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加速内卷化的競争?2021年3月,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進行的“2021全國兩會青年期待”調查中,“就業”以58.0%的獲選率,成為受訪青年最期待的兩會議題事實上,青年就業問題由來已久為大學生們順利就業,近10年以來,衆高校就業中心紛紛開展“職業規劃”的教授和指導而2020年底,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對“在校大學生就業傾向調查報告”的數據分析顯示,近九成大學生認為職業規劃很重要,但僅一成多大學生有清晰的職業規劃如何看待大學生職業規劃的作用,需要重新審視和反思,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面對加速内卷化的競争?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面對加速内卷化的競争
2021年3月,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進行的“2021全國兩會青年期待”調查中,“就業”以58.0%的獲選率,成為受訪青年最期待的兩會議題。事實上,青年就業問題由來已久。為大學生們順利就業,近10年以來,衆高校就業中心紛紛開展“職業規劃”的教授和指導。而2020年底,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對“在校大學生就業傾向調查報告”的數據分析顯示,近九成大學生認為職業規劃很重要,但僅一成多大學生有清晰的職業規劃。如何看待大學生職業規劃的作用,需要重新審視和反思。
職業規劃有一定積極作用。它主張個人要根據自身特點選擇适合的職業,并倡導一種科學、理性、系統設計的方法,比如設定目标、規劃路徑。這一套強調目标導向、富含科學工具的理論、方法可以幫助部分人改變懶散、漫無目的的狀态,更加積極進取、富有效率。
但,對現在中國大學生來說,上述意義上的狹義的“職業規劃”,發揮作用是有前提的,其本身也存在局限和風險。
一
第一,職業規劃須以職業探索為前提。
理論上,職業探索應是職業生涯管理中的一個環節、一個階段。例如金茲伯格和舒伯的職業發展理論,都将人的職業發展過程劃為若幹階段,其中都包括了青年期的“探索”階段。
也就是說,在真正做出職業選擇和實現之前,需要一個嘗試、探索、學習、反思的過程。這個過程常常發生在青春期之後的年齡段。但如果該階段的職業探索任務沒能很好的完成,意味着職業成熟度不足,就很可能影響後一階段——例如職業實現和穩定——出現問題或障礙。這類似于,結婚之前需要戀愛,需要一個或若幹戀愛或暧昧經曆來學習處理親密關系——在此基礎上,彼此人格更加成熟,婚姻生活也更有保障。
因此,職業規劃應是包含職業探索,或至少以職業探索為先導的。但實際上,中國大部分高校的職業規劃教育主要是為了解決大學生的就業。經常的情形是,臨近畢業大三、大四學生學到一些方法、工具,便開始紙上談兵似的規劃未來。以實習、社會實踐為主要形式的職業探索,不但難以得到指導,甚至在一些學校不被支持。
第二,“規劃”強調高度理性、目标導向的行事方式,并不适合所有人。
被窄化的職業規劃更加要求,在職業選擇和發展路徑中的理性和效率。職業規劃越來越像一個科學模型和系統工程。它強調使用工具、科學決策;倡導盡早設定目标,同時精細設計實現路徑,減少彎路,快速獲得優勢;它推動理性考慮,盤點和利用你擁有一切資源。
對一些注重目标感和計劃性的學生來說,這類職業規劃很容易接受,因其适合。但對另一部分人來說,一提及職業規劃,就能聯想到這套複雜、精細的職業規劃體系,聯想到其間的競争感,感到壓力和莫名焦慮。職業規劃是一項新增任務——這已成為部分大學生逃避職業規劃這件事本身的理由。
第三,“規劃”傾向于簡單化,有将人工具化的風險。
職業規劃往往是通過分析當下的人和職業社會環境,對未來開展規劃。它需要假設職業社會環境和人均具有一定的穩定性,也就是說,職業社會變化和人的成長變化被簡化,甚至忽略了。
事實上,職業社會是變化的,當前的“熱門”職業、行業、組織,可能幾年後就失去熱度。而職業社會,更是一塊涉及社會學、經濟學、管理學等多學科,有其客觀發展規律的領域,并不是跟着新政策方向就能把握的,特别是在當前複雜轉型期的中國。
人的成長、發展亦是。大學生仍處于青少年期(adolescence),這是一個變化、動蕩、重組的人生過渡階段。身體的巨大變化、心智上的發展、對控制的叛離、同齡人間複雜的人際關系和小團體、接觸成年人世界(愛情、性、政治……)的迷亂刺激、專業知識和能力的成長、選擇專業方向的迷茫、離家的欲望和恐懼……客觀上,青春期給個體帶來很多沖擊、困惑和挑戰,但同時也一個契機——塑造“社會中的自我”與“自我的社會觀”的契機。
将人簡化、靜态化,是職業規劃的操作方法,如能動态調整、不斷試錯,亦無大礙。但我們的大學生,較缺乏對自我,及所處的成長階段的覺知,一般來說,主體性并不強。在這樣的基礎上,強調職業規劃方法、工具,提高就業效率和職業成功,有可能使他們忽視了這一階段作為人的成長和發展。就業(找到工作)、職業發展,甚至自我認知都是為了服務于職業規劃這個目标。
筆者了解一些存在就業和職業發展障礙的青年人。部分已完成基本的社會化和自我認知,但缺乏思考框架、職業和社會知識和觀念指引,對其做一定點撥指導,即可突破職業障礙。而另一部分青年,其面臨的職業問題,實質是自身成長遲滞或困境的映射。
二
職業發展與個人的發展應是相輔相成的。通常,職業選擇、發展是一個獨立個體不斷認知自己、介入社會并與其互動、反思,同時專業學習、增進能力後,自然産生的結果。人的發展是職業發展的土壤、基石。另一方面,職業領域的探索、發展也反哺人的成長,因為職業原本就是現代社會的一部分。特别是完成職業社會化以後,自身人格和職業人格将會出現一部分重合。
因此,更符合大學生成長規律,同時也符合職業發展需要,具有普遍意義的,不是臨近畢業才想起、并以就業為目标的職業規劃,而是兼具社會教育和職業發展功能,貫穿青少年期的,以職業實踐為核心的職業探索。
前已提及,職業探索是職業規劃、選擇、發展之鋪墊、先導。這是當前職業規劃和生涯管理的主導學科——職業心理學理論界的共識。職業探索包括搜集信息、對行業相關人士的咨詢、職業實踐等程度深淺不一的多種方式,而最核心、深入的是職業實踐,即以實習、兼職、志願者等形式親身地、一定時期地體驗職業。
從人的教育和發展角度,職業實踐、探索還是一種社會教育。社會教育是與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相對應的,并與之相區别的促進個體社會性發展的教育活動。對于青年來說,十幾歲到二十幾歲,既是自我主體成長的突變期,也是社會化發展最理想的階段。
但遺憾的是,中國青年的社會教育未受到足夠重視,亦未形成社會氛圍。特别是各級考學競争愈加激烈(甚至慘烈),社會教育被極大壓縮。對大多數參加高考的學生來說,職業實踐等社會教育隻能延遲到大學甚至更晚。因此,大學四年成為大學生開展職業探索、接受社會教育的較好時機。
職業探索絕不是單純為了打造簡曆、或打工賺錢(當然客觀上往往可以實現這兩點),還應關注和反思以下幾個方面,才能起到提升主體性及能力素養、社會化程度、職業成熟度的目的:
第一, 人-職匹配
職業探索能最直接地感知、感受工作環境和具體的工作内容,獲得真實的職業信息。“印象中”的職業和現實職業往往呈現不同的面貌,應結合考慮。并在切身體驗中感受自己是否能專注、享受這些具體的工作過程。
例如很多同學一直在學校,接觸最多的職業人就是老師,認為老師受到尊敬又有權威,還自由有寒暑假,便以老師(如大學老師)為理想職業。但現實中,大學老師除了授課,還有非常嚴苛的學術研究和課題研究等要求(甚至以後者為主),許多老師的寒暑假都用于調研、開會、寫論文。因此一個人是否适合大學老師的職業,可能更重要的是學術研究興趣和能力,而非“印象流”認為的教授學生的興趣和能力。
第二, 職業分析
職業探索相當于獲得了一個“解剖麻雀”的機會,可以嘗試從 “職位-組織-行業-經濟”不同層面,展開從微觀到中觀、宏觀的分析。這種分析不僅有利于理解經濟社會的運作方式,還有利于反思人職匹配,判斷職業發展前景。
例如,有個同學原本希望從事人力資源管理的工作,但在一個企業人力資源部做招聘助理實習後,認為招聘助理的工作太瑣碎無聊,從而轉向于其他職業方向。事實上,招聘隻是人力資源管理職業的一個子方向和具體職位(且是初級職位)。如果能不限于這個實習職位,而從組織架構角度,對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工作有更多了解(例如還有組織發展、薪酬、績效等子方向),她可能不會輕易放棄這個職業興趣。如果能分析企業的價值鍊,她還可以認知到這個職業的局限——并不處于核心價值鍊上,而隻能處于支撐輔助的角色。
第三, 工作過程
工作過程,以“做事”為核心,同時包含了勞資關系、職場政治、人際關系和競争等豐富元素。中國的工作過程又格外複雜。比如企業類型、性質和行業不同,往往會有迥異的組織文化和機理(例:“單位”和外企)。再比如勞資關系上,總體格局呈現“資強勞弱”,但在具體案例上也确有勞動者一方無理取鬧、社會化程度弱的現象。
對于新接觸職業環境的同學來說,一來應抱持“認真做事”原則不動搖——對市場化企業來說,做事、業績是根本。二來要在适應環境、社會化和保護自我及權益之間維持平衡。三來,可以多觀察、辨析,為以後職場生涯積累經驗。遭遇問題,分清哪些部分是自身責任,哪些屬于他人或環境所緻且如何有理有節地應對,是辨析的核心。
第四, 自我認知
職業心理學認為,職業發展根本上是自我發展的過程,自我發展是每一職業階段的最終目标。按照社會心理學家米德的“主我-客我理論”,主我相當于自我/主體,客我作為人和社會的中介,可以理解為社會角色(其中包括職業角色)。“主我”與“客我”是持續進行對話、互動的,并共同構成了“完整的自我”。
在職業探索活動,我們可以透過這個新鮮的、活躍的、他人眼中的“客我”角色,及其收到的各種反饋、回應,增進、甚至修正自我認知。設想一個自認為“比較内向,不太會與人打交道”的人,如果在工作中收到了“溝通協調能力較強”的反饋,他将受到怎樣的啟發和激勵!事實上,“能力”與“人格”、“興趣”是不同的,一個具有“内向”人格的人,也可能具有很強的與人交際的能力。
誠然,這是一個易焦慮的時代。橫向多元性未充分展開,縱向分層主導,貧富懸殊,階層流動通道越來狹窄……就連教育,都被抑制得隻有“篩選”功能,“培育”功能名存實亡。面對加速内卷化的競争,人們容易寄希望于“一招制敵”式、簡單化的“捷徑”。
但我們要尊重規律,無論是人的規律,還是職業發展的。也應看到,在看似宰制性的社會結構性力量面前,人可以也應該發揮能動性,還是可以找到一些既能解決眼前現實,也能兼顧長期的方法。比如,對于中國大學生,職業随你規劃或不規劃,但一定值得探索。
(作者周燕玲系上海交通大學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博士、趣業教育創始人。)
來源:澎湃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