳細說明這個棕黃色沉澱可能是什麼東西,如果真要是癡迷于觀察氧化亞銅的磚紅色的話,建議用葡萄糖溶液代替乙醛,畢竟葡萄糖分子中也有醛基,而且一般以環狀分子形式存在,使開鍊結構中醛基鄰位碳原子上隻有一個氫原子,所以主要發生的反應為被氫氧化銅氧化。
澱粉知道能看懂上面一大段内容面的人不多,但它從來沒想過類似的狗血劇情在自己身上也會上演。畢竟相比于那些專業的化學試劑,澱粉是如此的親民和家喻戶曉:作為餐桌主食中營養物質的扛把子,承擔着給人體供給能量重大責任。
面粉=澱粉?
澱粉首次出現在學生教材上應該是老師在教給小朋友吃飯的時候要細嚼慢咽的時候出現的,它本身沒有甜味,但是吃饅頭或者米飯的時候細嚼慢咽會感覺到有一絲絲甜味,那是澱粉被口腔内的唾液澱粉酶水解成了麥芽糖的原因。然後在檢驗澱粉的時候,老師說過碘酒或者碘水遇到澱粉會變成藍色,當然加碘的食鹽是不行的,因為碘鹽裡面加的不是碘單質,而是碘酸鉀。
于是碘遇澱粉變藍色,這個知識點一直到高考,我們一直信奉成真理,終于有一天,這個藍色我們發現有時候好像不太對,居然是紫色?!莫非化學老師的色盲症狀又複發了?還是另有蹊跷?
蛋白質走過來說,看看澱粉的結構是不是有多種構型,不同構型可能遇到碘單質表現不同的顔色呢?
蛋白質和餐飲
同樣作為高分子的營養物質,蛋白質是由20種氨基酸脫水縮合而成,氨基酸的排列組合的不同造就了蛋白質的多樣性,可是澱粉的基本組成單元是唯一的葡萄糖啊!
蛋白質說,你看到的20種氨基酸的不同排列隻是我的一級結構的差異,我可不是簡單的多肽鍊的延長,我還有不同的空間折疊組合呢!所以澱粉雖然都是葡萄糖組成的,但是也可以出現不同的分叉或者更高級結構呢?!
于是澱粉開始了在所有糧食中的大排查,終于發現自身結構真的是有差異的,不再是簡單的分子量的一點點差異了。遇到碘單質變色的問題也迎刃而解了。下面知識點請自助食用:
1.澱粉也是一種高分子糖,沒有甜味。大量存在于植物的種子、根、莖等部位。
2.天然的澱粉由直鍊澱粉和支鍊澱粉組成。
3.直鍊澱粉又稱可溶性澱粉,溶于熱水後成膠體溶液,與支鍊澱粉相比,更容易被人體消化,直鍊澱粉遇碘呈藍色。大多數澱粉含直鍊澱粉10-12%,含支鍊澱粉80%-90%。玉米澱粉含27%直鍊澱粉;馬鈴薯澱粉含20%直鍊澱粉(兩者的其餘部分均為支鍊澱粉);糯米澱粉幾乎全部是支鍊澱粉;有些豆類的澱粉則全是直鍊澱粉。
4.支鍊澱粉是一種具有支鍊結構的多糖,在冷水中不溶,與熱水作用則膨脹而成糊狀。遇碘呈紫或紅紫色。
5.大多數澱粉含直鍊澱粉10-12%,含支鍊澱粉80-90%。玉米澱粉含27%直鍊澱粉;馬鈴薯澱粉含20%直鍊澱粉(兩者的其餘部分均為支鍊澱粉);糯米澱粉幾乎全部是支鍊澱粉;有些豆類的澱粉則全是直鍊澱粉。
6.要想出現教材上的藍色,用的澱粉必須是直鍊澱粉,如果用生活中最常見的面粉做實驗,這種澱粉中肯定含有直鍊澱粉與支鍊澱粉,直鍊澱粉遇碘就藍,而支鍊澱粉遇碘就紫,二都混合時,就變成了藍紫色溶液。
7.化學老師不是色盲的代名詞,隻是我們需要有求真的态度,課本上說法應該糾正為:澱粉遇碘常呈藍紫色,由于澱粉成分複雜,有時呈藍色或紫色。
化學老師不是色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