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我們究竟需要什麼樣的教材,的确是個問題。)
漢字歌是專為少兒編寫的識字啟蒙歌,顯著特點是:聆聽跟讀,成組識字,同步啟蒙,愉快輕松。下面具體解讀第7節(自然),回答為什麼要這樣編寫,其中都有那些特點。
第7節(自然)是面向宇宙自然與地球環境的認知部分。自然主要包括自然規律、自然現象、自然環境。我們生存的自然環境廣闊無邊,但是,環境及其變化是與季節密切聯系的,所以,幫助幼童認識自然與環境時,很有必要從時間和季節入手,何況這本來就是每個人感知自然環境必然的過程。
首先回顧一下《漢字歌》第七節(自然)的内容:
春夏秋,壓軸冬。
風雪霜,雷雨霧。
寒涼冷,酷暑熱。
晝夜替,四季循。
天浩浩,日融融。
滄海田,星轉鬥。
流水綠,落花紅。
杏花雨,楊柳風。
顯而易見,前一自然段,講的是季節與晝夜變化,是時間變換的參照。後一自然段,講的是天地間的變化,是實物變換的參照。
自然,就是我們睜開眼睛看見的窗外的外部世界,外部的環境。自然的其中一個最顯著特點,就是季節變化。一年四季,春天開始,冬季收尾。按照漢字歌“三字成組,六字成句”的編寫規則,“春夏秋冬”四個字無論如何也得分成前後兩組來寫,所以,“壓軸冬”這樣的方式寫冬季,既把四季的順序表述清楚,又把寒冷的冬天寫得略有詩意,這樣就潛移默化地把具有劇情起伏波動的文化的思想,做了較好的鋪墊。冬天過後是春天,冬天的漫天雪花,那是春暖花開的序曲,是豐年吉祥的前奏。壓軸戲嘛,總有精彩之處!冬季,那就是精彩的一年四季中的壓軸戲!
“風雪霜,雷雨霧。”氣候的顯著特征,四季變化的體現與參照,從小唱熟“風雪霜,雷雨霧。”這樣的兒歌,成長過程中,必然會在有意無意間品嘗與體驗不同氣候的特征與區别及其不同的韻味,随之而來,将會不斷地激發對大氣候現象進行觀察、了解、品味的熱情與興趣,有意無意間,都會幫助相關認知能力的提升,乃至思想方法的培養。
與“風雪霜,雷雨霧。”相伴的,必然是“寒涼冷,酷暑熱。”這是編寫過程中信手拈來的語句。雷雨往往在夏季,風雨之後見彩虹!夏季裡,暑熱蟬鳴,稻浪滾滾,荷塘清風,蛙聲一片,那是另一種美景。
“晝夜替,四季循。”是與第一句春夏秋冬的對應,一晝一夜,一天過去。365個晝夜過去,一年四季就走過一次輪回。晝夜交替,四季輪回,地球自然的基本規律,一輪一輪地翻篇與更替,孩子們也就一天天地長大成人。
“天空浩浩,紅日融融。滄海桑田,星轉鬥移。”這是地球之更廣大外空間的太陽系、銀河系的晝夜與四季,是放眼星空拓展思維的文化鋪墊,是對自然現象廣泛空間的思想觸及,是一個非常正常的事情,自然而然的事情,可以輕松愉快地寫進幼兒識字的兒歌中。
從“春夏秋,壓軸冬。”開始,到“杏花雨,楊柳風。”結束,文采上講,其實就是春始春終,一個循環之後,回到起點,首尾對應,隻是文末的春意表達得比較隐喻。春風楊柳,當然是在春季。
山青水綠,姹紫嫣紅,桃紅李白,人間春色。“流水綠,落花紅。杏花雨,楊柳風。”回到人類生存的地球,一年四季,春來流水綠,秋去滿山紅,燕來杏花雨,河堤楊柳風。盡管這些都是文學上對地球四季的一些觀察體悟的語言表達,将之寫進識字兒歌,間接鑲嵌一點文化啟蒙的基因,意義深遠。
當然,“天浩浩,日融融。滄海田,星轉鬥。流水綠,落花紅。杏花雨,楊柳風。”摘錄于著名古詩并進行了濃縮與優化。也即是摘自清朝康熙年間車萬玉的《音律啟蒙》中的詩句:
當然,“杏花雨,楊柳風。”其實又來自南宋僧人的《絕句》“古木陰中系短篷,杖藜扶我過橋東。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總之,用八句短語簡明地表述自然現象,在于從不同角度對一年四季進行觀察與揭示,進而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把這些不同的漢字教導給幼童了,并在他們心中留下許多美好的憧憬。
《漢字歌》聆聽跟讀,成組識字,同步啟蒙,愉快輕松,就這麼簡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