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臨安法院
“你這個鈔票是借來做山哈(方言,意為山核桃)生意的嗎?”
“今年天氣不好,我家山哈質量麼姥差(方言,意為非常差),你家的呢?”
……
在臨安法院昌化人民法庭的調解室裡,一位個頭不高、年過花甲的老人操着一口地道的本土方言和當事人拉着家常,在關心詢問和耐心傾聽中,為鬧矛盾的小夫妻做“老娘舅”,給起摩擦的鄉親們做“和事佬”。
他就是駐庭特邀調解員汪南根。汪南根從未當過老師,但無論是法庭上下還是當事人都稱呼他“汪老師”,一是對長輩的尊重,二是因為他的調解能力被大家認可值得學習。今年以來,汪老師受委托調解案件327件,調解成功143件,調解平均用時9天。
“早到半小時,提前溝通我心裡更有底氣”
八點剛出頭,法庭門口就來了兩個老人,在寒氣中跺了跺腳取暖,以為還要再等一會才到法庭的上班時間。
“早上好啊!”汪老師熱情和兩位當事人打招呼。因為熟知老年人起的都比較早,遇到事情也容易着急,所以遇上當事人是老年人的案件,汪老師總會提早半小時到法庭,先和他們拉拉家常,舒緩其情緒,摸清其需求。
兩位老人一直都是朋友,早年間老李蓋新房和老張借了幾萬元,雙方約定了今年年底前還清,但老李的兒子今年買房又花光了家裡這幾年的積蓄,老李一下子資金周轉不開,他覺得無顔面對老友,于是開始躲着老張。兩人間誤會加深,老張一氣之下起訴到法院。
弄清了欠款原因,汪老師覺得對簿公堂實在傷了情分,于是提出了較為實際的方案,年底老張家也需要用錢,先努力還一部分,剩下來的明年再還清。既然老李是因為兒子買房的事一時周轉不開,汪老師也當場給老李兒子打電話,說服他幫忙承擔父親的部分還款壓力。兩個老友在調解室裡解開了誤會,達成了新的協議,出門時兩人又約定着下一次喝老酒的時間了。
“深想一步,雙方都滿意我也更放心”
“都說家有一老,如有一寶,汪老師也是我們法庭的寶。他總是能真正地為當事人着想,讓雙方都信服。”提起汪老師,昌化法庭負責人謝忠強滿是欽佩。
從當事人角度出發去思考問題,一句簡單的話語,背後卻是汪老師反反複複的琢磨心思。
張老太和鄰居多年以來毗鄰而居,前些年兩家在原址上建起新房,鄰居家的屋頂樣式是平瓦,高出張老太家一些。每逢下雨,雨水就順着屋檐流到張老太家房梁處,造成多處木梁損壞,兩家也因此多次鬧得不太愉快。
勘查完現場,汪老師和法官一道前往龍崗鎮郡沃村“共享法庭”參與調解。“不僅要賠錢,還必須換瓦!要麼出錢給我家瓦全換了,墊高一點。要麼你家瓦全換了,一樣高就不會流水進來。”任由大家怎麼溝通,張老太都隻認這一種解決辦法,全部換瓦的工程量大,費用也高,雙方情緒逐漸激動起來,調解一時無果。
連續幾天,汪老師的心裡都還記挂着這件事,自己去找裝修的工人打聽有沒有其他不用 “大費周章”的解決辦法,一塊影響鄰裡和諧的瓦,也變成汪老師心裡記挂着的沉甸甸的石頭。
經過向專業人士請教和自己的琢磨,汪老師最終找到了較為經濟且耐用的新修補方案,費用雙方均攤,張老太的權益得到保障,鄰居也能減少換瓦的費用,雙方都接受了調解方案。協議達成,汪老師還有自己的“小心思”:“張老太年紀大了,維修的事情鄰居不僅要出錢,也要多出力,把漏水的事情解決好。維修的費用讓村幹部來監管支付,這樣雙方都放心。”
瓦上四季流轉,檐下百戶安生。小小一片瓦的背後,是汪老師時時刻刻的挂念和琢磨,是為當事人多想一步的認真和負責。
“多寫幾句話,也許對法官能有用”
有一段時間,來昌化法庭的當事人會看到汪老師的手上戴着住院手環。
“生病了還來調解,法院也沒付你多少工資吧。”和汪老師相熟的朋友打趣道。
“要調解的案子堆在那裡,我實在不放心,能調一個是一個。恢複的差不多了,來走動走動也好的嘛。”調解案件、複印材料,忙裡忙外的汪老師沒半點“病人的自覺”。
民法典實施後,在民間借貸新規下利息的計算方式發生了變化,庭裡的書記員還在學習的時候,汪老師已經能在調解中和當事人解釋得一清二楚了。
不僅工作認真負責,他為人也溫暖細膩。每一個調解成功的案件,他總是将案卷材料梳理的整整齊齊裝訂好,新來的書記員總喜歡跟在他身後學習。要是沒有成功調解的案件,他都會把雙方的矛盾焦點和調解過程簡要地寫在案卷袋上,以便審理法官第一時間熟悉案情把握雙方矛盾。
從當事人進門時一杯溫暖的茶,到法官收到案卷時工整的幾句交代,汪老師用他的真心實意對待着工作和身邊的人,如春風般和煦暖心。
又是一年歲末時,在昌化法庭裡,汪老師忙碌身影依舊。全國大概有9.8萬名像汪老師這樣的法院特邀調解員,他們各有各的調解妙招,用耐心、愛心和細心去調解每一樁糾紛,為守護公平正義貢獻着自己的力量。
,